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趣,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易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大的功夫应该是通过语文朗读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将文本读出童趣,读出真情,读出心声。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我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中写到: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这是朗读涵泳语言文字时追求的境界,也是新课标追求的境界:有温度,更有深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传神有情地朗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一、低年级的朗读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有的孩子还存在汉语障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我面对八十四个年龄参差不齐,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农村,还有近四十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时,真的感到有些茫然,觉得无从下手。最突出的就是“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也是小学语文低段朗读的最大难题。
1.“望天书”的解决
由于孩子们瞬间记忆力很强,对于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容易就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一翻开书,叫他们指着认一认,就束手无策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孩子们刚进校大都不认识书上的字,有的甚至一个也不能认,此时教师的范读和教读极为重要,我要求孩子们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也就是:眼睛看到书上的字,耳朵听到教师的读,小手指到书中的字,嘴巴跟着老师轻声地念。
(2)抽生读。
(3)“小老师”教读。
2.“唱读”现象的解决
孩子们出现唱读的原因是:首先不会连词、断句;其次把握不住语速、语调;然后读不出句子的语气;最后表达不出相应的情感。对此,我做了这样的指导:
(1)单句训练培养语感。
(2)分角色读。
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让孩子们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各自的特点。然后共商如何读才能体现各角色对应的特点。最后确定角色人物。让他们自由组合角色人物,在班内进行,在组内开展,在男女生中试读……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來。
(3)表演故事。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入情入境,畅想朗读
朗读畅想就是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根据文中的情境、内容、语言、插图等敞开思路,放飞畅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于是在平时训练中注重“朗读、畅想”结合的朗读实践。
(1)声音读出来,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2)联系生活,展开想像。
三、教师也要朗读,让范读真正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以情激情,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精彩的朗读导语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以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重视“练气”,情声相谐
朗读靠声音传情达意,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情与声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要重视“练气”。如果不注意气息的运用,朗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气息是由情及声的纽带,只有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气行”,才能使情声相谐。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是缺乏表现力的。同时气息的连贯决定着情绪的连贯,没有气息的控制,就不可能表达出连贯自然的感情。因此,朗读训练也应像声乐训练那样重视“练气”。
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是借助于反复读来感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便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2)根据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总之,朗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综合阅读基本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这是朗读涵泳语言文字时追求的境界,也是新课标追求的境界:有温度,更有深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传神有情地朗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一、低年级的朗读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有的孩子还存在汉语障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当我面对八十四个年龄参差不齐,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农村,还有近四十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时,真的感到有些茫然,觉得无从下手。最突出的就是“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也是小学语文低段朗读的最大难题。
1.“望天书”的解决
由于孩子们瞬间记忆力很强,对于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容易就记得滚瓜烂熟,但是一翻开书,叫他们指着认一认,就束手无策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孩子们刚进校大都不认识书上的字,有的甚至一个也不能认,此时教师的范读和教读极为重要,我要求孩子们做到“四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也就是:眼睛看到书上的字,耳朵听到教师的读,小手指到书中的字,嘴巴跟着老师轻声地念。
(2)抽生读。
(3)“小老师”教读。
2.“唱读”现象的解决
孩子们出现唱读的原因是:首先不会连词、断句;其次把握不住语速、语调;然后读不出句子的语气;最后表达不出相应的情感。对此,我做了这样的指导:
(1)单句训练培养语感。
(2)分角色读。
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让孩子们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以及各自的特点。然后共商如何读才能体现各角色对应的特点。最后确定角色人物。让他们自由组合角色人物,在班内进行,在组内开展,在男女生中试读……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來。
(3)表演故事。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入情入境,畅想朗读
朗读畅想就是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根据文中的情境、内容、语言、插图等敞开思路,放飞畅想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于是在平时训练中注重“朗读、畅想”结合的朗读实践。
(1)声音读出来,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2)联系生活,展开想像。
三、教师也要朗读,让范读真正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以情激情,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因为小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精彩的朗读导语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以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重视“练气”,情声相谐
朗读靠声音传情达意,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情与声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要重视“练气”。如果不注意气息的运用,朗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气息是由情及声的纽带,只有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气行”,才能使情声相谐。没有气息支撑的声音是缺乏表现力的。同时气息的连贯决定着情绪的连贯,没有气息的控制,就不可能表达出连贯自然的感情。因此,朗读训练也应像声乐训练那样重视“练气”。
五、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是借助于反复读来感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便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训练形式,以达到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2)根据教学阶段去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朗读训练的形式。
总之,朗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综合阅读基本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