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笔者尝试从音美、意美、形美、情美四个方面阐述艺术的语言和教学成功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对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的语言” “成功的教学” “外化” “体态语”
成功的教学与艺术的语言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外化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就是艺术的语言,用中国语文教育学部主任韦志成教授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
一、“音美”,准确、流利的普通话是艺术的语言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发音准确,是“音美”的重要基础。教师普通话准确与否,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至为重要,因为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发音准确,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朗读时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普通话训练读本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克服本地方音对自己的影响。
例如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只有韵母“i”没有韵母“ü”,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懂得,韵母“i”是舌面前、高、展唇元音,韵母“ü”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二者发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展唇,后者是圆唇,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发准这两个韵母,接下来就是强化练习了。
掌握朗读技巧,是“音美”的关键。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不惜整节课都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款款,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受累,学生起腻,实在是吃力不讨好。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要求发音正确,念字务实—即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限度,自然也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地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跌宕的表演。”
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根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等方面来做一些技巧上的处理。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第一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读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狂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节的基调是先缓后疾,先抑后扬。
二、“意美”,简洁、生动、富有理趣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做到准确、简洁。有人曾在所教平行班中,就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罗嗦含糊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明确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明确简洁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
教师应在备课活动中对每篇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同时充分准备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力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条理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并乐于接受。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归功于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他们,让学习的全程活动生动活泼,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有趣呢?首先,要有敏捷而致密的思维能力,要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就要养成随时随地地监控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有意识地向言语转化的习惯。其次,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第三,有敏捷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任何场合都能说出得体的话来,以上便是善于说话需要具备的条件。
三、“形美”,自然、得体的体态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一边读着“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的诗句,一边用象形手势,做抱在怀里抚摸的情状,加上手势与声音、表情、目光的配合自然,使学生在一阵赞赏的、欢悦的笑声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与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意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例如小学生取得成绩,理所应当受到表扬,如果在口头表扬时辅以体态语言,比如摸摸他的头、轻拍他的背或者用赞许的微笑的眼神注视他, 效果肯定会不一样。在人多的场合,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用责备的眼神注视着他,或是对他轻轻地摇摇头,他既可以心领神会,又会为老师给他保留了面子而感激,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后悔,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应对自己的体态语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反思,注意怎样站、怎样坐、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 教师应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克服驼背、塌腰、凹胸、垂肩等毛病,这不仅对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使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给学生传递出教师精神状态良好的信息,使学生深受感染而精神振作,发奋学习。教师生动的表情是学生的学习潜在的驱动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克服“麻木式”表情(面部呆板,毫无生气,喜怒哀惧不形于色)和“僵化式”表情(表情单一,缺少变化,毫无感染力),用由衷的微笑和关切的注视打动学生的心田。
四、“情美”,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容易形成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他们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的信心,由厌恶老师到厌恶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个能够运用动听的、明晰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只要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训练,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用艺术的语言将学生们带入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教师口语训练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1999年版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艺术的语言” “成功的教学” “外化” “体态语”
成功的教学与艺术的语言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需要传授的知识外化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就是艺术的语言,用中国语文教育学部主任韦志成教授的话来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
一、“音美”,准确、流利的普通话是艺术的语言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发音准确,是“音美”的重要基础。教师普通话准确与否,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至为重要,因为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发音准确,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朗读时发准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普通话训练读本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克服本地方音对自己的影响。
例如云南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只有韵母“i”没有韵母“ü”,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懂得,韵母“i”是舌面前、高、展唇元音,韵母“ü”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二者发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展唇,后者是圆唇,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发准这两个韵母,接下来就是强化练习了。
掌握朗读技巧,是“音美”的关键。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不惜整节课都或慷慨激昂,或深情款款,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受累,学生起腻,实在是吃力不讨好。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说:“严格要求发音正确,念字务实—即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限度,自然也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地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跌宕的表演。”
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根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等方面来做一些技巧上的处理。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第一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读第一句,要舒缓、低沉,把声音拉长。“狂风”是主语,应该强调,需重读,应拖音。这样读,一是为了表现大海的广阔无边,二是为了渲染沙皇反动势力在聚集力量、准备镇压革命的白色恐怖气氛。表现海燕形象时,“海燕”要读得响亮,并加重读“高傲”,以突现海燕敏捷的动作、矫健的姿态。整节的基调是先缓后疾,先抑后扬。
二、“意美”,简洁、生动、富有理趣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做到准确、简洁。有人曾在所教平行班中,就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效果做过试验,结果表明:用语罗嗦含糊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淡漠,迟缓;用语明确精练,高度概括的班级,学生对之反应热烈,迅捷。可见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用明确简洁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
教师应在备课活动中对每篇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同时充分准备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力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条理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并乐于接受。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归功于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他们,让学习的全程活动生动活泼,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有趣呢?首先,要有敏捷而致密的思维能力,要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就要养成随时随地地监控自己的思维状态和有意识地向言语转化的习惯。其次,要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知识。第三,有敏捷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任何场合都能说出得体的话来,以上便是善于说话需要具备的条件。
三、“形美”,自然、得体的体态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一边读着“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的诗句,一边用象形手势,做抱在怀里抚摸的情状,加上手势与声音、表情、目光的配合自然,使学生在一阵赞赏的、欢悦的笑声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与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意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例如小学生取得成绩,理所应当受到表扬,如果在口头表扬时辅以体态语言,比如摸摸他的头、轻拍他的背或者用赞许的微笑的眼神注视他, 效果肯定会不一样。在人多的场合,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又可以用责备的眼神注视着他,或是对他轻轻地摇摇头,他既可以心领神会,又会为老师给他保留了面子而感激,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后悔,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应对自己的体态语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反思,注意怎样站、怎样坐、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 教师应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克服驼背、塌腰、凹胸、垂肩等毛病,这不仅对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使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起到示范作用,还可以给学生传递出教师精神状态良好的信息,使学生深受感染而精神振作,发奋学习。教师生动的表情是学生的学习潜在的驱动力,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克服“麻木式”表情(面部呆板,毫无生气,喜怒哀惧不形于色)和“僵化式”表情(表情单一,缺少变化,毫无感染力),用由衷的微笑和关切的注视打动学生的心田。
四、“情美”,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情感沟通是教学的重要前提,师生情感一致时,双方容易形成默契,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他们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的信心,由厌恶老师到厌恶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一个能够运用动听的、明晰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只要从各方面认真努力,刻苦训练,就能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用艺术的语言将学生们带入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教师口语训练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1999年版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