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过眼神,你也是不懂动物的人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aby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狐狸:委屈如我,你怎么还舍得伤我毁我
  数千年来,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狐狸的狡猾可谓是深入人心。有一篇名叫《狐狸和乌鸦》的寓言故事:乌鸦叼着一块奶酪坐在高高的树枝上。狐狸在树下对乌鸦百般奉承,说服乌鸦为它一展美妙歌喉。乌鸦被狐狸的奉承冲昏了头脑,刚一张嘴,奶酪就落到树下,正中狐狸下怀。这篇寓言真实的故事是,不只那块奶酪,连乌鸦自己也是狐狸的“盘中餐”。乌鸦是一种食腐动物,而且偏好油脂丰富的尸体。因此,为了抓到乌鸦,狐狸会先躺在地上装死,当乌鸦落地啄它第一口时,这个狡猾的小家伙就会突然醒来,反咬乌鸦一口。
  只要狐狸不灭绝,关于它们狡猾的传说也就不会落幕。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狐狸都是人们的猎杀对象。几十年前,猎人们为了更有效率地杀死整窝狐狸,常常会用烟熏狐狸洞。直到现在,狐狸,这种“公认”的害兽,依旧是人们高举“除害”大旗肆意杀戮的对象。但即使是这样,狐狸的数量不减反增。狐狸能认出陷阱、猎人甚至是猎人们的车,因此它们在多数情况下能避开抓捕。而且,由于狐狸具有卓越的适应能力,它们总能为它们找到新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前不久,我就在柏林见到过一只狐狸,就在勃兰登堡门旁边柏林动物园的角落里,它安静地吃着一根咖喱肠。狗和狐狸同为犬科,我们信任家里的狗远超狐狸,可能是狐狸打心眼儿里不想与我们结伴同行吧。
  狼:我和狗本是“同根生”,奈何待遇差别大
  《狼来了》的故事家喻户晓,对于狼,我们有一种祖传的恐惧:狼不是很危险,但狼很会算计。
  现在,狼的威胁还存在吗?这似乎是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电围栏呵护着我们的家畜,绵羊生活在牧羊犬的看管之下,我们对家畜的保护可谓是无微不至。不论是喜欢漫步林间的人还是常年驻守在林子里的守林人,都很难见到这位冷酷的杀手。毕竟人类那么可怕,就连狼见了我们也得绕着我们走。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有方”(主要是因为猎人们无休止地投喂),现在林子里的鹿、西方狍和野猪是以前的50倍。我们对于狼的畏惧很可能来自猎人们散布的谣言,他们为了能夠进林打猎,将恐惧植入民众的心里。其实,我们完全没有道理害怕狼,看看家里乖巧的狗,从基因上来说,这些小可爱可是纯种的狼,而它们和狼唯一的区别就是:狗不怕人,狼怕人。只要我们还同意养狗,就应该对狗的兄弟也表示欢迎,欢迎它们时常在我们的森林里闲逛。
  猪:差一点,我就成了网红脏脏猪
  家猪起源于野猪,它们的基因几乎相同。直到今天,家猪也可以轻易与野猪杂交繁殖。所有的猪都有一个共同点——脏。一说到猪,脑海中就会浮现一个沾满泥巴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导致我们认为猪很脏的直接原因吗?什么叫作脏?我们一般用来指那些不卫生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损害。而猪身上的泥浆跟药房里的泥浆包或泥浆浴所用的泥浆几乎相同,但这些泥浆并没有受到病原体的污染。
  土壤中所含有的成分对皮肤可谓是益处多多,猪自然也不会错过。由于猪的皮肤没有汗腺,夏天,它们喜欢躺在凉爽的泥坑里或是泡在一条清澈的山泉里。除了凉爽以外,泥浴还有些别的作用。泥浆在皮肤表面缓慢干燥成壳,因此很多皮肤表面的寄生虫被困在壳里。然后,猪再把这层泥壳擦洗掉,成功消灭体表寄生虫。经过这些步骤以后,一只爱干净讲卫生的猪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真正脏的是那些生存空间不够的家猪。其实它们也很爱干净,比如它们会在猪圈里的一个固定的角落排便,以此来确保猪圈内其他地方的清洁。但大规模养殖使得家猪没有一点儿干净的地方:它们必须睡在自己的粪便上。由于猪是杂食动物,因此它们的粪便气味非常糟糕。这一切使猪成为我们认识中的“脏猪”——它们站在狭小的空间里,周身散发着恶臭,一副脏脏的样子。因此,合理养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它们的野外亲戚——野猪,身上自带一种天然的气味,就像一种香料的味道。当你下次去森林里散步闻到这种混合香料的气味时,你就会知道,有一只幸福、干净的野猪正从您身边路过。
  驴子:对于“倔驴”这个称号,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驴子最早是生活在非洲北部炎热地区的草原动物。
  在那里,驴子学会了一项传统美德——节俭度日。两三天不吃不喝,驴都没有问题。而驴的亲戚马,则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断水断粮。驴这么能扛饿的原因还在于,它们相对矮小,所以吃的也较少。因此,饲养驴比饲养马更加经济实惠。
  驴还被誉为“小个子的马”,它们很强壮,经常超负荷运载货物。不过,这对于驴来说并没有好处。所以,德国驴和骡子保护协会规定,驴子的载重不能超过其自身体重的 1/5。但在那些驴被当成交通工具的地区,这一点好像并没有执行。
  我们对驴大概都有这么一个印象:它驮着货物,不管主人怎么打骂,都不肯向前走一步——当然也不会后退。“真是头倔驴”,这句话也随着驴流传到了今天。
  其实,驴站着不动,是有它自己的想法的。当它发现了奇怪的事物,就会停下来,冷静地分析眼前出现的情况,在得出没有危险的结论以后,“倔驴”才肯挪步。因此,驴并不是倔,而是谨慎。毕竟在驴的老家——那片炎热、坚硬的非洲草原上,如果像马似的有点情况就开始瞎跑,那驴会死得也快。所以就算主人在驴停止不动分析情况时搞点什么事情(比如打它们),驴还是会坚持自己的主张。说到驴的性格,它们的情感细腻,又很惹人爱——有时,甚至会被请去当心理治疗动物。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动物的内心戏》)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因病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是写过《乡愁》的余光中;他是课本里陪伴一代又一代成长的余光中;他是用文字温暖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余光中。  浓到化不开的乡愁  到台湾,到香港,到美国,那都是日后的事,21岁以前,余光中一直成长于生他养他的祖国大陆,这里是他的根。在那个动荡的特殊年代,辗转漂泊的生活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余光中祖籍
期刊
警惕肥猫状态  我是1988年开始进入电视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湾华视,最初的职责是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旁等新闻线索。四年时间,凭着执着的冲动和热情,我从一名青涩记者成长为华视强档新闻节目的主播。  当工作日趋顺利,我已完全掌握做电视新闻的技巧时,我却越来越觉得乏味。一出门就知道今天会碰到什么人,这个人会说什么话,甚至出门前就可以写好稿子,然后把访问内容往里头放就成了。每天例行公事地出镜、赶新闻、上新
期刊
我父亲从盒子里取出它们的那一刻,我和哥哥就知道,我们永远都不会丢弃它们了……  盒子运到瑞士的家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上面只写着一个在克罗地亚的回执地址。那是一个被称作家的地方,但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在瑞士家中说克罗地亚语,居住的小镇里有很多克罗地亚人,但克罗地亚对我来说仍旧遥远难及。  1991年,克罗地亚爆发战争,我的父母就此离开克罗地亚与我们相聚,我的哥哥和我都出生在瑞
期刊
大学毕业前夕,教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考题:有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都身无分文,可甲欠着乙100元,乙欠著丙100元,丙欠着丁100元,而丁又欠着甲100元,也就是说,这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欠着别人100元钱,同时他们又是拥有100元的债主,怎样才能用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解决这一矛盾,使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互不欠钱呢?  同学们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当然,靠他们自身是无法解决这
期刊
我在日本东京长大。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世界是很遥远的地方,住在东京都新宿区的小巷里,我的活动范围特别小,跟大世界简直沾不上边似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你也是世界的一分子,恐怕我会以为他是个骗子。  从我家到学校,走路不到三分钟,而且巷子特别窄。窄到什么程度呢?两个行人擦肩而过都需要侧身。  那一带密密麻麻盖的木造房子,都是平房或者两层楼,包括我自己的家。所以,我的世界不仅很小,而且很矮。  下课回家以后
期刊
有两个研究生,一位叫吉斯特,一位叫提尔曼。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他们跟随导师去一家大公司参观。参观完毕,导师问吉斯特: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吉斯特说:我看到了豪华的办公楼、舒适的宿舍、宽大明亮的饭厅。能够在这里工作,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啊!导师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导师又问提尔曼:你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提尔曼说:我看到了这里的产品,确实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但它的市场却不大,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开拓。而要想开
期刊
在路上遇到熟人要打招呼,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但是,大多时候人们都只是边走边低头、低头的同时勉强地挤出一声“早上好”。  真正有气质的表现是,停下脚步,双眼注视对方,说出“早上好”“您好”等问候语,再低头行礼。  重点在于驻足。  在如此匆忙的快节奏时代,驻足总让人觉得是慢条斯理,但这正是气质的表现。  另外,低头的角度,请控制在45~60度之间。如果大于60度,就会变成商店的店员。而微收下巴、深
期刊
一天到晚,破产的中年油腻大叔扎克里总是在抱怨他的邻居:“我从未见到过这样一群肮脏卑鄙的人,”他愤愤不平地自言自语,“他们吝啬、自私、贪得无厌,根本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最糟糕的是,他们总是在相互猜忌和毁谤!”  “真的是这样吗?”一位碰巧到村子里考察的大学教授埃里克问。  “千真万确!”扎克里说,“哎哟,只要看看朝我们走过来的那个人就知道了。我认识他,尽管我暂时无法告诉你他的名字。你看他那小眼睛,像雪
期刊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圆形和三角形,哪个让人感觉更有力量?”请大家凭第一感觉立刻作答。  虽然是靠模糊的直觉进行选择,但我想90%以上的人都会选择三角形吧。看到圆形而感觉有力量的人,恐怕只是极少一部分人。  直線和力量感关系密切,证据就是大多数商务正装,尤其是男装,都是直线型的。直线越多,尤其是上下垂直的直线越多,对方感受到的力量就越强。有心理学家将这个现象称为“垂直原理”。在选择服装或首饰时,我
期刊
①  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传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场所,却不在里边雕塑和描绘佛像,要表现也只用象征物来替代,用得比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后来到了犍陀罗时期,受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带来的希腊雕塑家们的影响,开始开凿佛像石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从那里发现希腊雕塑的明显痕迹。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