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跳120”
的协和“女超人”
她自称文艺女青年一枚,因急诊室“女超人”、“女疯子”形象迅速蹿红微博。她用直率、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急诊室的惊心动魄,生活中的雷人囧事,彻底颠覆了作为一个大夫的严肃形象,以及人们对于江南女子温婉的印象。她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
在微博中,于莺用直率、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急诊室的惊心动魄,生活中的雷人囧事,彻底颠覆了作为一个大夫的严肃形象,以及人们对于江南女子温婉的印象。
短短两个多月,于莺的粉丝数量突破26万,被粉丝亲切地称呼为“协和姐”。12月4日,于莺度过了自己的37岁生日,当她收到匿名者送来的一大捧粉色玫瑰时,她描述自己“心跳狂奔至120,手抖不止”。
“我就是5块钱的号”
“女超人,今早有个黑衣姑娘进来就说找于大夫。据我观察,此人不像病人,又没有预约,于是乎,我果断回绝,这里没有姓于的大夫。”于莺的同事一进办公室便向其报告。
近来,备受追捧的女超人于莺时常遭遇各路媒体的“围追堵截”,她只好出此下策,向急诊科大夫、护士严加嘱咐:“但凡穿得文艺范儿的,手拿小本或录音笔的找我,一律说我不在。”
于莺的微博本是与一帮医生朋友互相找乐的,直到10月24日21:47分,她爆出了一件离谱的事。
那篇微博是这样写的,“来个刺激的。刚来一患者,做十字绣,含针于口中,倒吸一口气,针吸入肺。找到呼吸科小王主任,答应从家过来做支气管镜。奉上片子,并劝大家千万不要再做类似傻事!”
此条微博随即被转发了856次,在接下去的一个多月里,于莺的粉丝数量扶摇直上,直逼6位数,其中不乏唐师曾、六六这样的微博名人。
面对众同事的羡慕、嫉妒、恨,于莺却一脸不屑地说:“我就是5块钱的号,敞开了随便挂,连近在咫尺的号答子都懒得搭理我。要是一个粉丝给我一块钱,那才是真牛。”
独当一面的“急先锋”
12月7日清晨5点半,家住通州的于莺准时起床,准备奔赴位于市中心的单位。她习惯早到一小时,然后换上工作服,现磨咖啡,上网,听爵士乐。
一到8点,她整个人就跟上了发条一样,风风火火地带着一帮手下冲到急诊科留院观察室,开始清早的例会。
“病人的血常规已经做完整整一周了,为什么还没拿到结果?作为医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不合格。”于莺的语气强硬,语速极快,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住院医生交流30位病人的情况。
期间,手拿两部工作电话,隔一会儿就需要跟相应科室沟通,安排会诊,遇到不接电话的,于莺火急火燎,上窜下跳。
于莺说,急诊科大夫不比专科大夫,只需在自己的领域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急诊大夫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全科大夫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几天前,急诊科收治了一位年仅28岁的小伙,体重高达300多斤,眼内有黄疸,呼吸急促,无法躺倒。其家人表示,半年来已经辗转各大医院,看过内分泌科、营养科专家,治过糖尿病、肥胖症,但体重却依然一天天增加。
于莺再三向小大夫强调,遇到该类病人,必须马上怀疑是心脏问题。12月6日下午,于莺果断安排心内科大夫为其会诊,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他得的正是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几近丧失,心脏的血液越积越多,并出现胸水和腹水,肝脏肿大,因此,该病人并非肥胖,而是体内全是水肿。心脏衰竭,随时可能猝死。
于莺在查房时有个习惯,除面对传染病人外,从不戴橡胶手套。她至今记得在学校时老师的话,“戴着手套摸病人的肚子,首先触感不对,其次,等于和患者多了一层隔阂”。
急诊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房,一个大通间内,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有时连过道都被占领了。于莺常说,急诊是个小社会,各类人等都能见得着。
10月的一天,于莺夜班。
三楼一住院病人突然冲向一楼,叫嚣着要自杀,还用头撞停在路边的汽车,车门被撞出一个大坑。四个保安拽她回急诊室的途中,此人依然大呼小叫,以头撞墙。
“保安,松手!随她去!”于莺大吼一声,最终换回的是该女子愤恨的眼神,撞墙也就“没意思”了。
事后,于莺不失“毒舌”本色:“真想死者,理应上至楼顶,纵身一跃,何苦叫着自杀往停着的车上撞!”
好病人造就更好的大夫
转完一圈病房紧接着是接待各路家属,有要求开报销单的,有拜托尽快安排入院的,也有一再咨询病情的,只要在于莺能力范围内,她统统来者不拒。
折腾一上午的于莺,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办公室。“我就乐意听他们说,这大夫真好。”
于莺喜欢那些可爱又乐观的患者。
几天前的早上查房,住院医告诉她一个40多岁患肾衰肠梗阻的刘先生又来了。没等他们说完,于莺便一个箭步,像见情人一样冲出去,和躺在走廊里的刘先生打招呼,把他安排到离自己最近的床位。
刘先生是个豁达的病人,事业顶峰时期遭遇重病缠身却从不抱怨。他每次都在于莺手下治疗,却因为怕麻烦她,从未向她要过电话,最后还是于莺主动给了刘先生联系方式。“患者常常能给医生带来快乐,有时,更有一种温暖。”
在于莺的工作中,医患关系始终是重要的一环,但十年间,看惯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于莺在处理这些时,已经游刃有余。
“医患矛盾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有时可能是医生与病人天然的一丝隔阂,也可能是整个社会充斥着不信任。这并不仅仅是医患两方造成的。”
“无论病人或者家属如何攻击我、埋怨我,我能做的就是在非常平和的心态下,把病人的情况解释清楚,该诊治的照例诊治。只是所有沟通都得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理解病人的痛苦和焦虑,可一旦上升到‘医闹’阶段,局面就不是医生可以控制的了。”
她也坦言,在年轻气盛的大夫那里,如果家属无理取闹,甚至进行人身威胁,难免会产生防备心理,最终不利的还是病人本身。在于莺看来,最悲哀的莫过于许多人不理解这个事实。
“我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于莺是上海人,19岁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完成8年本硕博连读,成为了协和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年后,于莺正式来到急诊科,整整七年,她也未成功晋升为副教授,理由是,她没有SCI论文。
她说,临床医生真的很难有精力完成一篇好论文,如果论文本身对临床工作没什么帮助,仅是为了升职称,于莺认为这不足已构成自己必须撰写论文的动力。
于莺从不否认自己的性格中确有很多随心所欲的东西,她说六年半在协和医科大的日子,造就了她今天的心态。
协和医科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没有操场,吃饭、洗澡、睡觉、上课、做实验,人生最美的青春就在一栋楼里度过,连谈恋爱都是在楼梯里进行。哪般甘于寂寞的人才能承受那段艰苦岁月?许多同学因此放弃学医,或是干脆出国,于莺留下来了。
尽管以于莺目前的工资,每月除去房贷、女儿的学费、父母的生活费,已所剩不多,于莺对此很淡定。“寒窗苦读20年,不是为了那些眼前的名利。”
然而她也十分清楚,这个职业,尤其是年轻的住院医生流失率逐年升高,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不到希望,工作时间超长,精神高度紧张,无法照顾家人,还常常受气。
于是,于莺多次表示,与大学时成为名医的理想相比,如今,能做好一个女人就已经不易。
在她眼中,好女人的标准包括:平和,大度,能够海纳百川;有思想,有个性,有行为能力;有责任心,有爱心;善良,体贴。但她也自嘲,标准定得有些高,自己也无法做到。
“这个社会对女性要求太苛刻,对一个女人而言,一旦婚姻失败,贤妻良母也是错,职场叱咤也是错,小鸟依人也是错,独立自主也是错。所以,女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好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
这也是于莺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期许。
采访手记
于莺下班后的约会已经排到了周末,她说,之前尽管也有朋友聚会、工作应酬,但每周至少能有四五天时间在家吃晚饭,可自从微博成名,这一周来已经一连几天没见着自家姑娘了。看得出来,媒体的邀约,已经对这位女超人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于莺喝多了点,回家路上,她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发问:为什么一个人想做自己就那么难。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得把我推到道德的制高点,认为我的出现就能缓解医患矛盾,看到了我就看到了医生队伍的希望。我当了十年的一线大夫,当初什么样,如今还是什么样。微博成名不是我的本意,莫名其妙成了焦点,我有太多东西想不明白。
笔者看来,对于不少人来说,微博的作用还是娱乐,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看腻歪了,换换口味,面对一个有智慧、有个性的女医生的吐槽,粉丝既可以听到陌生的急诊科的故事,又可以活动笑肌,偶尔还能激起大伙儿的一点思考。
于莺的出现,打开了一扇门,外面的人终于看到了那些原本只在想象中的职业群体的另一个侧面。也许下一个走红的就是同样个性鲜明的女刑警、女法官,前提是他们愿意出声,并且知道如何说得好玩。
然而,这个社会也许太期待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出现,一见到他,围观者恨不得冲上去扒光了,再给人贴上各种自认为对方应有的内涵。
事实上,微博中的角色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如果从未真正走近过他,了解过他,怎么好意思让人担起这个,又挑起那个。且不说人乐不乐意,把他吓跑了,就是大家的损失了。
的协和“女超人”
她自称文艺女青年一枚,因急诊室“女超人”、“女疯子”形象迅速蹿红微博。她用直率、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急诊室的惊心动魄,生活中的雷人囧事,彻底颠覆了作为一个大夫的严肃形象,以及人们对于江南女子温婉的印象。她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
在微博中,于莺用直率、幽默的语言记录了急诊室的惊心动魄,生活中的雷人囧事,彻底颠覆了作为一个大夫的严肃形象,以及人们对于江南女子温婉的印象。
短短两个多月,于莺的粉丝数量突破26万,被粉丝亲切地称呼为“协和姐”。12月4日,于莺度过了自己的37岁生日,当她收到匿名者送来的一大捧粉色玫瑰时,她描述自己“心跳狂奔至120,手抖不止”。
“我就是5块钱的号”
“女超人,今早有个黑衣姑娘进来就说找于大夫。据我观察,此人不像病人,又没有预约,于是乎,我果断回绝,这里没有姓于的大夫。”于莺的同事一进办公室便向其报告。
近来,备受追捧的女超人于莺时常遭遇各路媒体的“围追堵截”,她只好出此下策,向急诊科大夫、护士严加嘱咐:“但凡穿得文艺范儿的,手拿小本或录音笔的找我,一律说我不在。”
于莺的微博本是与一帮医生朋友互相找乐的,直到10月24日21:47分,她爆出了一件离谱的事。
那篇微博是这样写的,“来个刺激的。刚来一患者,做十字绣,含针于口中,倒吸一口气,针吸入肺。找到呼吸科小王主任,答应从家过来做支气管镜。奉上片子,并劝大家千万不要再做类似傻事!”
此条微博随即被转发了856次,在接下去的一个多月里,于莺的粉丝数量扶摇直上,直逼6位数,其中不乏唐师曾、六六这样的微博名人。
面对众同事的羡慕、嫉妒、恨,于莺却一脸不屑地说:“我就是5块钱的号,敞开了随便挂,连近在咫尺的号答子都懒得搭理我。要是一个粉丝给我一块钱,那才是真牛。”
独当一面的“急先锋”
12月7日清晨5点半,家住通州的于莺准时起床,准备奔赴位于市中心的单位。她习惯早到一小时,然后换上工作服,现磨咖啡,上网,听爵士乐。
一到8点,她整个人就跟上了发条一样,风风火火地带着一帮手下冲到急诊科留院观察室,开始清早的例会。
“病人的血常规已经做完整整一周了,为什么还没拿到结果?作为医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不合格。”于莺的语气强硬,语速极快,她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住院医生交流30位病人的情况。
期间,手拿两部工作电话,隔一会儿就需要跟相应科室沟通,安排会诊,遇到不接电话的,于莺火急火燎,上窜下跳。
于莺说,急诊科大夫不比专科大夫,只需在自己的领域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急诊大夫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全科大夫的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人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几天前,急诊科收治了一位年仅28岁的小伙,体重高达300多斤,眼内有黄疸,呼吸急促,无法躺倒。其家人表示,半年来已经辗转各大医院,看过内分泌科、营养科专家,治过糖尿病、肥胖症,但体重却依然一天天增加。
于莺再三向小大夫强调,遇到该类病人,必须马上怀疑是心脏问题。12月6日下午,于莺果断安排心内科大夫为其会诊,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他得的正是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几近丧失,心脏的血液越积越多,并出现胸水和腹水,肝脏肿大,因此,该病人并非肥胖,而是体内全是水肿。心脏衰竭,随时可能猝死。
于莺在查房时有个习惯,除面对传染病人外,从不戴橡胶手套。她至今记得在学校时老师的话,“戴着手套摸病人的肚子,首先触感不对,其次,等于和患者多了一层隔阂”。
急诊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房,一个大通间内,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有时连过道都被占领了。于莺常说,急诊是个小社会,各类人等都能见得着。
10月的一天,于莺夜班。
三楼一住院病人突然冲向一楼,叫嚣着要自杀,还用头撞停在路边的汽车,车门被撞出一个大坑。四个保安拽她回急诊室的途中,此人依然大呼小叫,以头撞墙。
“保安,松手!随她去!”于莺大吼一声,最终换回的是该女子愤恨的眼神,撞墙也就“没意思”了。
事后,于莺不失“毒舌”本色:“真想死者,理应上至楼顶,纵身一跃,何苦叫着自杀往停着的车上撞!”
好病人造就更好的大夫
转完一圈病房紧接着是接待各路家属,有要求开报销单的,有拜托尽快安排入院的,也有一再咨询病情的,只要在于莺能力范围内,她统统来者不拒。
折腾一上午的于莺,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办公室。“我就乐意听他们说,这大夫真好。”
于莺喜欢那些可爱又乐观的患者。
几天前的早上查房,住院医告诉她一个40多岁患肾衰肠梗阻的刘先生又来了。没等他们说完,于莺便一个箭步,像见情人一样冲出去,和躺在走廊里的刘先生打招呼,把他安排到离自己最近的床位。
刘先生是个豁达的病人,事业顶峰时期遭遇重病缠身却从不抱怨。他每次都在于莺手下治疗,却因为怕麻烦她,从未向她要过电话,最后还是于莺主动给了刘先生联系方式。“患者常常能给医生带来快乐,有时,更有一种温暖。”
在于莺的工作中,医患关系始终是重要的一环,但十年间,看惯了生离死别,人情冷暖,于莺在处理这些时,已经游刃有余。
“医患矛盾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有时可能是医生与病人天然的一丝隔阂,也可能是整个社会充斥着不信任。这并不仅仅是医患两方造成的。”
“无论病人或者家属如何攻击我、埋怨我,我能做的就是在非常平和的心态下,把病人的情况解释清楚,该诊治的照例诊治。只是所有沟通都得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理解病人的痛苦和焦虑,可一旦上升到‘医闹’阶段,局面就不是医生可以控制的了。”
她也坦言,在年轻气盛的大夫那里,如果家属无理取闹,甚至进行人身威胁,难免会产生防备心理,最终不利的还是病人本身。在于莺看来,最悲哀的莫过于许多人不理解这个事实。
“我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于莺是上海人,19岁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完成8年本硕博连读,成为了协和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三年后,于莺正式来到急诊科,整整七年,她也未成功晋升为副教授,理由是,她没有SCI论文。
她说,临床医生真的很难有精力完成一篇好论文,如果论文本身对临床工作没什么帮助,仅是为了升职称,于莺认为这不足已构成自己必须撰写论文的动力。
于莺从不否认自己的性格中确有很多随心所欲的东西,她说六年半在协和医科大的日子,造就了她今天的心态。
协和医科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没有操场,吃饭、洗澡、睡觉、上课、做实验,人生最美的青春就在一栋楼里度过,连谈恋爱都是在楼梯里进行。哪般甘于寂寞的人才能承受那段艰苦岁月?许多同学因此放弃学医,或是干脆出国,于莺留下来了。
尽管以于莺目前的工资,每月除去房贷、女儿的学费、父母的生活费,已所剩不多,于莺对此很淡定。“寒窗苦读20年,不是为了那些眼前的名利。”
然而她也十分清楚,这个职业,尤其是年轻的住院医生流失率逐年升高,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不到希望,工作时间超长,精神高度紧张,无法照顾家人,还常常受气。
于是,于莺多次表示,与大学时成为名医的理想相比,如今,能做好一个女人就已经不易。
在她眼中,好女人的标准包括:平和,大度,能够海纳百川;有思想,有个性,有行为能力;有责任心,有爱心;善良,体贴。但她也自嘲,标准定得有些高,自己也无法做到。
“这个社会对女性要求太苛刻,对一个女人而言,一旦婚姻失败,贤妻良母也是错,职场叱咤也是错,小鸟依人也是错,独立自主也是错。所以,女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做好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
这也是于莺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期许。
采访手记
于莺下班后的约会已经排到了周末,她说,之前尽管也有朋友聚会、工作应酬,但每周至少能有四五天时间在家吃晚饭,可自从微博成名,这一周来已经一连几天没见着自家姑娘了。看得出来,媒体的邀约,已经对这位女超人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于莺喝多了点,回家路上,她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发问:为什么一个人想做自己就那么难。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得把我推到道德的制高点,认为我的出现就能缓解医患矛盾,看到了我就看到了医生队伍的希望。我当了十年的一线大夫,当初什么样,如今还是什么样。微博成名不是我的本意,莫名其妙成了焦点,我有太多东西想不明白。
笔者看来,对于不少人来说,微博的作用还是娱乐,五光十色的流行文化看腻歪了,换换口味,面对一个有智慧、有个性的女医生的吐槽,粉丝既可以听到陌生的急诊科的故事,又可以活动笑肌,偶尔还能激起大伙儿的一点思考。
于莺的出现,打开了一扇门,外面的人终于看到了那些原本只在想象中的职业群体的另一个侧面。也许下一个走红的就是同样个性鲜明的女刑警、女法官,前提是他们愿意出声,并且知道如何说得好玩。
然而,这个社会也许太期待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出现,一见到他,围观者恨不得冲上去扒光了,再给人贴上各种自认为对方应有的内涵。
事实上,微博中的角色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如果从未真正走近过他,了解过他,怎么好意思让人担起这个,又挑起那个。且不说人乐不乐意,把他吓跑了,就是大家的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