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视知觉课中使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恩海姆这位伟大的美学流派最主要的代人物。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形式结构与它表现的情感因素之间在结构上有一种力的同形同构关系,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而他的张力”理论可以说是许多关于张力理论的基础。那么我将阿恩海姆的艺术和视知觉这门课内容中的张力这一部分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关键词】:阿恩海姆;物体;张力
  艺术视知觉课中使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恩海姆这位伟大的美学流派最主要的代人物。下面我就阿恩海姆的艺术和视知觉这门课内容中的张力这一部分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起初就读艺术与视知觉不觉得有什么兴趣,反而有些抽象和难理解,但当随着书中大量的例子与理论的结合对照我发现视觉工作者或者是想向视觉设计等职业发展的同学,这本书不得不读,非常有借鉴意义,比那些文化研究的只分析现象而不给出解决方式的理论书要好很多倍,本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告诉你规律让你从中受益的书。在书中书好像结构谈的很多,结构与人的视觉性,与人的观看心理挂钩,从谈论结构来分析为何图像和谐或稳定或成为经典等。将结构的作用归结为“力”的作用,记得的案例是颜色的力度(明亮的颜色重力较大,所以明亮的颜色小一些和暗的色块大一些正好可以在图中平衡);图左边的重力比右边重力小一些(所以左边的物体位置可以比右边物体位置低些);横线的作用(横线用在图下方和谐,而上方用了就打破平衡了)等等,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构图力的分析。 除此外,就是讲了儿童的画作为何会这样画或那样画,从圆形谈到垂直水平型谈到倾斜谈到空间,儿童的画就是这样向成人画过渡的,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我觉得应该有帮助。
  然后在课程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于作品的光影与空间效果,作品色彩与情感如何相关,作品的“运动”,运动与张力等等写的特别的好。里面总结的都是细节规律,对我们从事设计的视觉艺术者真的有帮助。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可以说是许多关于张力理论的基础,很多理论知识都是以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的的。
  那究竟什么是“张力”呢,张力一次是和意思呢,从字面意义上简单的来说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在阿恩海姆看来是“不动之动”就是说张力是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而“张力”是来自于对事物进行的直接反应。其实相当于“联想”,而又不等同于联想。因为通常我们说的联想就是我们在看到客观实物时不是最直接的第一反应反而要经过大脑的理性和感性的处理所呈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我称之为联想。而张力则不同,张力相对来说更为感性一些,就是当我们看见事物最直观的感性的对事物的第一认识,可能不是最准确的但是最直观的感受。阿恩海姆在分析张力时,也从联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联想不是根据物体本身进行的,而是根据这些运动物体的形状运动轨迹方向等形成的。观赏者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知识性质总是与运动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他这种关于产生张力的运动力的认为有点形而上学的意味,他似乎觉得,只要是运动的物体就会产生张力,只要产生运动的轨迹就会产生运动。我认为不仅仅是这样,有些图形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画面,它就是运动。比如说你在一张二维平面的纸上看见一个孤立的物体,如果不能让观赏者看对于画面地第一反应,那么我们说它包涵运动的张力是有些片面的。当然张力不仅仅存在于运动,张力来源于对比,有了对比才会出现张力。只有慢才能体现快的速度,只有小才能体现出大的体积,同样,没有静止就对比不出运动的张力,没有直线的也衬托也不出曲线的张力。而在这一节中,教程中并未涉及到这部分。
  那么在艺术领域是如何体会到张力呢?在艺术领域里,尤其是在绘画中,倾向性的张力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构图上。如达芬奇的举世名作《最后的晚餐》从构图方面来说,画面的构图十分特别。
  首先,整幅画是一个横向拓展伸张的长方形,在背景中被左、中、右三面墙做了分割。居中的那面墙由于焦点透视的原理给我们的感觉是向后退的,它由于居中和我们可以在画面中明确可视的三条边线的关系以及它们所造成的视觉延伸性给我们的感觉好像成为了一个正方形,而这个视觉上的正方形却正好处在整个画面布局中央的位置,给画面带来了稳定感。从人物的布局上来看,作为中心人物的耶稣正坐在整个画面的居中靠下位置,他的十二个门徒虽然身体姿势表情各异,两侧的门徒各自姿态组合在一起像是起伏连绵的群山外状,背景中接近正方形的墙面上等分布列着的三个竖直矩形开窗外是远山和天空,高调的浅色加强了耶稣的三角形构图的上升感,似乎暗示着耶稣被出卖后的离开、升离人世。而耶稣及他的十二门徒所列坐在的餐桌也被画家处理成了一个狭长的白色条状物,和整幅作品的长方形是相同的张力倾向性。于无形中似乎微微压制了耶稣的三角形构图所带来的向顶端飞升的运动感觉。再看画面的光线,从长条形餐桌的白色到背景窗外的浅白色,到画面右侧墙壁的白色,这些相对整幅画面来说面积较少的浅色有被黑暗的颜色逐渐包围吞噬的感觉,似乎也暗示了正义和光明被黑暗吞噬。十分扣合这幅画的主题最后的晚餐。
  当然在中国画中也有许多优秀体现出张力的作品,比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马是徐悲鸿早期素描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当我们在绘制一副马匹奔跑的静态图片时,需要考虑马匹奔跑的合理性以及结构的准确性,而徐悲鸿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悲鸿自已也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从而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大角度透视,方能有得我们在看到八骏图中画面上策马奔腾的画面张力。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他画的马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融中西绘画之长於一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中马的张力,它那刚劲矫健,剽悍的骏马,给人以自由和力量的象征,也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而与徐悲鸿作品相比阿恩海姆在第八小节中也谈到了关于如何在静态上画出刚劲矫健的马匹,在《对某些富有运动感的作品的分析》中提到的托马斯绘制的作品那样,僵硬而无运动感,究其原因,无非是身体的全身配合的结果。
  当然阿恩海姆认为张力不是简单在绘画外存在的,抛开绘画的主体和绘画的背景而以为的解读张力是不合适的。他认为,要想彻底弄懂力的式样,就必须要与作品内容与作者力图表达的见相联系。
  “张力”,阿恩海姆从提出到解释然后举例说明产生张力的运动原因,从这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对比才会出现张力只有慢才能体现快的速度,只有小才能体现出大的体积,同样,没有静止就对比不出运动的张力,没有直线的也衬托也不出曲线的张力。由于时代所限,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一些研究成果是不详尽的,而在这一节中,教程中并未涉及到,有些片面的。当然格式塔心理学有机整体的方法运用与美学研究,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更多的人是在阿恩海姆基础之上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发现工作。
其他文献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and techniques in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ecessary practice and summary are indispensable.  【Key words】: techniques;non-literary translation;practice;summ
期刊
【摘要】:在新世纪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下,现代的企业管理和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经营的重要策略。对加强企业的建设,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相关企业的特点及众多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就一下几方面对企业管理创新与认识分析如下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认识;探究  一、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财、物,因此企业管理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以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英汉脚本为素材,结合影视字幕的特征,深入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其它题材的字幕翻译中起到的指导意义是否在纪录片的字幕翻译中同样适用,旨在为我国字幕译者产出更高质量的纪录片译本而提供翻译策略上的指导。  【关键词】:字幕翻译;功能对等理论;《舌尖上的中国Ⅰ》;翻译指导  一、引言  影视翻译与其它文本翻译不同,它受屏幕空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描写“怀疑”的不同义项(①不相信,②猜测、相信)在分布上接近互补又不完全互补的复杂表现。然后讨论“怀疑”的不同意义的引申机制及其概念结构基础:“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定的阴影之下:或者不相信事情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①;或者猜测和相信事情不是正面和积极的(而是负面和消极的),形成义项②。  【关键词】:“怀疑”;隐性否定;(不完全)互补;意义引申(机制);
期刊
1 Ending in Tragedy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rthur Miller’s play, Death of a Salesman, is a tragedy.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tragic ending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is essay
期刊
【摘要】:中介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过渡状态,他的存在对语言学习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中介语分为普通话中介语、外语学习中形成的中介语两类进行探讨,并分析二者区别,最后对中介语存在的意义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介语;普通话中介语;外语学习;教学重点;第二语言学习  1.概念  中介语,也称为“过渡语”或者“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
期刊
【摘要】:建议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指令类行为近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建议语的研究概况并总结了建议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议言语行为;研究内容;研究趋势  一、引言  建议言语行为(Speech Act of Suggestion)是一种说话者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虽说话人认为建议言语行为是有利于听话人的,但是它在本质上仍然威胁听话人的消极
期刊
【摘要】:近年来,旅游材料翻译的需求不断增多,旅游翻译的重要性也逐年攀升。本文将从思维模式、历史背景、宗教文化以及语言修辞方面来分析汉英旅游翻译的特点,探索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起译者对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视。然后从中总结旅游翻译中的原则方法,帮助更多的译者更好的进行旅游材料的英译。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一、思维模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更倾向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产业振兴,尤其是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从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内核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景观发展模式,明确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避免千城一面的城市文化缺失和城市面貌的盲目美化,并将其运用到城市景观的发展中,为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景观;地域风貌;文化综合体  引言  在近些年房地
期刊
【摘要】:魏晋乐府诗在各个时期各有特征,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此阶段文人乐府创作的变化和成绩。  【关键词】:魏晋;乐府;特征  一、曹魏时期的乐府诗  曹魏时期,民歌大量入诗,这是由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汉末建安正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军阀混战,战乱频仍。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士人们不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汉乐府民歌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民间俗曲,它是从多方面来咏歌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