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例实施背景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立言之本,是增强学生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字词教学往往是结合课下注释或手头的参考资料浅尝辄止,只告诉学生这个字作什么意思解释,至于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解释,却往往避而不谈。在这种不讲技巧性的字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做的只能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也提出了汉字教学的问题,建议老师们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结合体特点”,利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部分高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起源”[1]。
   基于此,笔者依据文字学中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形體与音义等内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开展了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便是此次研究的一节课例。
   二、课例实施基本情况
   (一)《〈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字词教学设计情况
   1.《〈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的字词探究内容。该节课的字词探究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查阅“髯”字含义、“髯”字偏旁——“髟”的读音及含义,搜集整理和了解“髟”部的相关汉字及其含义,探究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关系;二是拓展了解“髪”等字的含义及其简化字形,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汉字文化。
   2.《〈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的字词探究形式。该节课的字词探究主要通过两类形式来进行:一是借助字典或手机等工具,对老师布置的字词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二是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学生自己查阅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探究。
   (二)《〈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字词教学实施情况
   执教老师设置了三个环节:导入环节、探究环节、拓展环节。其中涉及字词探究的是探究环节和拓展环节。
   1.探究环节中的“髯”“髟”等字词解析情况
   执教老师在讲“髯”字时,布置了两项任务:(1)查阅“髯”字的偏旁是什么,该偏旁的读音、古代字形和意义又是什么?(2)课文注释中的“髯”字意思与字典是否相同?你觉得文中用“髯”来“泛指胡须”是否可以,为什么?其中任务一是为任务二服务和铺垫的。在讲解任务一时,老师讲到了“髯”的偏旁为“髟”,读音为“biāo”,意为长长的头发垂落下来。随后,执教老师便进入了任务二的实施。然而,老师对任务一的草草解析,反而给学生带来新的困惑,即“长长的头发垂落下来”与“胡须”有什么关联?事实上,“髯”字之前写为“ ”。《说文》: ,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显然,《说文》是把“ ”的部首归于“须”,这样也就能理解“髯”字为何有“胡须”之意。但字形为何发展变化为“髯”呢?《字源》引用徐铉之解,即“ ”字,“今俗别作髯”,可知“髯”当时是“ ”的俗体。由“ ”字形变化为“髯”,由部首“须”变化为部首“髟”,字形的发展变化在表达什么?这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解析的。《说文》:髟,长发猋猋也,从长,从彡。从“ ”的形体到“髯”的形体,恐怕在于强调须发之“长”。正如关公的“美髯”,如此猋猋之须,当极其爱护,故“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只有讲解到此程度,学生不仅能明白“髯”字有“胡须”之意,而且能明白从“须”与“胡须”有关,从“髟”则与“长发猋猋”有关。而“髯”字,首先是“胡须”,其次是用“髟”的形体强调这面颊的须发猋猋之貌。这样,老师再辨析“古时男子不同位置的胡须不同说法”时,就不会把“髯”与“髪”误作为同一个部首了。这类字词,只有讲透后,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
   2.拓展环节中的合并简化字问题探究情况
   完成第二环节后,执教老师由同样是“髟”部首的“髪”,引出了合并简化字的问题。这个问题,执教老师分为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引出问题。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1)在众多带有“髟”部的汉字中,“髪”字被简化成了哪个字?(2)反过来“发”的繁体字对应的是“髪”和“發”,它们的含义有何不同?虽然这个步骤中,学生通过字义查阅,很快查出“髪”的简体字是“发”;也很快发现“发”的繁体字对应的有两个,分别是“髪”和“發”;而且,在讨论到“髪”和“發”的区分时,学生还能很快说出,“头发”的“发”的繁体是“髪”,“发现”的“发”的繁体是“發”。但,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这两个繁体字是以字音来区分的,老师没有立足字形的角度进行解析。
   第二个步骤是看图找繁体误用的情况。老师呈现毕福剑写的“玖球天後”四个字,让学生查找这里有几个错别字。一开始,学生们没有反应。经老师提醒后,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玖”的意思是像玉一样的浅黑色石头,并非毕福剑要写的数字“九”的繁体;“後”,是指时间、子孙或次序上的先后,并非毕福剑要写的“天后”的“后”的繁体。与第一个步骤一样,老师只是讲解了两个繁体字的字义区别,也没有立足字形的角度进行解析。
   第三个步骤是老师呈现了“干、系、历、钟、板、表”等这类合并简体字的不同繁体,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类似的被简化合并的汉字。这个问题跨度有些大,一时间学生们显得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很快变为让学生找“干、系、历、钟、板、表”等这些合并简体字繁体的区别。但由于前面老师没有对这些字词进行字形解析,学生在字典查阅时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在课后的访谈中,不少学生反映,虽然“很喜欢这节课”,但感觉“有些字讲得太快,不太懂”;甚至有的学生尽管表示很喜欢这节课,却“觉得繁体字好难,还是简化字好”。执教老师原本是想通过这些探究,让学生发现并了解这类合并简化字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负面影响,但因为这个环节内容太多,讲得不够透彻,反而导致了与执教老师初衷相反的结果。
   三、课例实践反思
   (一)文字学视角下的实词教学内容
   1.字词教学的内容选择    《〈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这节课,由“髯”字的解析,延伸到“髯”字的部首——“髟”,以及与“髯”字类似的同部首字——“髭”“髪”,又由“髪”拓展到“玖”与“後”等合并简体字的繁体字。初看,感觉所解析的字特别多,而且没法迁移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这就带来了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的内容选择问题。
   在实施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时,老师们最大的困惑就是,一篇文言文中,到底选择哪些字词去解析?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课型,依据教学的目标。
   目前我们所实施的课型有两类:第一类是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课;第二类是像《〈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这类特殊的字词探究拓展课。前者需要讲字词、讲课文、讲主旨,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后者主要是立足探究,为激发学生的字词学习兴趣服务。两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差异非常清晰。因此,第二类课显然相对比较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字詞进行解析。而在第一类教学课中,我们要通过字形解析的方式去讲解的实词,则需要具备一定要求,不能随心所欲。
   首先,所选的字词,最好能切合文章主旨或体现作者思想。例如,2008年上海市中青年老师教学评比活动一等奖曹刚老师执教的《公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他用字形解析的方式对“兼”字进行了讲解。
   其次,所选的字词,应该是该篇文言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或难写难记字词。例如,原沪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爱莲说》的“学习建议”中,要求学生积累“蕃”“濯”“亵”等实词,笔者组织的《爱莲说》课例便对这些实词进行了解析。
   第三,所选的字词,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例如,原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寓言四则》中《买椟还珠》的“玫瑰”,课文虽有“美玉”的注解,但为何是“美玉”,则需要通过据形释义去进行。“玫瑰”二字的部首都是斜玉旁,《说文解字》说:大凡玉的部属都从玉。这些从“玉”的字,大都与玉相关。通过解析“玫瑰”,能让学生了解古代“玉”文化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像“玫瑰”这类的字词值得重点解析。
   2.文字学知识的渗透程度
   《〈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这节课,其核心是“髯”字与“髯”字部首的解析。虽然这节课对“髯”字与“髯”字部首——“髟”进行了据形释义的解析,但由于“髯”字部首存在发展变化,所以这种普通的解析是不够的,还需讲深讲透。
   因此,这也就带来了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即运用文字学知识的字词解析要解析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还是要依据教学的需求而定,可以大致分为普通解析和深入解析两种。
   普通解析的字词,只需讲解清楚该字词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即可。例如《爱莲说》中的“濯”,只需让学生理解“濯”之形(左边是“水”、右边上面是“羽”、下面是“隹”)与“濯”之义(“洗涤”)之间的关联。深入解析的字词,除了解析该字词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讲解清楚这类字词的部首体系,甚至是该字词背后所蕴含的古代文化。
   (二)文字学视角下的实词探究形式
   1.以字义查阅为基础的学生自主探究形式
   以往课例中,老师主要是通过自己呈现该字词的金文或小篆写法,运用“因形释义”“因义辨形”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字义。在此课例中,执教老师则是先让学生通过字典等工具自行查阅字义,然后再由老师进一步讲解的方式进行。
   教学现场中,观察人员发现学生普遍非常喜欢这个字义查阅的活动。执教老师发布任务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马上根据要求开始查阅起来。为了配合课堂观察,执教老师对班级学生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都进行了标注。字义查阅活动中,观察人员发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这个活动之中。课后,观察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及时调研,问到他们最喜欢这节课的哪个环节时,多数学生都提到了“字义查阅”这个活动。可见,本课例中的“字义查阅”与平常课堂的“查字典”有所不同,其不仅仅是学生探究知识的一个载体,而且成为学生进行字词探究、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推动器。
   依据文字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实施文言文的字词教学,固然从另一个视角激发了学生学习字词的兴趣。但如果仅仅是老师“一言堂”的“灌输”式讲解,这种激发的程度难免有限。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字义查阅”这种方式,显然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做中学”记忆更为深刻。因此,文字学背景下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若能合理地运用《〈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课例中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字典来查阅字义的形式,特别是能够学习运用《汉字源流字典》等专业字典查阅字义,对师生都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2.以任务导向为目标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
   《〈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课例中还有一个形式就是合作探究。在课例结束后的观察研讨中,不少观察人员都提到了小组合作的问题。例如,笔者所观察的4人小组,所谓的合作,实际上只是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之间进行的两两讨论。其他小组的反馈也基本如此,只限于两三位同学间的信息交流。以笔者组织开展合作探究的经验来看,要使合作探究真正发生,合作小组需要一个共同的任务导向。
   本课例中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起到了一定帮助,但没有对小组合作起到促进作用。从教学设计来看,探究环节(借助工具书,查阅“髯”字的偏旁的读音及含义,搜集整理和了解“髟”部的汉字及其含义),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老师的点拨,完全可以得以实现。拓展环节(拓展了解“髪”的含义及其简化字形,了解汉字历史,鉴赏汉字之美),教学实施的现场效果不够理想,这部分应该成为教学的难点,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因此,原来人手一份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单》,可以改造为一组一份的《合作探究任务单》。
   基于前一环节对“髯”字及其部首透彻探究之后,《合作探究任务单》的题目可以修订如下:(1)“发”的繁体是“髪”和“發”两个字,两个繁体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其部首与字义之间有什么关联?(2)像“发”这样的合并简体字不少,例如“干、系、历、钟、板、表”等,请每组选择一个字,看看他们的繁体是哪几个?分别是什么意思?找找这些繁体字的部首与其字义之间的关系。《合作探究任务单》中特别是任务二,可以让每个小组认领一个字进行探究,探究之后并进行小组汇报。有了任务导向,才能促进小组合作的真正发生。
   四、结语
   关于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目前已有若干研究者从汉字的形体、源流等方面提出文言文实词教学的策略,但多数研究都存在着“师本位”的倾向,只是提出如何运用文字学的理论对相关实词进行释义,很少有研究真实课堂中运用文字学知识进行文言实词教学的具体情况。因此,《〈核舟记〉中“髯”字研究及拓展》课例为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探究,从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为接下来文字学视角下的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改进的经验。
   注释:
   [1]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曹刚.《公输》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9(Z2)
   [2]万辉霞.基于注释辨析运用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J].浦东教育研究,2018(10)
   [3]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3:362-367.
其他文献
专题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某种共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组成教学模块,然后进行主题式的教学。专题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助于克服教材缺少体系、知识零散的缺点。对于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来说,碎片化是不可忽视的现象。教师分析每一首诗词,都会分析具体的意象,但往往不能将“共通意象”前后勾连,形成“意象群”或“意象链”。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意象理解深刻,但换一种语境,对新意象的理解又出现了困惑
师: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高度赞美盛唐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卓然不群的艺术才华。在中唐,同样以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写出“泣鬼神”之作的,还有一位李姓诗人,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李贺。   师:是的。你对李贺了解多少?能给同学们简单说一下吗?   生: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是唐宗室郑王的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彻底衰落了。李贺少年时作诗便崭露头角,21岁时他参加河南府试,成绩优异,被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当然,经过岁月的不断涤荡与冲刷,有些观点已经失去它鲜活的意义了,自然被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了。但赋予新内涵的“心存敬畏”,将永远不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实,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不仅远离了神圣,同时也会靠近罪恶;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不仅会使自己肆无忌惮,更会让社会规则形同虚设,甚至会让良好的秩序轰然崩溃。  作为以“
在文体教学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问题。面对文本,既要教“作者”,又要教“读者”,再加上散文的相对自由性,于是散文教学往往陷入“文本”“作者”“读者”的灰色三角而难以自拔。长期以来,影响中学现代散文教学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肖云儒近期发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当初、当年和现在》,提出“在散文写作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切都过去了,‘形散神不散’说完成了它的
近两年高中师生对微写作的重视程度虽然高于以前,但是还没有提至应有的高度,教师对微写作的由头与载体——写作动机、寄托情思的承载物及表达形式缺乏足够地关注与深入地思考,教师常常是拍脑袋即兴布置微写作任务,学生则常是凭着臆想进行名副其实的微写作“创作”。这样的微写作是“伪”写作。  下文是笔者的一次微写作教学设计,这次微写作是利用秋冬交替这一特定时节与纷飞的秋叶这一特定的景物作为由头与载体,让学生在落叶
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通常用什么教”的材料,课堂教学教什么内容,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加工,做到“教材内容教学化”。“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为使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
经典名著大都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兴趣习惯、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经验观念等差异,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点拨。否则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要求“要
阅读古诗词是读者实现与历史人物对话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诵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弘扬及继承。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从古诗词鉴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结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摭谈古诗词诵读鉴赏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学生细腻的品读力  古诗词有多种题材,所表达的情感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感悟,并实现与诗人
语文重在作文,作文重在材料,材料重在积累。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多数人认为“没有话可说,即使有了不知怎么说”。不难看出,写作材料的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甚至厌作文的主要因素。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解决“无米之炊”,就成为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社会风尚与真挚细腻的个人情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贴近生活、真情实感
海南省琼中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教研员  “独语”是独自说话,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是作者在交流过程中,排除他人的参与,将视野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的内心独白。而“独语体”散文,是作家对自身的审视,通过强化自我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感,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个体性体验,以及对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灵魂揭示,是一种内省式的审美追求。[1]而《陋室铭》是刘禹锡长庆四年(824年)夏,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