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博物馆藏明代锁子甲的保护修复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铠甲,特点是一环连四环,五环相衔甚密,一环受击,诸环拱护,主要用来防备箭镞等利器。锁子甲依据人体形状制成连缀如衣的铠甲形制,是名副其实的“铁布衫”。锁子甲重量较轻,将士穿上后活动自如,还具有折叠后体积较小的特点。锁子甲锁环环环相扣,不但可制成上衣,还可制成裤子,甚至可以给马制成相应形制的锁子甲衣,使锁子甲的优势在骑兵兵种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于锁子甲的起源,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欧洲古代的凯尔特人首先发明了这种铠甲(《凯尔特人:铁器时代的欧洲人》),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锁子甲就已普遍使用,11世纪时成为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铠甲形制。而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关于锁子甲的记载是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文中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此处的“环锁铠”即锁子甲。到了宋代,锁子甲广泛使用,元代成了军队四处征战不可替代的铠甲。我国现存的锁子甲主要是明清时期的,主要集中保存在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新疆、西藏和内蒙等地的博物馆也有一定数量的馆藏。
  锁子甲形制特征及病害类型
  锁子甲的主要材质是铁,铁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因此铁器文物非常容易腐蚀。像锁子甲这样的传世品,如果不进行保护,大气污染介质和潮湿环境的影响会加速其腐蚀,最初的腐蚀产物是铁锈,继续发展就是酥粉、剥落、断裂等,最终可能会完全矿化。
  塔城地区博物馆所藏的这套锁子甲胄(文物登记号000067),档案记录年代为明代,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征集而来。甲衣是立领、长袖、直身中长款,整体为铆钉小圆铁环,袖口和下摆锁环明显变得细薄。衣领分内、外两部分,外部由织物和锁环构成,锁环套在条带状的织物上,主体为五股,后领为六股,每股之间由锁环相连;内部是两层织物。内部贴近皮肤的一层摸起来柔软细腻,将士穿着时不会贴着铁锁环而觉得过冷或过热。衣领和衣身是分开制作的,通过一根绳子穿连成一体。头盔呈半球形,表面覆有装饰物,用铆钉固定,顶上的物品已遗失,下挂锁环连成帘状,可露部分脸,最长到肩,底部有两条系带,系带绑在一起。
  这套锁子甲胄各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衣身的病害有锁环缺失、锈蚀、开裂等;衣领织物的病害较为严重,有残缺、破裂、污染、褶皱和褪色等;头盔的病害有变形,锁环缺失、锈蚀、开裂和表面污染等。
  保护修复过程
  这套锁子甲胄的甲衣附织物,头盔覆不同材质的装饰物,涉及的材质类型较多,病害类型也较复杂,增加了保护修复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修复步骤有:衣身机械去锈—衣领锁环机械去锈,织物除尘、平整和固定—衣身化学去锈及封护—连接衣领和衣身—头盔矫形、去除锈蚀和污染物。
  首先,用手钳或镊子加固松动或开裂的锁环,加固的过程要注意力度,否则可能致使锁环变形处发生断裂。
  锁子甲衣身的锈蚀较为严重,整体呈黄褐色,针对这一病害,第一步要对其机械除锈。先用硬毛刷快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进行刷拭,对锈蚀较多较厚的地方反复多次刷拭,再用铜丝刷重复刷,直到刷不出锈末为止,然后用木材锯末来回快速搓磨锁环,直到搓不出锈末为止。对衣身机械除锈时,会有大量铁锈飞出,为了防止铁锈和其他污染物粘在衣领织物上,在机械除锈时用塑料薄膜把整个衣领包住。机械除锈时,毛刷、铜丝刷或木材锯末等可能会有残留,毛和铜丝可以用镊子夹除,锯末可用吹风机的冷风吹走。


  衣身除锈完成后,拆除塑料薄膜,然后对衣领进行处理。衣领由锁环和织物组成,先对锁环进行机械除锈,因为锁环和织物接触较为紧密且数量较少,所以选用超声波洁牙机除锈,除锈后,用工具对织物进行全面除尘。对内部两层织物除尘时,用塑料隔板对其进行平整,平整后,将外部的织物和锁环及内部的两层织物用针线缝合起来。在平整过程中,内部的织物自身就有褶纹,按原形态平展折痕即可,平整过程贯穿整个修复过程,无法插入隔板的位置,当针线缝合时,将其归位后固定即可。
  衣身机械除锈后,肉眼依然可见明显的锈蚀,那就要化学除锈,我们采用的是柠檬酸溶液浸泡法。根據锈蚀的严重程度,配制8%浓度的浸泡液,溶剂选用了纯水,浸泡液配制好后倒入一个较大的不锈钢器皿中。锁子甲衣领用塑料薄膜紧紧包住后用“U”型钳把衣领固定在不锈钢器皿一侧,以免溶液浸湿衣领上的织物,衣身部分全部浸泡在溶液里。浸泡后,注意观察锈蚀的变化,当用铜丝刷用力可以刷下锈蚀时,就立刻从锈蚀较薄的地方刷到较厚的地方,锈蚀较厚的地方要重点刷,整体刷过一遍后,把甲衣翻个面再刷。衣身里外都刷完,再用纯水迅速冲洗后立刻放入5%左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半个小时,取出后立刻用吹风机或热风枪吹干表面,衣身表面不能有发白的碱粉末,如果有,用纯水再冲洗,再迅速吹干。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除锈是一气呵成的,刷完锈的铁锁环不能与外界空气较长时间接触,所以每个环节的处理都要紧密衔接,直到其被吹干。为防止日后再生锈,要对其进行封护,此次封护采用的材料是石蜡和松节油混合物。具体步骤是将微晶石蜡加热成液体后加入适量的松节油,均匀混合后,用毛刷少量多次快速刷在甲衣身上,石蜡混合物很快就会固化,用热风枪(温度200℃以下)加热,反复多次,直到石蜡混合物完全渗透到锁环内部。如果衣身表面易见反光和油腻感,可以用超细纤维布擦去表面多余的石蜡混合物。
  针对衣领与衣身部分脱离这一病害,我们选择了一根比原绳子较细的棕色尼龙绳,将脱离的部分穿连成一体。


  头盔由帽体、锁环帘和表面装饰物组成,针对其病害,我们先对帽体进行矫形,再除铁锈和封护,最后清理装饰物表面污染物。帽体和锁环帘都有锈蚀病害,帽体的锈蚀,用不同规格的砂纸慢慢去除;锁环帘的锈蚀先用超声波洁牙机机械处理,再用浓度为8%的柠檬酸溶液湿敷,约一个小时后,用铜丝刷刷去锈蚀,刷完后,纯水冲洗,再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湿敷半个小时左右,最后刷上石蜡松节油混合物进行封护,其具体操作与衣身相同。装饰物的污染物,可用牙签和低浓度的酒精溶液等去除。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详细记录修复前后情况及每个修复步骤,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便于保存文物处理前的详情;二是存放一段时间后,可以借此记录对比追踪观察文物的变化;三是为后期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本文是基金项目《塔城地区博物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文物博函〔2017〕253号)的阶段成果。
  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马叶桢、邹英杰和贾舒涵也参与了此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博馆员)
其他文献
迦陵频伽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又名妙音鸟,形象为人首鸟身。《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815年)八月,“诃陵国遣使献僧祗童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有唐一代,迦陵频伽形象既广泛存在于莫高窟、榆林石窟、龙门石窟的壁画中,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中原佛寺塔基券门以及舍利石棺中。如西安小雁塔的券门门楣上,有迦陵频伽线刻画。1958年在山西长治城内西南隅一座唐代残塔的塔
期刊
2018年10月,洛阳西工区纱厂路保利大都会建设工地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大墓。这座西汉大墓(编号为C1M16090)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6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近210平方米。墓葬形制独特,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遗物精美罕见,其中玉器及玉饰件的数量达100件以上。  墓中发现了一件“玉温明”。温明即是漆面罩,关于温明最早的记载出自颜师古注《汉书?霍光传》引东汉服虔:“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画
期刊
甘熙故居在南京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位于南京城内南捕厅历史街区,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其主人是被誉为“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甘熙故居由三组坐南朝北(南捕厅15号、17号、19号)、一组坐东朝西(大板巷42号)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其内营造假山鱼池,广植花卉树木。甘熙故居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建
期刊
“这里的婴儿在出生四五天后就被放到一个芦苇和柳枝编织成的小床上,他们的面部朝下,女人们用两块板子紧紧夹住小婴儿的头部,一块放在额前一块放在脑后,孩子们要一直忍受这种痛苦,直到他们的头部变平定型。”  这一段来自16世纪修道士Landa 的叙述,记录了玛雅人延续数千年的颅骨变形传统。在古代,颅骨变形的现象几乎遍布各大洲,玛雅地区发现的变形颅骨的数量和种类更是令人惊叹。玛雅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这一习俗,不
期刊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性意义。百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建构了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断代考古、区域考古、专题考古等方面构成,在整个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体系中,考古学拥有其独特的
期刊
明朝实施分封制,将皇子封于全国各地,以形成“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姓”的局面。藩王陵墓制度是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皇帝陵墓制度的重要参照物。从考古调查或发掘资料来看,散处各地的明代藩王陵墓不仅时代特征明顯,地域特征也很突出。这里以明楚藩愍王陵园为例探讨楚藩陵园的规制布局。  楚藩陵园概况  楚藩是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封国,王府位于湖广行省武昌府(今武汉市武昌区),辖境包括今
期刊
说起玻璃,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的玻璃产品,诚然,玻璃已在现代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各类玻璃制品随处可见。或许很多人认为玻璃是近现代才有的一种人造材料,其实玻璃跟陶瓷一样也有较为漫长的发展历史,世界范围内最早的玻璃制造始于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制品年代为春秋末战国初。虽同属硅酸盐质材料,陶瓷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一直光彩夺目,颇有“带头大哥”的风
期刊
明初,太祖朱元璋为避免重蹈元末军阀割据的覆辙,决定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地方的掌控与制衡。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前后三次封藩于诸王,分镇全国各地。四川位居长江上游,往东为出入吴楚之咽喉,北依秦岭沟通川陕,西南为高原所环抱,自古是出入滇藏必经之地,战略和军事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明王朝建藩封国的要地。洪武十一年(1378),在朱元璋进行第二次册封时,年仅七岁的十一皇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朱椿于
期刊
明朝对皇族实行分封制,封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有周、唐、赵、郑、伊、徽、秀、崇、汝、潞、福诸藩,较之他地,河南的王府最多。这些藩王就国以后,不仅在生前修盖豪华的王府,死后还要在封地附近修建规模宏大的寝园建筑。河南诸藩,尤以封在开封的周藩传国时间最久,宗人最繁,墓葬数量自然也多,其墓葬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河南地区明代藩王墓葬的发展脉络。历年来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并发表的周藩墓葬资料寥寥,笔者在甄别相关历
期刊
湖广是明朝分封藩王数量较多的行省之一,有“宗藩棋布”之名。明王朝先后在湖北地区分封了楚(武汉)、湘(荆州)、辽(荆州)、郢(钟祥)、襄(襄阳)、荆(黄冈)、梁(钟祥)、兴(钟祥)、惠(荆州)等藩,其中太祖时期封有楚、湘、辽、郢4个藩系,仁宗时期封有襄、荆、梁3个藩系,宪宗封有兴藩,神宗封有惠藩。湘、郢、梁藩仅传一王,无子国除,未分封郡王。兴献王次子朱厚熜入继大统,兴藩不再传承,兴献王墓葬也按帝陵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