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更加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手法,提高班级教学质量。实际上,学困生指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良行为习惯或在学习中存在各种障碍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课上学习质量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转化学困生已成为当前一线教师共同关注问题。教师针对这类学生更应该付出较多的耐心与责任心,分析形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学困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者步入初中阶段,课业在数量和难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上升,部分学生在这一环境下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或课本知识内容,导致学习成绩与理想差距较大,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后续阶段的发展,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若长期处于学习的困扰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进步。研究“学困生”的现状水平对于解决当下初中学校数学“学困生”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问题有关
一方面,学习问题不断积累,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节奏。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点难度加深,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而部分学生因适应能力差,在数学课堂中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开展思考,导致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习效率也有所降低。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学习成绩下滑,破罐子破摔。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比较强,没有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多数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就算学生对题型不是特别理解,但通过掌握题型或公式的前提下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光靠反复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去思考探究,继而解决数学问题。但就当前初中生来说,“想”“说”“做”的习惯还未养成,致使学生学习成效不高,影响学习成绩。
(二)与教师教学方式有关
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简言之,在面对个性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时,数学教师多发出一个指令,导致学习能力高的“吃不够”、学习能力一般的“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吃不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还有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如想要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的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或抵触心理,抄袭、敷衍了事不良现象频出。
(三)与学校、家长因素有关
从学校方面来说,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学校是非常注重数学教学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数学学习十分紧张,除了课堂教学外,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可以参考,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困生不断增多。从家长方面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想孩子把满分带回家,却在无形中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无限大,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二、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信心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朋友。因此任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师的多重身份,与学生谈心,观察学困生平的时学习状态,帮助其改掉一些不良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在课上增加对于学困生的关注程度,不一定要向其提问,可以在讲解知识点时,将目光在其身上多停留一会儿,让其明白教师此处耐心讲解的目的,从而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从打牢基础开始,一步步提升课堂知识内化能力。其次,教师应多运用语言的艺术,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学生每一处进步的细节,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互动效率,进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完善正向反馈机制的建立
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具备自信基础。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相比,在知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但由于缺乏自信心,没有选择与老师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导致问题日积月累,严重阻碍了未来数学学习的发展。比如,在数学活动“測量距离”的学习中,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有目的地把“学困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混合编组,在活动过程中,有意地把“问题点”留给“学困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学困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复述,并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困生”自己解出问题的结果,教师再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困生”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减轻自卑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积极调动
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如若初中数学教师看不到这种差异,依旧采取“一刀切”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困生学习成绩很难得以提升。如何让学困生真的学习到知识,让学困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我认为积极践行新课改提倡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十分关键。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会从多方面对学困生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在课上回答问题方面,以“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来说,在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学困生有举手,我会优先让他们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就算回答错误,也不能责骂,而是要细心引导。通过维护学困生的发言权,不仅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还为日后回答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也会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如以简单的题型为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度,还能在无形中树立良好学习态度,为日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木桶定律”告诉人们,要均衡发展才能提高均衡实力。对于教师教学也是一样的,必须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针对班内学困生,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引导,并创新教学手法,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成芳.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漫谈[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73.
[2]陈煜.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52-153.
[3]黄超.新课程下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3):6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学困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者步入初中阶段,课业在数量和难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上升,部分学生在这一环境下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或课本知识内容,导致学习成绩与理想差距较大,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后续阶段的发展,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学科,若长期处于学习的困扰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进步。研究“学困生”的现状水平对于解决当下初中学校数学“学困生”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问题有关
一方面,学习问题不断积累,导致学生跟不上学习节奏。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知识点难度加深,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而部分学生因适应能力差,在数学课堂中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开展思考,导致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多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学习效率也有所降低。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形不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学习成绩下滑,破罐子破摔。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依赖性比较强,没有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多数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来掌握,就算学生对题型不是特别理解,但通过掌握题型或公式的前提下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光靠反复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去思考探究,继而解决数学问题。但就当前初中生来说,“想”“说”“做”的习惯还未养成,致使学生学习成效不高,影响学习成绩。
(二)与教师教学方式有关
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影响,个别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简言之,在面对个性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时,数学教师多发出一个指令,导致学习能力高的“吃不够”、学习能力一般的“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吃不到”,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还有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如想要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知识的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或抵触心理,抄袭、敷衍了事不良现象频出。
(三)与学校、家长因素有关
从学校方面来说,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学校是非常注重数学教学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数学学习十分紧张,除了课堂教学外,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可以参考,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困生不断增多。从家长方面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想孩子把满分带回家,却在无形中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无限大,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二、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一)以鼓励为主,树立学生信心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的学习伙伴、朋友。因此任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师的多重身份,与学生谈心,观察学困生平的时学习状态,帮助其改掉一些不良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在课上增加对于学困生的关注程度,不一定要向其提问,可以在讲解知识点时,将目光在其身上多停留一会儿,让其明白教师此处耐心讲解的目的,从而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从打牢基础开始,一步步提升课堂知识内化能力。其次,教师应多运用语言的艺术,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学生每一处进步的细节,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互动效率,进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到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完善正向反馈机制的建立
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具备自信基础。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小学相比,在知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但由于缺乏自信心,没有选择与老师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导致问题日积月累,严重阻碍了未来数学学习的发展。比如,在数学活动“測量距离”的学习中,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就可以有目的地把“学困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混合编组,在活动过程中,有意地把“问题点”留给“学困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学困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复述,并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困生”自己解出问题的结果,教师再给予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困生”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减轻自卑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积极调动
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如若初中数学教师看不到这种差异,依旧采取“一刀切”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困生学习成绩很难得以提升。如何让学困生真的学习到知识,让学困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我认为积极践行新课改提倡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十分关键。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会从多方面对学困生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在课上回答问题方面,以“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来说,在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学困生有举手,我会优先让他们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就算回答错误,也不能责骂,而是要细心引导。通过维护学困生的发言权,不仅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还为日后回答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也会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如以简单的题型为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度,还能在无形中树立良好学习态度,为日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木桶定律”告诉人们,要均衡发展才能提高均衡实力。对于教师教学也是一样的,必须照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针对班内学困生,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引导,并创新教学手法,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成芳.数学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漫谈[J].现代农村科技,2017(01):73.
[2]陈煜.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52-153.
[3]黄超.新课程下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