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约的救赎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部电影叫《拯救大兵瑞恩》,六名士兵不惜冒险来到前线,拯救一名普通士兵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惟一幸存的。最近,又一出拯救行动在伊拉克上演,可是这次拯救的对象不是美国士兵,而是一名菲律宾劳工,因为他是家中八个孩子的父亲。这次拯救的方式也不是把士兵派上前线,而是从前线撤出。更不同的是指挥这次行动的不是高大威武的美军指挥官,而是一名纤弱的女子。她,就是菲律宾总统阿罗约。
  46岁的卡车司机克鲁斯7月7日被伊拉克武装组织绑架,绑架者宣称菲律宾必须在7月20日之前从伊拉克撤军,否则将处死人质。此时,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仍然坚持决不撤军。美国驻菲律宾大使也警告阿罗约,向敌人下跪只能发出错误信号。
  在克鲁斯的家乡,30多个亲友跪在门口祈求上苍的保佑。家家户户挂起了盼望亲人回家的黄丝带,克鲁斯的子女在门前立了一块大纸牌,上面写着:“阿罗约总统,我们一家人恳请您保证克鲁斯的安全!”菲律宾人也纷纷走上街头,用蜡烛为克鲁斯祈祷。
  7月10日,阿罗约接见了克鲁斯的妻子,郑重承诺菲律宾政府将搭救克鲁斯。六天之后,菲律宾政府宣布,已经撤出了51名驻伊士兵中的八名,其他士兵不久也将撤回。此后,当克鲁斯再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时,他身上没有再穿那件预示死亡的橙色囚衣。
  阿罗约这次承诺用撤军换人质,无异于在进行一次冒险的“后空翻”,如果翻好了,当然会摆脱困境,但如果翻不好,后果也将不堪设想。这一点,半个多月前刚刚宣誓连任的阿罗约不会不知道。
  6月30日,阿罗约发表就职演说:“让我用平实的话说,从现在起到六年后我期满卸任,我只有十个目标。”会场内,阿罗约的支持者为继续拥有一位全世界最美丽的总统而感到自豪。但会场外,反对派的抗议声不绝于耳。反对派认为,这位身高仅1.5米的女子没有能力领导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和7000多座岛屿的国家。大选中还有舞弊行为。人质危机带来的挑战更是始料未及。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9%的菲律宾人同意撤军,而50%的人不同意撤军。同意撤军的人认为人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不同意撤军的人认为如果轻易向绑架分子妥协,无疑会使菲律宾政府失去信誉和颜面。
  只做正确的事情,不考虑其他,这是阿罗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当然阿罗约心里有一杆秤。去年,当阿罗约决定向伊拉克派兵的时候,她就是用这句话力排众议,而如今,当情况有了180度的大转弯,阿罗约还是要用这句话再作为撤兵的理由。
  阿罗约的发言人回答说,促使菲律宾做出决定的不是别的因素,而是国家利益。这笔政治赌注无疑是巨大的。因为就在菲律宾表示愿意撤军后不久,一名保加利亚人质遇害,保加利亚政府此前表示决不撤军。顿时有人惊呼:菲律宾是在奖赏恐怖分子,带了个不好的头儿。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反对派批评阿罗约当初不顾百姓安危执意派兵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阿罗约进退两难。
  但也有人说,阿罗约不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她看到的远远超出了人质事件本身。熟悉阿罗约的人都知道,阿罗约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他父亲所说的,菲律宾的根本问题是贫困。
  2003年,阿罗约访美时,有记者问她,阿布沙耶夫恐怖主义组织是不是阿罗约面临的最大挑战,阿罗约回答说,菲律宾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贫困,因为贫困才产生了恐怖主义。
  一年前,当阿罗约不顾国内反对,表示将向伊拉克派兵的时候,大批进入伊拉克的还不是军队,而是菲律宾的劳工。这些劳工向国内寄回外汇,维持着在菲律宾家属的生计。据统计,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数量已经超过800万,这些劳工能否安全地工作,直接关系着阿罗约反贫困战略的实现。
  在外人看来,阿罗约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小“秘密”,那就是她和印度尼西亚现任总统梅加瓦蒂“像姐妹一样亲密”,因为阿罗约的父亲马卡帕加尔和梅加瓦蒂的父亲印尼前总统苏加诺关系就形同“亲兄弟”。
  40年前,无论是菲律宾还是印尼都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如今,当年两位总统的女儿又分别成为总统,这不光能用巧合来解释,而是寄托了两国国民渴望安定、再次走上高速发展道路的愿望。也许这是今天我们介绍的阿罗约的救赎之外的一点感悟吧。
  7月20日,当最后一批菲律宾人道主义援助人员撤出伊拉克,克鲁斯被安全释放。
  阿罗约的救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菲律宾的国家利益如今因为人质事件被放到了一根平衡木上。
其他文献
1993年朝鲜第一次核危机爆发。1994年6月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斡旋下,朝鲜核危机暂时缓解,同时也传出了金日成主席和金泳三总统将于1994年7月25日~27日举行北南最高领导人直接会谈的消息。不幸的是,就在会谈前17天,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今年7月8日是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主席逝世十周年。金日成晚年致力于改善朝韩关系,本来已决定于1994年7月与韩国总
期刊
30年来,美国人最忌讳谈“越南战争”,提之,则“谈虎色变”,难受至极。越战后很长时间内,美国朝野均反对向海外派兵,人称美国患上“越战后遗症”。但是,今天的布什政府又重蹈“越战”覆辙,陷入“越战”式泥潭而不能自拔。    “越战”创伤:无可奈何花落去    上世纪60年代,越南南方、老挝、刚果(利)和委内瑞拉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其代理人的斗争有很大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组成
期刊
基于政治原因引发的暴力活动,正像一张张血盆大口吞噬着普通百姓的生命。从中亚到中东、从北非到西欧、从高加索到东南亚,越来越多的无辜者被卷入到一场场血腥的“暴力游戏”当中,或者被动,或者主动,但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阿富汗村妇之死    像她周围的许多妇女一样,拉菲尔·巴哈娃曾经一身长袍、头戴面纱,安安分分地在阿富汗卢格尔省的一个山村里生活了30多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
期刊
到一个国家做生意,首先要了解当地习俗和文化礼仪。一位从瑞士回来的商人告诫准备前往该国恰谈生意的朋友?押见面的第一天,不要邀请对方共进午餐或晚宴,待双方接触几次,甚至相熟之后,再提出邀请,最好定在离开瑞士前一天晚上。万一对方拒绝也不要紧,生意照样可以成功。瑞士商人一般不愿主动邀请客人到家中吃饭,如果你接到邀请,最好带上送给女主人的鲜花或糖果准时赴约。如果送红玫瑰,可送一枝或二十枝,但不要送三枝,三枝
期刊
作者认为,不管是“疏华亲美”还是“疏美亲华”都不可取,在外交上实现多边化,才是21世纪韩国外交政策的出路之所在。   自二战结束美国军队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后,美国一直对韩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韩国也长期推行“向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最近韩国国内的“疏美亲华论”成为热门话题。据今年4月份进行的一次舆论调查表明,63%的韩国执政党(开放国民党)国会议员认为韩中关系比韩美关系重要;而
期刊
6月1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法英三国提交的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该决议认为,伊朗在配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有些问题需要做出解释,伊朗应进一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配合。由于该决议没能做出最终结论,也没有确定解决危机的最后时间,这使得伊朗核危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无法画上句号。  谈到“核”,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核能”和“核武器”。伊朗是个能源大国,它的石油储量
期刊
越共六大以后,越南开始全面“革新”。由于越南农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家庭户经济的发展仍受到许多制约,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要求,以推动经济的“起飞”。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农民家庭户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框架,成立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庄园经济,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以求自富。  在过去十几年,庄园经济在越南农村发展十分迅速,尤其南方各省,由于拥
期刊
恐怖分子会把媒体当作一种达到目标的工具,媒体工作的特点就是要拿到独家新闻,而众多的独家新闻里的一类可能就是恐怖活动。  如果一定要说他们进行了某种合作的话,媒体至少是被动的。    相互利用相互刺激    我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谈一点看法。对于恐怖分子来说,恐怖事件的影响越大就越有可能达到目的,而媒体是他们扩大影响的工具或途径之一。现代恐怖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善用大众媒体。至于恐怖活动用媒体达到什么目的
期刊
媒体在这次人质事件中肯定是被利用的一种工具。  即便是恐怖分子,也要寻求人们的同情,寻求人们的支持,而媒体就是实现他们这些愿望的便利渠道。  从人质事件入手来考察媒体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作用,是个很有意思的工作。  首先,恐怖分子眼中的媒体就是一种工具,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它们就像黑客手里的互联网,9.11事件中的两架飞机。飞机本身没有问题,互联网本身也没有问题,依照这个逻辑,媒体本身也没有问题。 
期刊
半岛电视台满足了全球传播时代多元意见市场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打造一个各种意见聚集的平台。  播放斩首事件在美国也许起到了和恐怖分子所希望的完全相反的效果,给布什解决了一些麻烦。    第三种声音    董关鹏实际上半岛电视台也不完全是一个阿拉伯世界的媒体,绝对不像很多人所想像的具有浓重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情结。半岛电视台满足了全球传播时代多元意见市场形成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打造一个各种意见聚集的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