小议格律诗的得失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具有形式上的整齐美、音乐上的韵律美,但同时这种形式又限制了感情的抒发,成为抒情的羁绊。
  关键词:格律;诗歌;得失。
  
  格律诗作为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有它自己的独特的魅力所在。从美学的角度讲,格律诗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形式上的整齐美
  诗歌从开始讲究格律,发展到最完美的顶峰,从形式上表现为,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每首诗的句数也是固定的。它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八句,绝句也分七言和五言。这种形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雄壮的整齐美。如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道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韵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也就是说,律诗,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都是四句,且每行的字数相等。这样的排列起来,真是建筑物一样的整齐,挺拔,稳重,显示出独有的整齐美。
  (二) 节奏上的音乐美
  律诗,不仅字数有限制,而且讲究严格的对仗、平仄和押韵。所以我们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有明显的节奏感,富有音乐美。如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该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和韵脚基本符合要求。
  再如: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该诗,颈联、颔联对仗工整,首句入韵,韵脚"城"、"轻"、"营"、"平",符合规定,正是一首好诗。
  格律诗的美学价值还有很多,它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为律诗过分讲究平仄、押韵,还有严格的对仗规则,这些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过分强调形式上的要素,而限制了诗歌内容的抒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完美的统一。一定的内容要依靠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反过来,一定的形式要为表现一定的内容服务。对于具体的一种文学形式来说,这种形式要能恰切地表现内容,才是一种好的形式。如果这种形式限制了内容的抒发,那这种形式就纯粹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那么这种形式,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好的形式。有人把这种形式上的限制,形象地比喻成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的撞击大地的声音,却是增强了节奏感,但也要以舞蹈的人的双脚能够脱起着沉重的镣铐的重量为限。如果拖着的镣铐的重量,彻底束缚住了跳舞人的双脚,使得跳舞人在也舞不起来,那么我看这种镣铐不要也罢,那么,这种镣铐也就算不得好东西。我特别赞赏印度舞蹈者的聪明,他们在跳舞的时候,带着手镯,带着脚镣,这既衬托了舞蹈者的美,也增强了舞蹈的节奏的频率,这真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那么,站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角度来说,诗歌的形式的确定和发展,应以情感的抒发为标准,能贴切的淋漓尽致的使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抒发的形式,才是好的形式,才是一种有生机的艺术形式,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诗歌形式。记得韩非子曾经说过一则笑话,叫"买椟还珠",意在讽刺那些只注重精美的盒子而丢弃珍珠的那些现象,如果诗人写诗,只是追求艺术形式上的雕琢,因而使丰富的情感得不到淋漓尽致的抒发的话,那么,这种艺术形式,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其实是沿着两条道路发展的。一条是以杜甫为代表,继而"元和"诗人、李贺等继其后,走的是一条讲究格律、使诗歌不断格律化的道路;另一条,则是以李白等为代表,则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传统,使乐府诗、歌行体发展到了极致。这是一条注重情感抒发的道路,我们从李白的诗歌中看到了一个具有磅礴、澎湃的情感,胸怀等于宇宙、敢爱敢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应该说,李白的诗,感情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李白找到了适合于自己情感抒发的最适合的形式,是使情感和形式两者相互张扬、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和谐的。我们读他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诗歌,仿佛随口占出,情贯其中,气御詩成,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然,气势、感情、形式,是那样的契合,顺畅。
  当然,情感的抒发,需要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也必须有它自己的作为形式的所独有的美学意义,这也是各种诗歌形式作为形式存在的理由。但是,诗歌,这种形式的特质是抒发感情的,情感不同,抒情的主人公不同,所采用的形式自然也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适合感情抒发的形式,才是好的诗歌的形式。任何影响感情抒发的诗歌形式,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好的形式,这一点似乎大家也应该认同。
其他文献
摘 要: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混凝土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工程的观点,造成质量隐患进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混凝土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Schwarz導数极值集的性质对一类特殊值的平行四边形区域 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此类平行四边形区域的单叶性内径 ,并证明了该平行四边形区域为Nehari圆。  关键字:Schwarz导数极值集;单叶性内径;Nehari圆。    参考文献:  [1]NEHARI Z.The Schwarzian derivative and Schlicht functions[J].Bull Am
期刊
摘 要:为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各个环节的探究,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构建性为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互助;建构    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断的实践研究,大胆构建与创新,探索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现行的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在教师的诱导
期刊
摘 要:施工项目中经常会产生质量通病,如何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只要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要消除质量通病,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如"渗、漏、泛、堵、壳、裂、砂、锈"等,由于经常发生,犹如"多发病"、"常见病"一样,而成为质量通病。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
期刊
2008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深深感动的一年,不仅仅因为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将要第一次举行奥运会的荣誉,地震中的幼儿面对救援者呼叫着妈妈的声音,还因为我们所真心所爱的国家,我们的呼吸命运密切相关着的社会,我们善良而坚强的人民在这巨大的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熟文明的素质。  还在前些天,面对来自西方媒体的批评,我们还是多么地狂热地拒绝着,面对着批评和一次次的突然事件我们是显得多么的力不从心。然而,地震来临了。政
期刊
摘 要:自1936年哈佛大学设置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以来,美国教育硕士教育已有7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本文以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例,从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和评价探究其特点,以期对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特别是数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     美国乔治亚大学成立于1785年,是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种电气设备和民用电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也随之提高安装技术,以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  关键词:住宅建筑;电气安装。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种电气设备和民用电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也随之提高安装技术,以适应人们生活水平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舞蹈中的"静"为主题,对舞蹈中的"动"与"静"对比说明动与静的关系,静胜于动、静包含着动进行阐述。  关键词:静;动。    舞蹈是"动"的艺术,却离不开"静"。  舞蹈是"力"的创造,"力"创造了"动",也创造了"静"。  付兆先老师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流动的造型与造型的流动"。前者说运动着的躯体,每个姿态都有造型感,后者说造型虽是静止的,却不呆板僵死,给人以动感,引用的话和解释都
期刊
中共中央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有一定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渗透落实到实践中,但怎样实施,才能真正产生既健身又育人的双重效应呢?    一、体育渗透的特征    “渗透”一词在词典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