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武术运动是表现人体动态美的一项具有攻防特点和表演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给人以美感。目前武术在高中体育新课中作为选项课进行教学,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认识武术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审美欣赏能力。
关键词: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一、 武术美的表现
1. 动作美。人体是美的载体,没有人体,人的美就不复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没有运动员匀称协调的形体美及全面超人的身体素质和极强的表现能力作保证,其动作之美就无法实现。武术套路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体的各个部位发生相对位置变化而塑造了许许多多带有攻防含义的艺术造型,才使武术得到了美的升华。
2. 造型美。武术套路运动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一般造型稍纵即逝,但好的造型使人观之留恋,试之忘返,细细欣赏则渐入武术之佳境。这样的造型是依靠恰当的形式和熟练的技巧与完整的武术意识加以表现的。
3. 动态美。从运动形式上看武术主要是从动的角度来定义,因此动是武术的主体,正因为动才使武术有了生机活力,有了动态美感。套路中各种美的因素,通过运动组合关系的调整,能在动、静态中得到最佳的体现。快如迎面而过的疾风,缓似鹰在天空盘旋;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静时如三山五岳,巍巍屹立。这种运用自如、高超的控制自身与器械的能力,使动作的快慢相间、阴阳变化、一招一式的节奏处理都恰到好处,构成了套路的主旋律。
4. 结构美。武术的套路结构和编排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美。套路的结构,首先要看其完整性,起势、表现高潮、收势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其次,要符合技击规律,注意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以及布局上的往返穿插、迂回转折都要符合攻防原理。由于它结构严谨、造型生动、节奏鲜明、逻辑性强,充分体现着武术的美学特征。
5. 精神美。武术运动被人们誉为立体图画,运动的雕塑,优美的舞蹈。除了动作的造型美外,还体现着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美。武术运动讲究“精、气、神”,动作是在精神的指导下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太极拳中去体味揣摩那种“中和之道”,培养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少林拳系中去探索克敌制胜的搏击之道,增强其自信心;还可以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拳理中去参悟事业竞争中的诀窍,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无论是思想上的启迪,还是精神上的共鸣,都让人嚼之有味,思之有趣,回味无穷。
二、 武术的审美价值
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特性、观赏的娱乐作用,以及审美功能、美学价值,贯穿在整个运动之中,是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体育项目。
1. 韵律性。“韵”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味”是“韵”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效果。武术的“味”来自武术套路的节奏变化,来自套路动作“韵”的规范化。完善的套路与音乐一样,有着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员在演练时会感受到韵节奏的美,时而急起,时而急停,时而凌空而起,时而伏地静思,时而轻巧如燕,时而稳如泰山,时而快如闪电,时而响如雷鸣。这种动速静定、起落跌宕、沉浮纵横交叉、复杂多变,组成了一曲曲优美的武术旋律,令人陶醉迷恋。
2. 和谐性。凡是美存在的地方,都是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地方。武术套路的传统美学艺术表现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在演练技巧上对节奏与神韵的把握。
3. 民族特性。武术在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刻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思想意志品德,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体育思想,呈现出东方民族的体育运动美。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武术自身的文化形态, 使武术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 武术教学的审美价值
武术教学中的审美,是通过对人的德、智、体、美塑造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其中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体育教学的客体,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过程、学生这些方面所包含着的美学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并使他们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 结论与建议
1. 体育教学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审美价值。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实现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利用运动项目的美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利用审美价值进行体育教学要切合实际。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遵照体育教学规律寻找适应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运动美感,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武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教学的效果。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探讨武术美的同时,不仅要认识到艺术美,更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精神美、民族性的美。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它充分体现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辉.论体育环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
[2]陈广生.武术哲理中和谐美[J].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社,1999.
[3]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浙江省苍南中学)
关键词: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一、 武术美的表现
1. 动作美。人体是美的载体,没有人体,人的美就不复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没有运动员匀称协调的形体美及全面超人的身体素质和极强的表现能力作保证,其动作之美就无法实现。武术套路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体的各个部位发生相对位置变化而塑造了许许多多带有攻防含义的艺术造型,才使武术得到了美的升华。
2. 造型美。武术套路运动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一般造型稍纵即逝,但好的造型使人观之留恋,试之忘返,细细欣赏则渐入武术之佳境。这样的造型是依靠恰当的形式和熟练的技巧与完整的武术意识加以表现的。
3. 动态美。从运动形式上看武术主要是从动的角度来定义,因此动是武术的主体,正因为动才使武术有了生机活力,有了动态美感。套路中各种美的因素,通过运动组合关系的调整,能在动、静态中得到最佳的体现。快如迎面而过的疾风,缓似鹰在天空盘旋;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静时如三山五岳,巍巍屹立。这种运用自如、高超的控制自身与器械的能力,使动作的快慢相间、阴阳变化、一招一式的节奏处理都恰到好处,构成了套路的主旋律。
4. 结构美。武术的套路结构和编排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美。套路的结构,首先要看其完整性,起势、表现高潮、收势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其次,要符合技击规律,注意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以及布局上的往返穿插、迂回转折都要符合攻防原理。由于它结构严谨、造型生动、节奏鲜明、逻辑性强,充分体现着武术的美学特征。
5. 精神美。武术运动被人们誉为立体图画,运动的雕塑,优美的舞蹈。除了动作的造型美外,还体现着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美。武术运动讲究“精、气、神”,动作是在精神的指导下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太极拳中去体味揣摩那种“中和之道”,培养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少林拳系中去探索克敌制胜的搏击之道,增强其自信心;还可以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拳理中去参悟事业竞争中的诀窍,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无论是思想上的启迪,还是精神上的共鸣,都让人嚼之有味,思之有趣,回味无穷。
二、 武术的审美价值
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特性、观赏的娱乐作用,以及审美功能、美学价值,贯穿在整个运动之中,是一项独具魅力的民族体育项目。
1. 韵律性。“韵”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味”是“韵”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效果。武术的“味”来自武术套路的节奏变化,来自套路动作“韵”的规范化。完善的套路与音乐一样,有着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员在演练时会感受到韵节奏的美,时而急起,时而急停,时而凌空而起,时而伏地静思,时而轻巧如燕,时而稳如泰山,时而快如闪电,时而响如雷鸣。这种动速静定、起落跌宕、沉浮纵横交叉、复杂多变,组成了一曲曲优美的武术旋律,令人陶醉迷恋。
2. 和谐性。凡是美存在的地方,都是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地方。武术套路的传统美学艺术表现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在演练技巧上对节奏与神韵的把握。
3. 民族特性。武术在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刻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思想意志品德,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体育思想,呈现出东方民族的体育运动美。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武术自身的文化形态, 使武术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三、 武术教学的审美价值
武术教学中的审美,是通过对人的德、智、体、美塑造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其中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体育教学的客体,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过程、学生这些方面所包含着的美学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并使他们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 结论与建议
1. 体育教学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审美价值。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目标实现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利用运动项目的美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利用审美价值进行体育教学要切合实际。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遵照体育教学规律寻找适应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运动美感,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武术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教学的效果。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探讨武术美的同时,不仅要认识到艺术美,更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精神美、民族性的美。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它充分体现东方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辉.论体育环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
[2]陈广生.武术哲理中和谐美[J].湖北体育科技杂志社,1999.
[3]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浙江省苍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