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女权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展现,根植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下亦会体现出迥然的面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思想的禁锢与释放便可在女权意识的无言表述下呈现出来。《昼颜》和《绝望主妇》是两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作品中女权意识在异质文化下的适应与变异的浅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女权意识;异质文化;《昼颜》;《绝望主妇》
作者简介:翟曼(1989-),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女权意识的跨文化差异与适应
女权意识的具体内涵复杂而多变,集中体现在对“如何做女人”的不同理解上。人们早已不把结婚生子和操持家务当作女性的唯一生活目标和幸福源泉了。社会性别并不单纯基于男女的生物性差别,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企图保证男女的结合而建立两性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社会机制。如果没有男性角色的参与,要充分认识女性的社会生活状态并扭转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不可行的。由于受到历史因素、文化惯性、地缘价值观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家庭主妇已成为日本女星最标准的生活状态和身份认同,很对日本女性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判断和分工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把家庭生活作为事业般的经营打造。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主导下的婚姻观更为开放和自由,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女权意识的不同的婚恋观中扮演着迥异的角色。
二、《昼颜》 中女权意识的“臣服”与“报复”
《昼颜》之意来源于日本网络热词“平日昼颜妻”,即指工作日的白天送丈夫上班出门并做完家务后,与其他男性坠入爱河的主妇。故事中,危机四伏孕于平时钝序,绝望中一直暗流涌动着希望,高深之处在于把自身的悖谬和谐了起来,细腻的手法让人对原本理应千夫所指的不伦恋的看法柔软了起来。两位女主人公对家庭的尽职尽责和对丈夫的恭敬侍奉,与她们“不伦恋”的背叛形成鲜明对比,对与错、爱与恨、善与恶如应随影,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时刻羁绊着主人公的生活。主人公利佳子拥有外人看似幸福的家庭,事业有成的丈夫,乖巧懂事的女儿,面对给自己贴上“只有脸蛋好看,其他都不会做”的丈夫,经济的依赖和文化传统的禁锢使得利佳子无力反击并渐渐麻木,她试图通过做平日昼颜妻来弥补极度空虚的自我世界,尝试用此种愧对婚姻的做法来平衡丈夫对自己的轻视。
纱和同样饱受文化束缚,但是在承受道德谴责的心灵惩罚的同时,纱和更看重自我情感的追求,者不失为女权意识的大胆表述,对于纱和来说,追寻爱情真谛的过程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她在帮助“引路人”利佳子的过程中探索到了生活的方向,反省与判断,适应与选择,女权意识的觉醒使得她在男权主导的文化下的婚姻生活中勇敢地完成了蜕变。
日本文化强调顺从自然、极强的家庭观念、义理忠职、统一坚韧;独具特色的二元特征显露无遗,如外在开放性和内在封闭性的兼容,自卑与自恃的协调;地理生态构建的边缘地带文化模式等等。日本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特征的同时还始终保留着东方文化的内敛和克制传统,形成了中西贯通的十分暧昧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昼颜》两位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臣服”与“报复”正是女权意识不断地适应与调整,挣扎与呐喊的体现。
三、《绝望主妇》中女权意识的自我救赎
1.东西同境。《绝望主妇》是美国广播公司出品的深受大眾喜爱的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美国美景镇紫藤巷的几位婚后主妇们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倾诉女性在婚姻生活和自我世界中的挣扎和选择。《绝望主妇》中的加布瑞尔,出身贫寒,靠不懈奋斗成就事业,而又因追求享乐而嫁人放弃事业,在婚后奢华的物质享受中,空虚和自我价值沦陷使其像极了《昼颜》里利佳子,对“被关注,被深爱”的无尽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变相诉求恰是女权意识的发声,而这份呐喊却是内心雷霆万钧,表面呢喃软语,加布瑞尔像溺水的人,挣扎在痛苦的边缘,终结空虚和保留享乐的手段便是婚外情,她是虚华表象下矛盾的女权意识的真实写照。
受过高等教育的儿童插画家苏珊,坚贞善良,对丈夫百依百顺,可忠诚换来的确是丈夫的背叛,信仰的崩塌和道德的沦丧,使得女权意识的觉醒,苏珊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倾尽全身的婚姻关系,离婚后的她依旧相信爱情,逾越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差距,勇敢地迷恋上了管道修理工并展开了主动追求。而具有类似处境的纱和却懦弱得多,后者开始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把教条的婚姻忠诚看做比自我幸福感更重要的生存准则。
2.自我救赎。女性意识不是自私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注重女性个性的极致发挥,对自由以及个性化生活的追求,不会被他人的意愿随意左右和操控,女权意识下的视阈,总是主张社会权利的平等,追求性别权益的认同。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强调独立个性又不排斥他人、开放冒险且对具创新、自由平等、物质主义等等,由于移民众多及多民族共生,美国文化兼容并蓄,就像文化熔炉或文化大拼盘,女权意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趋于本真的释放,相对于日本文化背景下,可以付出相对更小的社会成本来完成牢笼的挣脱。
参考文献:
[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 北京:三联书店,1995.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
关键词:女权意识;异质文化;《昼颜》;《绝望主妇》
作者简介:翟曼(1989-),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一、女权意识的跨文化差异与适应
女权意识的具体内涵复杂而多变,集中体现在对“如何做女人”的不同理解上。人们早已不把结婚生子和操持家务当作女性的唯一生活目标和幸福源泉了。社会性别并不单纯基于男女的生物性差别,而是在某种意义上企图保证男女的结合而建立两性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社会机制。如果没有男性角色的参与,要充分认识女性的社会生活状态并扭转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不可行的。由于受到历史因素、文化惯性、地缘价值观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家庭主妇已成为日本女星最标准的生活状态和身份认同,很对日本女性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判断和分工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把家庭生活作为事业般的经营打造。相比之下,美国文化主导下的婚姻观更为开放和自由,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女权意识的不同的婚恋观中扮演着迥异的角色。
二、《昼颜》 中女权意识的“臣服”与“报复”
《昼颜》之意来源于日本网络热词“平日昼颜妻”,即指工作日的白天送丈夫上班出门并做完家务后,与其他男性坠入爱河的主妇。故事中,危机四伏孕于平时钝序,绝望中一直暗流涌动着希望,高深之处在于把自身的悖谬和谐了起来,细腻的手法让人对原本理应千夫所指的不伦恋的看法柔软了起来。两位女主人公对家庭的尽职尽责和对丈夫的恭敬侍奉,与她们“不伦恋”的背叛形成鲜明对比,对与错、爱与恨、善与恶如应随影,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时刻羁绊着主人公的生活。主人公利佳子拥有外人看似幸福的家庭,事业有成的丈夫,乖巧懂事的女儿,面对给自己贴上“只有脸蛋好看,其他都不会做”的丈夫,经济的依赖和文化传统的禁锢使得利佳子无力反击并渐渐麻木,她试图通过做平日昼颜妻来弥补极度空虚的自我世界,尝试用此种愧对婚姻的做法来平衡丈夫对自己的轻视。
纱和同样饱受文化束缚,但是在承受道德谴责的心灵惩罚的同时,纱和更看重自我情感的追求,者不失为女权意识的大胆表述,对于纱和来说,追寻爱情真谛的过程便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她在帮助“引路人”利佳子的过程中探索到了生活的方向,反省与判断,适应与选择,女权意识的觉醒使得她在男权主导的文化下的婚姻生活中勇敢地完成了蜕变。
日本文化强调顺从自然、极强的家庭观念、义理忠职、统一坚韧;独具特色的二元特征显露无遗,如外在开放性和内在封闭性的兼容,自卑与自恃的协调;地理生态构建的边缘地带文化模式等等。日本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特征的同时还始终保留着东方文化的内敛和克制传统,形成了中西贯通的十分暧昧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昼颜》两位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臣服”与“报复”正是女权意识不断地适应与调整,挣扎与呐喊的体现。
三、《绝望主妇》中女权意识的自我救赎
1.东西同境。《绝望主妇》是美国广播公司出品的深受大眾喜爱的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美国美景镇紫藤巷的几位婚后主妇们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倾诉女性在婚姻生活和自我世界中的挣扎和选择。《绝望主妇》中的加布瑞尔,出身贫寒,靠不懈奋斗成就事业,而又因追求享乐而嫁人放弃事业,在婚后奢华的物质享受中,空虚和自我价值沦陷使其像极了《昼颜》里利佳子,对“被关注,被深爱”的无尽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变相诉求恰是女权意识的发声,而这份呐喊却是内心雷霆万钧,表面呢喃软语,加布瑞尔像溺水的人,挣扎在痛苦的边缘,终结空虚和保留享乐的手段便是婚外情,她是虚华表象下矛盾的女权意识的真实写照。
受过高等教育的儿童插画家苏珊,坚贞善良,对丈夫百依百顺,可忠诚换来的确是丈夫的背叛,信仰的崩塌和道德的沦丧,使得女权意识的觉醒,苏珊毅然决定结束这段倾尽全身的婚姻关系,离婚后的她依旧相信爱情,逾越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差距,勇敢地迷恋上了管道修理工并展开了主动追求。而具有类似处境的纱和却懦弱得多,后者开始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感情,把教条的婚姻忠诚看做比自我幸福感更重要的生存准则。
2.自我救赎。女性意识不是自私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注重女性个性的极致发挥,对自由以及个性化生活的追求,不会被他人的意愿随意左右和操控,女权意识下的视阈,总是主张社会权利的平等,追求性别权益的认同。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强调独立个性又不排斥他人、开放冒险且对具创新、自由平等、物质主义等等,由于移民众多及多民族共生,美国文化兼容并蓄,就像文化熔炉或文化大拼盘,女权意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趋于本真的释放,相对于日本文化背景下,可以付出相对更小的社会成本来完成牢笼的挣脱。
参考文献:
[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 北京:三联书店,1995.
[2]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