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做数字化实验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63829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加深对酶高效性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分析实验结论。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组实验,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难点:学生对实验原理及结果进行分析。
  
  四、学情分析
  
  学生往往对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熟视无睹,但对新设备却很感兴趣,因此我营造了让学生有机会动手、亲自体验新设备的环境和氛围。
  
  五、教学设备
  
  器材:装有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PC,连接器(SWDIS100-Ⅲ),压强传感器(SWDIS102),铁架台,十字夹,试管夹,10mL量筒一支,100mL锥形瓶一支,滴管一支,尖嘴导管一支,橡皮塞一只。
  药品:3%的过氧化氢溶液,3.5%的氯化铁溶液,20%的酵母溶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
  1.教材通过怎样的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 的催化效率?
  2.检测目标是什么?
  3.我们能否测出某一时刻产生气体的量?
  4.能否测量产生气体的速率?
  学生利用肝脏研磨液等常规实验药品和器材,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操作,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生(质疑):运用这种实验不能定时定量获取相应的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传统实验,训练学生细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质疑精神。)
  (二)引入新设备,明确实验原理
  师:今天,我们将利用一种新型实验设备——数字化实验系统,弥补传统实验不能定时定量获取相应数值的问题,从而让实验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Fe3 和鲜酵母溶液均能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成H2O和O2。过氧化氢在不同时间内分解速率的快慢可以通过分解产生氧气量的快慢反映出来,氧气产生量的快慢是通过密闭环境下反应过程中压强改变的速率来体现,从而生成在密闭环境下反应过程中“压强—时间”变化曲线。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三)介绍数字化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多媒体展示实验器材、药品。
  教师以实物介绍压强传感器、采集器(将压强传感器测得的数值进行收集)、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读取分析,生成“压强—时间曲线”)。
  师:你能否预测实验结果?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量是怎样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请用曲线表示。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绘制曲线,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绘制。请几位学生解释自己绘制的曲线。(教师不给出正误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解释,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四)操作数字化实验设备进行实验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1.按照多媒体呈现的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
  2.向锥形瓶中注入10毫升3%的过氧化氢溶液,塞上橡皮塞。
  3.向橡皮塞上的滴管中注入3.5%的氯化铁溶液。
  4.数据采集:采集间隔为100毫秒,采集点为100。
  5.开始记录数据,向锥形瓶中滴加氯化铁溶液,结束后,绘制“压强—时间曲线”。
  6.以同样的操作步骤进行过氧化氢酶催化实验。
  学生连接好装置,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认真观察采集点压强数据的变化,绘制曲线图。最后,分析在猜想下绘制的曲线和利用新型实验设备绘制的曲线的异同。得出结论: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信息、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五)分析两条“压强—时间曲线”,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分别绘制出氯化铁溶液和酵母溶液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压强—时间曲线”,并着手对曲线进行如下分析。
  师:曲线斜率的涵义是什么?我们对此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组(每4人一个实验组)讨论,得出结论:反应结束后两者产生的氧气量相等,压强相等,两条曲线最后重合。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六)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比较
  师:教材是用猪肝作为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的是鲜酵母,这有什么好处?数字化实验采集的时间是100秒,若采集时间再延长,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如何?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得出结论:1.二者实验效果相同,但鲜酵母较猪肝更易获得和保存。2.可以对某一特定时刻产生气体的量进行即时测定。由于是数据显示,实验更科学,结果更准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其视野。)
  (七)思考避免实验误差的方法
  师:如果要使实验更加准确,我们应注意什么?
  学生积极讨论,答案很多,几乎涉及到了影响此实验的所有因素。最后归纳如下:
  1.容器的密闭性。
  2.反应瓶用具的洁净度、环境温度、材料的相同量、各种试剂的量、反应时间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应遵循哪些原则。)
  (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师:应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都能验证酶的高效性,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通过测定光和作用产生氧气的量来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同样也可以通过测定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来测定呼吸作用速率。
  生:一些产生气体的化学实验也可以用此实验装备。
  师(总结):只要是密闭环境下产生气体的实验均可以通过压强传感器来实现对气体的测量。
  (设计意图:体现了再发现、再创造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
  (九)练习中巩固
  下图的曲线是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根据有关实验结果绘制的,其中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选项是()。
  
  学生带着问题,从常规实验入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现有知识点进行质疑。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本设计从提问、引导猜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使学生既进行了自主学习,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锻炼了创新精神。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发现的时间,数字化实验与多媒体结合,扩大了传统实验的内涵,使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达到了最大化。
  使用多媒体展示精心挑选的练习题,可以采用抢答竞赛的方法。此种方式可以及时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构建。
  
  (作者单位:河北迁安二中)
  
  
  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讨论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容量,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交融。学生利用所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自己的见解,认识得到了深入发展。数字化实验是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它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优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数据采集、图像绘画、拖放、拟和等,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用直观、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基础。
  如果把酶的高效性实验的规范操作步骤用Flash制作成动画,在学生做完常规实验后播放,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点评人:河北迁安市教育局肖孟江)
其他文献
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参加教育行业的设备说明会及研讨会,教育行业的同仁对投影机画面品质的关注和不懈的追求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到底什么样的投影机可以提供出色的画质,满足教育行业日益严格的要求呢?     亮度为投影之本    回顾投影机的发展历程,亮度曾经是衡量画质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在明亮的教室里,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画面内容是投影机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投影机厂商以及投影部件供应商皆不遗余力地改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画图程序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入门后正式学习的第一个软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画简单图形的基础上,给图形涂上彩色,使图画色彩鲜艳,更具有感染力。具体操作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上,让他们在学会操作后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将其合理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画图程序的基础知识
《颐和园》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我第一次执教这课是在七年前刚踏上讲台时,那时最好的教具就是挂图和投影,可山里小学当时连这些东西都很难寻到。我感到很棘手:难道作者笔下如此美丽的颐和园景色只能用白纸黑字泛泛而读?我费尽心思从别人那里借来几张早年拍摄的颐和园的风景照,上课时就用这几张巴掌大的照片在手中来回晃动。没想到,这些身居大山里的孩子们尽管看得模模糊糊,但眼神中透露出的渴
一、教学设想    《后赤壁赋》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选修)》中的重点篇目,主要对高三学生开放选修课程。此教学案例为《后赤壁赋》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通过网络探究,使学生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感情有一个较为深层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  2.使学生提高从网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瑰丽的花朵。发表时,由《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和《人民日报》(1978年2月17日)重力推出,随后产生广泛、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哥德巴赫猜想》不仅将中国报告文学推向一个高潮,使报告文学成为文学领域的宠儿,推动了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的自觉,更以“轻骑兵”的姿态直接介入现实,促发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尤其是有力地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命运。虽然只是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室中配备了多媒体,建立了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是,对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来说,制作一份HTML电子教案要花费很长时间,投入很多精力。准备教案的内容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制作和修饰一个个网页页面,同时又要实现在各个页面之间方便地跳转。本文将结合一个实例介绍如何使用MindManager简单快捷地生成电子教案网页,生成的页面美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一种创造性、超越式的系统变革活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校长,更应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除了使自己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广博的科技素质、锐意进取的创新素质外,还要有现代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才能真正率领学校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这种“一把手”负责的规制管理中,学校校长扮演着学
编者按:  短短数年,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组织形式,已在全国蓬勃发展,各种专题学习网站雨后春笋般地在网络上不断涌现。现阶段,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设计、内容组织及开发制作等依然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但我们关注的不止于此,我们期望这一期专题能以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应用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现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以及如何产生更好的应用效果等问题。因此,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较有影响力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实
学习机在日常学科教学中该怎么用?这是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新起点”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Unit 5《Numbers》为例,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英语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便于教师模仿、改造和创新。教学环境为:教师机(与互联网相连) 投影仪 大屏幕;学生和教师人手一台学习机(已下载好本课用到的课件资源)。    课前应用    学习机在课前预习中的应
信息技术教育这十年的发展可谓不平凡。十年回望,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一定有许多值得回顾的故事和值得铭记的瞬间。我们在论坛上发布“十年故事”征集令之后,许多教师积极地将自己那些难忘的经历发了过来。我们从中选择了十个有代表性的故事,并尽量沿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行编排,呈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领域的真实场景和真切感受。  请大家跟着他们笔下记叙的故事,重温信息技术教育十年来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