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场战争中的角色转换
拉姆斯菲尔德在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就担任过国防部长,当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2000年总统大选让布什进了白宫,副总统切尼将拉姆斯菲尔德推荐给了布什。于是,布什将至关重要的五角大楼帅印交到了这位年近70岁的老鹰派手中。
拉姆斯菲尔德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杀气腾腾”的国防部长了。他“二进宫”的最初几个月,就推出了锋芒毕露的军事战略;他卖力倡导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布什推行的单边主义,他又是主要的捉刀人。
9.11事件之后,拉姆斯菲尔德的影响力不断上升。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动武,拉姆斯菲尔德是急先锋。伊拉克战争,作为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成了真正的设计师,而根据法律承担军事指挥协调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上将却默默无闻。这与1991年海湾战争有着天壤之别。那时国防部长切尼不指挥军队,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则因直接指挥军事行动、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速胜伊拉克军队而名声大噪。斗转星移12年,两场战争的导演、领衔主演者——国防部长和参联会主席——的角色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那么,国防部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本来没有国防部
美国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既没有国防部,也没有参联会,只是先后设立了陆军部和海军部,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均由文官担任,以防出现军人独裁。1898年美西战争后,陆军部长鲁特认为应建立一个决策一元化的中心。他仿照德国总参谋部的样式来组建美国陆军的总参谋部,用陆军总参谋长取代陆军总司令。1903年,国会通过的《参谋部法》基本上实现了鲁特的设想。
在马汉“海权论”的鼓吹下,20世纪初期,美国海军的作用日益突出。1915年美国在海军部设立了海军作战部部长(相当于陆军部的参谋长),作为海军部长的助手,海军作战部长有自己直属的参谋班子。
国防部长的“诞生”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防部”,在战争状态下,总统只好充当陆军和海军之间的联络人。二战中,为便于协调指挥军事行动,为总统提供军事咨询,两军种(当时美国空军还依附于陆军)的高级指挥官组成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简称参联会),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作战部长是当然人选,但当时参联会没有设立主席,罗斯福总统的私人参谋长李海海军上将事实上担任了这一角色。参联会负责美军的整个作战指挥事宜。
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成立空军部,与海陆军部平级;设立“国家军事机构”和国防部,但国防部只有少量的工作人员,国防部长一职级别与三军部长平等,同属内阁部成员;各军种之间的关系仍由没有主席的参联会进行协商,各军种部拥有独立的指挥权。
1949年国会又颁布了《国家安全法》,加强国防部长的权力,创立单一的国防部,三个军种部划归其下;参联会设立主席一职,主席是国防部长和总统的首席军事顾问,但各军种还保留“作战指挥权”和“行政独立”。1958年的《国防改组法》使国防部长掌握了作战指挥权,在财会、科研、后勤等方面均有了更大的实权,建立了以国防部长为首的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1986年《国防法》扩大了参联会主席的权限,包括制订军事战略、指导国防预算、作战及联合演习计划等,分享国防部长部分职权,但他仍是总统和国防部长的军事顾问,无权指挥军队。由此,美军的指挥体系最终得以确立。
从理论上说,总统和国防部长对战争行为和战场发生的事情都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接指挥伊拉克战争和承担虐俘的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
国防部长的个性
由于文职的国防部长一般都不懂军事,战时往往给予参联会主席较大的指挥权,如海湾战争时,国防部长切尼把具体作战指挥大权给予了参联会主席鲍威尔将军,使鲍威尔一举成名。但在美国历史上,国防部长独揽军事指挥大权,撇开参联会赤膊上阵也不少见。这当然与国防部长的性格及职业出身等有关系。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被肯尼迪总统评价为“起到力挽狂澜作用”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继任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他认为美国应该介入越南事务,力劝约翰逊总统“以武力改变共产主义政策”。为此他换上军装,亲自视察南越,殚精竭虑地制订了越南战争计划,夜以继日地指挥着这场战争,把参联会主席泰勒晾在一边,几乎不让泰勒插手军队指挥。在后来日益高涨的反战浪潮下,他不得不黯然辞职。
两度出任国防部长执掌美军帅印的拉姆斯菲尔德以“鹰派”核心人物著称,力主向伊拉克开战,伊拉克战争几乎成了拉姆斯菲尔德和布什总统掌控的战争,人们很少看到现任参联会主席迈尔斯上将起什么作用。
当然,在整个美国军事指挥体系中,总统是最高军事首脑。决定战争与和平的最后拍板权在总统手里(原则上还得国会批准),而不在国防部长手中;再强硬的国防部长也只不过是接过总统的权杖指挥军队打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