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砖)三足乌图像考证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极为丰富的汉画像石(砖)神话人物中,诸如: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三足乌作为金乌和太阳的象征是汉画像石(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三足乌与三青鸟常常给人以辨认误区。本文通过史料查找与文献分析,佐以出土的汉画像石(砖),对三足乌进行图像考证,说明其历史意义和三青鸟的区别。
  关键词:三足乌 徐州汉画像石(砖) 图像考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74-02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本文通过探究三足乌的历史文献记载,现发现三足乌的种类和存有金乌的汉画像石(砖)进行对比,多角度对三足乌这一图像进行考证。
  一、史书中的三足金乌
  从文献记载看,有关“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编著的《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1]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文献中出现由乌负日的说法,是将乌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视为阳乌。
  然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只是首次提及“乌”这一概念,并未言明是否为三足金乌。汉代以前史书文献中也始终没有明确提及三足乌,直到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上才出现有关“三足乌”的言论。
  郭璞云:“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篇》云:“日中有踆乌”,高诱注云:“踆,犹蹲也,谓三足乌;踆音逡”,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收录了丰富的有关“三足乌”的史料[2]:《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又或传为驾日车者。
  从上述史料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三足金乌通常与太阳一起出现,无论是负日还是存于日中亦或是为日之精,都是以更直接的形象与太阳产生着联系。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大都信奉太阳神,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玉历通政经》云:“三足乌,王者慈孝,被于百姓,不好杀生则来”。[3]三足金乌也由此成为历代君王的座上宾,被视为祥瑞之兆的象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鸟兽》中也说:“有虞至孝,三足集其庭;曾参锄瓜,三足萃其冠”[4],汉以后的文献中也常出现有关三足乌象征慈孝的记述。三足乌既与太阳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被赋予了慈孝这一情感色彩,至此,也不难理解古人为何视其为祥瑞的象征了。
  二、金乌的种类
  根据已有材料划分,汉画像石(砖)中出现的三足乌可分为三类,一种是背日式金乌,背日式金乌的腹部像是怀揣着一个圆形的日轮,首、尾、翼在圆形之外,除腹部以外,与正常鸟形相似,像是背负太阳在天空飞翔。第二种是仅见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其载日乌是人首鸟身,且腹部日轮中另刻一展翅高飞的金乌。[5]第三种便是徐州汉画像石馆馆藏中出现的日套式金乌,三足金乌端坐于一轮红日内,三足清晰可辨。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从文字和实物两个方面证明了三足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太阳的化身,具有象征意义,也有人推测三足乌也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一种发现。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日黑居仄,大如弹丸”“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汉书·五行志》主要是研究西汉思想史文学材料,这些文献记述的内容则是发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晚期,古人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发现太阳黑子,然而又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从而无法解释观测到的日中黑子究竟是什么,最终只好将神话中居日中的三足乌认为是太阳黑子,因此更加坚定了人们心中对三足乌就是太阳的象征的想法。
  三、存有金乌的汉画像石(砖)对比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中有一块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石(砖),高119厘米、宽81厘米、厚13厘米,出土地不详,仅标“馆藏”二字,名为:双鱼、三足乌,编号:312。
  画像石图案清晰,从上至下分为两层,第一层刻有人物4名,均身着华服,头戴帽冠,半跪坐于地上,双手奉于胸前,两两相对,似是在进行一场谈话。第二层主画面状似天门,据此可推断第一层为天界。天门的门楣上刻有许多菱形纹,“菱形纹”在汉画像石(砖)中象征着生殖崇拜,天门内刻有两条鱼和一个标准的日套式金乌,“鱼”寓意多子,日套式金乌则代表着太阳崇拜,天门两侧分别刻有十字穿环和常青树。十字穿环代表着人们多子升仙的渴望,常青树则是象征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景。
  在这小小一块汉画像石(砖)内,蕴含了墓主人丰富的想法与愿望。尤其是居于汉画像石(砖)中央的日套式金乌,三足点地,双翼张开,尖尖的喙向前探出,一副昂首欲飞之态,十分引人注目。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代流行的神仙思想,昆仑仙境是汉代人民向往和神游的地方。登昆仑、食玉英可以长生不死,如屈原《离骚》中所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在昆仑世界中,西王母是昆仑山的山神,她掌有不死之药,有三青鸟为之衔食,有玉兔为之捣药。然此处的三青鸟又是何物?司马相如《大人赋》云:“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然白首,戴胜而穴居,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张守节《史记正义》云:“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6]据上两则史料记载,三青鸟就是三足乌,笔者认为实则不然。
  《山海经·西次三经》曾记载:“西王母状如其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徐州汉画像石馆馆藏中也有东汉时期西王母的汉画像,高116厘米,宽47厘米,厚17厘米,画面中刻西王母头上戴胜,凭几而坐,形象符合山海經中的记载。另一刻有西王母的汉画像石(砖),高82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两面刻画,正面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西王母,周围有玉兔、蟾蜍、三青鸟、龙头人身、鸟头人身的神灵怪物,第二、三层刻画的是男女人物,侧面刻有女娲。
  山东嘉祥宋山南武山出土的第三画像石中同样也有着有西王母与三青鸟的形象,汉画像石(砖)中上层均为西王母戴胜,居中端坐,两侧有羽人、三青鸟、玉兔、蟾蜍、九尾狐等,形成了西王母出现时的基本仪仗。其中第一、三石中的“人面鸟身”,头戴冠,面向西王母而立,此物应是三青鸟。
  关于羽人喂鸟的形象,在嘉祥宋山画像石第十四石上,画像石中有羽人跪在两只凤鸟面前,手里捧着食物,高高举过头顶俸于鸟喙之下,待其衔食,由此可见,羽人喂鸟在汉画像石中是常见的题材。那么,羽人将食物献给青鸟,再由青鸟飞到昆仑山上贡奉给西王母也是合理的解释。[7]
  四、结语
  在研究汉画像石(砖)的考古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足乌一直作为阳乌出现,与太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三青鸟通常与西王母一起出现,并作为西王母的侍者为其衔食。《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大鹜,一名少鹜,一名青鸟。”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为西王母侍者的确实是青鸟,而非三足乌,所以辨别三足乌与三青鸟,不能只是单纯的看它的外形,而是应该观察刻有它的汉画像石(砖)所想表达神话故事,将其放入情景之中就变得容易辨认许多。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方华玲.清代满族的敬鸦文化[J].甘肃民族研究,2013,(02):86-90.
  [4]杨军.中国古代乌鸦信仰述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4,(02):38-42.
  [5]李伟男.浅析汉画中的三足乌[J].文物春秋,1992,(02):69-68.
  [6]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117)[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赵力光.绥德贺家沟新出汉画像石——兼考人面鸟身为青鸟[J].考古与文物,2005,(05):56-59.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紀40年代,周錬霞是上海文化名流圈内的活跃人物,她不仅在诗词方面与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是从传统中出新。本文将叙述周錬霞的诗词交友,并阐释其绘画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从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海派女性绘画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民国 周錬霞 女性 诗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30-04  周錬霞(1908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安徽省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说明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在安徽省艺术类高校设立艺术附小。目前,对于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我省却还是空白。设立附小,需要从文化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各方面进行可行性思考,并在办学方向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设想。  关键词:安徽省 艺术 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笔墨”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形式特征,但对“笔墨”究竟是什么,并没有被大部分人所真正认识。当我们片面的把书法用笔等同于笔墨,就会把山水画僵化,使之呆板乏味;当我们又把笔墨与形象等绘画因素分开来说,把笔墨视为一种“依附”,就会无形的给笔墨增添神秘感。因此,在学习古人的名画真迹和理论中,笔者体会到“笔墨”一词,不仅在用笔用墨上,在内涵与形式上,与之相关的,有着多层的涵义。例如,在何家林
期刊
摘要: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京胡是京剧伴奏中的主要乐器,虽然在伴奏过程中主要突出“伴”字,但是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京胡教学 “二黄慢板”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16-02  作为一名中专青年京胡教师,在课堂里最重要的就是给学生打好基础,教师要重视中
期刊
摘要:柳琴这个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高音乐器,能在民乐中有一份地位除了柳琴音乐创作、演奏贡献外,其乐器制作也功不可没。相较柳琴音乐创作与演奏,柳琴乐器制作的贡献却不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介绍的正是以为对柳琴制作技术的改进做出贡献的大师孟宪洪,了解制作大师的艺术人生便于进一步研究其制作技术,有利于进一步传承柳琴制作,提高演奏性能。  关键词:柳琴 制作 民族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在全国巡回展出,在中国画坛引起关注,并对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长安画派”的提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开来。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人们对与“长安画派”的认识还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长安画派”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主要成员的个案研究上,缺少全局角度的综合研究。《20世纪“长安画派”及其影响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展开了对于“长安画派”
期刊
摘要:本文先是对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地域背景进行概述,然后整理了从1980年来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并分析三个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特征,最后从藏民人性美、藏民与自然、藏族宗教、民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释藏族题材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文化 藏族 中国油画 艺术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45-02 
期刊
摘要:2016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南国音乐花会,主题为“向经典致敬”,本次花会恢复并延续了中断17年的南国盛宴“羊城音乐花会”。南国音乐花会站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全方位视角中,继承民族经典、创造时代经典,是推动广州建设音乐文化之城的重要举措,对广东步入文化强省、提升软实力有着深远影响,对本土音乐未来的走向、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以及广州音乐之城的城市形象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南国音乐
期刊
摘要:IP电影是基于互联网创意知识产权进行改编创作的电影,在2014年-2017年席卷了国内电影银幕,“网生代”创作群体的出现、多种资本涌入电影创作界、观众群体的变化等共同作用下促使国产IP电影成为近五年来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IP 改编 新力量 小镇青年 审美特征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46-04  21世纪
期刊
摘要: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后,“核心素养”横空出世,为愈发常态化的中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质化与量化的成长记录,铺设了一条“有法可依”的道路。本文中,笔者针对管弦乐团的少数民族学生部分展开跟踪记录与调查,并对艺术核心素养渗透中学音乐社团的方式方法提出见解。  关键词:音乐核心素养 合奏社团 少数民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