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名片。没有自己校园文化建设将会成为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机制的形成,走文化强校建设之路,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由全校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物质形态的校园设置、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极淀。它是校园中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及其在物质形态中的具体化,也是高校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精心创造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名片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高职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要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来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正如以“厚德载物”培养的清华人和“兼容并包”的理念而培养的北大人一样形成品牌,同时也具有名片效应一样。
由于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校园文化具有载体功能,通过这个载体使其内在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释放出来。这种教育过程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课堂上的灌输,也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前苏联教育家苏?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活动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长期在这种情境中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学生何谈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品质,这样的学校在竞争中何谈没有自己的竞争力?
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机制的形成,走文化强校建设之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个高职院校都面临生存压力。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机制的形成是各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1.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制约机制。制约机制要从规则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着手来开展文化活动的制度制定与完善、组织要求和文化活动时学校的文化形态制约。
2.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建设要从健全活动开展的相关制度与保证,以及学生活动的经费和设施等条件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为着力点,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和投入。
3.强化动力机制。要提高活动的运行效率,认真研究调动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即动力机制问题。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动力的开发和转化,带动参与人的能动性运作,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运行。
4.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环境因素,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障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学校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驱动的模式下激起学生的能动参与性,在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指导,对活动效果予以及时的价值判断,按一定的程序将活动资源分配给组织和个人,对评价的结果分析后,对激励手段、标准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但目前的许多院校在文化活动的展开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职”而轻“质”的现象,过多的用技能培顺或技能比武来代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这种做法实际上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有效功能,没有起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作用。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
约束力度不到位。许多院校在文化活动的设置过程中,把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作为追求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运作中却一直留在盲目的喊口号、走形式的层面上。从组织制约机制的角度看,现在高职院校文化活动的组织系统性差,组织结构的不科学性导致活动系统缺乏系列程序化,各院系或班级各自为阵,使文化活动处于低水平形态,这样不但不能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文化质量的提升。
保障机制缺失。各校在生存压力面前都尽可能的扩大招生规模,庞大的人员基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精神投入。投入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活动的参与量。
动力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活动中,对于学生活动的成果往往让人们看到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无论是校方还是举办方在活动过程中并未能做到及时的反馈,导致了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盲目性和活动后因没有太大的收获而降低以后活动展开和参与的动因。
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加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加强文化质量建设,防止活动表面上热闹,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不强的局面产生。
三、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指向能使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一定行为规范。通过不断的教育传承和创造会逐渐积淀为自己特有的大学精神,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就显得既重要又迫切了。
1.加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学校应该成立以专门领导为首的领导组织机构来领导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强化相关组织机制的构建与运用,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大投入,确保活动充分开展。学校要制定和健全开展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围绕本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拟定短期和中长期活动规划,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则约束机制,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会使校园文化活动会以此为轴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向往和愿望,影响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同时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校园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活动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决定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校园文化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校园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文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高职人。在文化建设与活动中,我们必须打破组织、管理的主体只局限于少数的领导或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动力机制提高师生员工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提升人们的参与兴趣。全员参与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员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中的一员,使他们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他们对学校的依恋度。
4.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为契合点,促进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
贺丰先生指出:“在现实生活里,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严重偏废,惟有实利的知识技术才有价值,以企业价值标准塑造高职生,……学生的人格主体不见了,人格丧失了,人的情感、道德、精神气质沦落。……不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是一个冷漠、毫无同情心,没有优雅风度和热情的‘单向度的人’。”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掌握现代社会必须的关于人的精神生活所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不具备理解人、理解生活所必须的情感的话,这样的学生只会成为冷面的工具,这样的学生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学生是不会有所发展的,只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会。而没有核心文化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就成为了这种冷面的工具。因此,没有自己的核心校园文化会成为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爱有感情的鲜活体为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课除了理论教学外,还结合时代要求融入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展开为载体,以学校核心文化建设为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校品牌文化的形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密切相关。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校的实际,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切实探索出适合自身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呈现方式研究》(编号2012G14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闵建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7第一版
[2]贺丰: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3]陈万柏:《思想政治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第一版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与公共课部 湖北孝感)
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由全校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物质形态的校园设置、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极淀。它是校园中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及其在物质形态中的具体化,也是高校为了实现其办学宗旨而精心创造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校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名片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高职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要用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手段来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正如以“厚德载物”培养的清华人和“兼容并包”的理念而培养的北大人一样形成品牌,同时也具有名片效应一样。
由于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校园文化具有载体功能,通过这个载体使其内在的感染力和渗透力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释放出来。这种教育过程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课堂上的灌输,也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前苏联教育家苏?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境,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活动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长期在这种情境中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学生何谈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品质,这样的学校在竞争中何谈没有自己的竞争力?
二、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机制的形成,走文化强校建设之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个高职院校都面临生存压力。提升校园文化质量,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机制的形成是各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1.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制约机制。制约机制要从规则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着手来开展文化活动的制度制定与完善、组织要求和文化活动时学校的文化形态制约。
2.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建设要从健全活动开展的相关制度与保证,以及学生活动的经费和设施等条件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为着力点,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和投入。
3.强化动力机制。要提高活动的运行效率,认真研究调动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即动力机制问题。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动力的开发和转化,带动参与人的能动性运作,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运行。
4.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环境因素,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障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学校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驱动的模式下激起学生的能动参与性,在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指导,对活动效果予以及时的价值判断,按一定的程序将活动资源分配给组织和个人,对评价的结果分析后,对激励手段、标准等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公平。
但目前的许多院校在文化活动的展开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职”而轻“质”的现象,过多的用技能培顺或技能比武来代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这种做法实际上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有效功能,没有起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作用。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出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具体表现在:
约束力度不到位。许多院校在文化活动的设置过程中,把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作为追求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运作中却一直留在盲目的喊口号、走形式的层面上。从组织制约机制的角度看,现在高职院校文化活动的组织系统性差,组织结构的不科学性导致活动系统缺乏系列程序化,各院系或班级各自为阵,使文化活动处于低水平形态,这样不但不能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相反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文化质量的提升。
保障机制缺失。各校在生存压力面前都尽可能的扩大招生规模,庞大的人员基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这种投入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精神投入。投入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活动的参与量。
动力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活动中,对于学生活动的成果往往让人们看到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无论是校方还是举办方在活动过程中并未能做到及时的反馈,导致了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盲目性和活动后因没有太大的收获而降低以后活动展开和参与的动因。
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加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加强文化质量建设,防止活动表面上热闹,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不强的局面产生。
三、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指向能使全体师生员工思想和行为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一定行为规范。通过不断的教育传承和创造会逐渐积淀为自己特有的大学精神,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就显得既重要又迫切了。
1.加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学校应该成立以专门领导为首的领导组织机构来领导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强化相关组织机制的构建与运用,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大投入,确保活动充分开展。学校要制定和健全开展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围绕本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拟定短期和中长期活动规划,加大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规则约束机制,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树立品牌意识,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会使校园文化活动会以此为轴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向往和愿望,影响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同时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校园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活动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决定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校园文化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校园文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文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高职人。在文化建设与活动中,我们必须打破组织、管理的主体只局限于少数的领导或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动力机制提高师生员工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提升人们的参与兴趣。全员参与建设精神家园,让全体员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中的一员,使他们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他们对学校的依恋度。
4.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为契合点,促进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
贺丰先生指出:“在现实生活里,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严重偏废,惟有实利的知识技术才有价值,以企业价值标准塑造高职生,……学生的人格主体不见了,人格丧失了,人的情感、道德、精神气质沦落。……不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是一个冷漠、毫无同情心,没有优雅风度和热情的‘单向度的人’。”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掌握现代社会必须的关于人的精神生活所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不具备理解人、理解生活所必须的情感的话,这样的学生只会成为冷面的工具,这样的学生没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学生是不会有所发展的,只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会说话的工具会。而没有核心文化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可能就成为了这种冷面的工具。因此,没有自己的核心校园文化会成为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爱有感情的鲜活体为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课除了理论教学外,还结合时代要求融入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展开为载体,以学校核心文化建设为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的融合,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校品牌文化的形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密切相关。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校的实际,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切实探索出适合自身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 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呈现方式研究》(编号2012G14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闵建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7第一版
[2]贺丰:正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3]陈万柏:《思想政治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5第一版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与公共课部 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