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奏好“三步曲”,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课前准备、课中强化和课后延伸的有机统一,不能弱化其中的某一环节,真正让教学资源使用最大化,教学方法运用合理化,教学目标完成最优化。下面就结合所教的四年级《家乡的变化》一课,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课前准备工作应充分
《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准备好相关的课件、资料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去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课前,我围绕镇政府提出的“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发展理念,组织学生参观我镇重点企业,了解工业发展的态势,到村头路边了解农业大棚种植的规模,到“全球500佳——河横村”调查绿色食品的销售以及旅游发展的情况。同时,让学生分小组按照分工从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到社区进行调查、统计、拍摄和采访,填写好家乡变化调查表(课本第44页),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加四十分钟的教学容量,又能够开拓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
2 课中板块处理应到位
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学中,由于课前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对于课文中的三大板块“谁不说俺家乡好”、“也有不尽人意外”、“雏鹰小队在行动”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教学第一板块时,主要是播放学生调查、访问的录像片断,展示图片,调查表等,以“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切入口,回忆家乡的过去,与家乡的现在形成今昔对比。观看由宣传部门提供的《腾飞沈高》系列纪实片,使学生感悟到家乡新旧的对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在学习小故事《游滨河广场》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者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段美文,也可以画一画你认为家乡最美的一角,还可以用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学生由衷地道出:美丽的家乡,我爱你!此时学生的情感与体验交织在一起,在回味生活、展示生活的过程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第二板块时,先朗读一首小诗《高楼与花园》,让学生谈体会,在此基础上开展辩论赛,(正方:家乡的变化好处多。反方:家乡的变化烦恼多),学生自由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明白家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但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家乡将会变得更美好,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教学第三板块时,先学习故事《执着少年爱家乡》,然后组织讨论后,完成一张表格(课本第47页)。最后学生再围绕“我们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呢?”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引领学生向生活中的困惑挑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课后活动开展应扎实
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但能够巩固所学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围绕两方面的内容开展活动,一是要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创文明镇、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宣传活动,到各村进行以“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净化和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二是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入户进村,向村民发放沈高镇政府《致全镇人民的公开信》以及小学生自已制作的《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倡议书》,向村民宣讲“环保”的意义,倡导村民自觉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家乡的一员,对家乡的建设应有一份爱和责任,从而自觉地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家乡建设出力。使学生课内激发、培育出的爱家乡情感,通过课后活动得到高度升华。
1 课前准备工作应充分
《家乡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准备好相关的课件、资料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去深入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课前,我围绕镇政府提出的“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发展理念,组织学生参观我镇重点企业,了解工业发展的态势,到村头路边了解农业大棚种植的规模,到“全球500佳——河横村”调查绿色食品的销售以及旅游发展的情况。同时,让学生分小组按照分工从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到社区进行调查、统计、拍摄和采访,填写好家乡变化调查表(课本第44页),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加四十分钟的教学容量,又能够开拓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
2 课中板块处理应到位
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只有学生做好了课前准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学中,由于课前准备工作十分充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对于课文中的三大板块“谁不说俺家乡好”、“也有不尽人意外”、“雏鹰小队在行动”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教学第一板块时,主要是播放学生调查、访问的录像片断,展示图片,调查表等,以“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切入口,回忆家乡的过去,与家乡的现在形成今昔对比。观看由宣传部门提供的《腾飞沈高》系列纪实片,使学生感悟到家乡新旧的对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在学习小故事《游滨河广场》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者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段美文,也可以画一画你认为家乡最美的一角,还可以用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学生由衷地道出:美丽的家乡,我爱你!此时学生的情感与体验交织在一起,在回味生活、展示生活的过程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学第二板块时,先朗读一首小诗《高楼与花园》,让学生谈体会,在此基础上开展辩论赛,(正方:家乡的变化好处多。反方:家乡的变化烦恼多),学生自由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明白家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但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家乡将会变得更美好,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教学第三板块时,先学习故事《执着少年爱家乡》,然后组织讨论后,完成一张表格(课本第47页)。最后学生再围绕“我们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呢?”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引领学生向生活中的困惑挑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课后活动开展应扎实
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但能够巩固所学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围绕两方面的内容开展活动,一是要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创文明镇、说文明话、做文明人”的宣传活动,到各村进行以“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净化和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二是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入户进村,向村民发放沈高镇政府《致全镇人民的公开信》以及小学生自已制作的《人人参与环境保护倡议书》,向村民宣讲“环保”的意义,倡导村民自觉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通过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家乡的一员,对家乡的建设应有一份爱和责任,从而自觉地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为家乡建设出力。使学生课内激发、培育出的爱家乡情感,通过课后活动得到高度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