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寓心理教育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寓心理教育于语文学习的评价中、寓心理教育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其特殊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使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并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经常性、增强随机性、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寓心理教育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
首先,应当在朗读中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生活、学习的自信心。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我们以鼓励为主,用老师的肯定,成功学生的实例,激发他们从“不愿读、不敢读、不去读”中摆脱出来。对于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过多指责,而是要倍加爱护与赞许他们,并千方百计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讲童话故事”、“我会背”、“小小播音员”等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在掌声和一面面小红旗的激励下大大地树立了孩子们朗读的自信。这一自信很容易就迁移到学生的其他相关的生活方面。
其次,是在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中的渗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文中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此时,教师通过指导点拨,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行为适应性就会得到增强。如把“乐观自信”、“学会负责”、“正确对待挫折”等心理教育内容与相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已经能了解丑小鸭在历经磨难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生活,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 寓心理教育于语文学习的评价中
语文学习评价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评价的内容、形式等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第一,自我评价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认识自我”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在学生之间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只讲别人的优点不讲缺点,当同学们拿到别人写他优点的纸条后,表情兴奋,自信心倍增,即使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同学也兴高采烈。
第二,实施弹性评分,引导学生在自信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弹性评分是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会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在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如果每一次都从严要求,从严评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不能得优,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作文难写”、“我是怎么也写不好作文”等消极的烙印,产生负面效应,彻底摧毁学生学习的自信,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当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在分数的评价上,适当地给高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信中作文,从而,写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文章,树立“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增强写作能力。
3 寓心理教育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中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习惯态度的养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按照一定的由学习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方法和规范进行学习时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效率。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多次的反复,在此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觉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门课程的老师,特别是人文精神很强的语文学科的老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它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学生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个性;赞赏学生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学生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其特殊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使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并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经常性、增强随机性、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寓心理教育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
首先,应当在朗读中注意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生活、学习的自信心。为了培养学生自信心,我们以鼓励为主,用老师的肯定,成功学生的实例,激发他们从“不愿读、不敢读、不去读”中摆脱出来。对于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能过多指责,而是要倍加爱护与赞许他们,并千方百计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如:“朗读比赛”、“讲童话故事”、“我会背”、“小小播音员”等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在掌声和一面面小红旗的激励下大大地树立了孩子们朗读的自信。这一自信很容易就迁移到学生的其他相关的生活方面。
其次,是在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中的渗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文中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此时,教师通过指导点拨,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行为适应性就会得到增强。如把“乐观自信”、“学会负责”、“正确对待挫折”等心理教育内容与相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在学习《丑小鸭》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已经能了解丑小鸭在历经磨难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勇敢的面对生活,不怕艰难顽强的生活,这些行为没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一课正好是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独生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的好材料,也能对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 寓心理教育于语文学习的评价中
语文学习评价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评价的内容、形式等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第一,自我评价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树立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认识自我”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在学生之间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只讲别人的优点不讲缺点,当同学们拿到别人写他优点的纸条后,表情兴奋,自信心倍增,即使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同学也兴高采烈。
第二,实施弹性评分,引导学生在自信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弹性评分是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会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在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如果每一次都从严要求,从严评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不能得优,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作文难写”、“我是怎么也写不好作文”等消极的烙印,产生负面效应,彻底摧毁学生学习的自信,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当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在分数的评价上,适当地给高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信中作文,从而,写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文章,树立“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不断增强写作能力。
3 寓心理教育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中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习惯态度的养成是教育活动的基础,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按照一定的由学习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方法和规范进行学习时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效率。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多次的反复,在此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觉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门课程的老师,特别是人文精神很强的语文学科的老师,应当通过对心理学及其它有关理论的学习,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以身作则,和学生平等相处;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个性;赞赏学生的成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给予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聆听学生的倾诉;在不同场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扎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