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部电影叫《拯救大兵瑞恩》,六名士兵不惜冒险来到前线,拯救一名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惟一幸存的。最近,又一出拯救行动在伊拉克上演,可是这次拯救的对象不是美国士兵,而是一名菲律宾劳工,因为他是家中八个孩子的父亲。这次拯救的方式也不是把士兵派上前线,而是从前线撤出。更不同的是指挥这次行动的不是高大威武的美军指挥官,而是一名纤弱的女子。她,就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46岁的卡车司机克鲁斯7月7日被伊拉克武装组织绑架,绑架者宣称菲律宾必须在7月20日之前从伊拉克撤军,否则将处死人质。此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仍然坚持决不撤军。美国驻菲律宾大使也警告阿罗约,向敌人下跪只能发出错误信号。
在克鲁斯的家乡,30多个亲友跪在门口祈求上苍的保佑。家家户户挂起了盼望亲人回家的黄丝带,克鲁斯的子女在门前立了一块大纸牌,上面写着:“阿罗约总统,我们一家人恳请您保证克鲁斯的安全!”菲律宾人也纷纷走上街头,用蜡烛为克鲁斯祈祷。
7月10日,阿罗约接见了克鲁斯的妻子,郑重承诺菲律宾政府将搭救克鲁斯。六天之后,菲律宾政府宣布,已经撤出了51名驻伊士兵中的八名,其他士兵不久也将撤回。此后,当克鲁斯再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时,他身上没有再穿那件预示死亡的橙色囚衣。
阿罗约这次承诺用撤军换人质,无异于在进行一次冒险的“后空翻”,如果翻好了,当然会摆脱困境,但如果翻不好,后果也将不堪设想。这一点,半个多月前刚刚宣誓连任的阿罗约不会不知道。
6月30日,阿罗约发表就职演说:“让我用平实的话说,从现在起到六年后我期满卸任,我只有十个目标。”会场内,阿罗约的支持者为继续拥有一位全世界最美丽的总统而感到自豪。但会场外,反对派的抗议声不绝于耳。反对派认为,这位身高仅1.5米的女子没有能力领导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和7000多座岛屿的国家。大选中还有舞弊行为。人质危机带来的挑战更是始料未及。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9%的菲律宾人同意撤军,而50%的人不同意撤军。同意撤军的人认为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不同意撤军的人认为如果轻易向绑架分子妥协,无疑会使菲律宾政府失去信誉和颜面。
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考虑其他,这是阿罗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当然阿罗约心里有一杆秤。去年,当阿罗约决定向伊拉克派兵的时候,她就是用这句话力排众议,而如今,当情况有了180度的大转弯,阿罗约还是要用这句话再作为撤兵的理由。
阿罗约的发言人回答说,促使菲律宾做出决定的不是别的因素,而是国家利益。这笔政治赌注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就在菲律宾表示愿意撤军后不久,一名保加利亚人质遇害,保加利亚政府此前表示决不撤军。顿时有人惊呼:菲律宾是在奖赏恐怖分子,带了个不好的头儿。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反对派批评阿罗约当初不顾百姓安危执意派兵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阿罗约进退两难。
但也有人说,阿罗约不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她看到的远远超出了人质事件本身。熟悉阿罗约的人都知道,阿罗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父亲所说的,菲律宾的根本问题是贫困。
2003年,阿罗约访美时,有记者问她,阿布沙耶夫恐怖主义组织是不是阿罗约面临的最大挑战,阿罗约回答说,菲律宾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贫困,因为贫困才产生了恐怖主义。
一年前,当阿罗约不顾国内反对,表示将向伊拉克派兵的时候,大批进入伊拉克的还不是军队,而是菲律宾的劳工。这些劳工向国内寄回外汇,维持着在菲律宾家属的生计。据统计,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数量已经超过800万,这些劳工能否安全地工作,直接关系着阿罗约反贫困战略的实现。
在外人看来,阿罗约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小“秘密”,那就是她和印度尼西亚现任总统梅加瓦蒂“像姐妹一样亲密”,因为阿罗约的父亲马卡帕加尔和梅加瓦蒂的父亲印尼前总统苏加诺关系就形同“亲兄弟”。
40年前,无论是菲律宾还是印尼都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如今,当年两位总统的女儿又分别成为总统,这不光能用巧合来解释,而是寄托了两国国民渴望安定、再次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愿望。也许这是今天我们介绍的阿罗约的救赎之外的一点感悟吧。
7月20日,当最后一批菲律宾人道主义援助人员撤出伊拉克,克鲁斯被安全释放。
阿罗约的救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如今因为人质事件被放到了一根平衡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