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加强政治共识建设,能有力消解利益差异,有效弥补阶层差距、极大提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进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中国的政治共识建设面临利益及诉求多元化,文化价值多样化,社会组织及结构差异化等诸多挑战。构建政治共识应通过发展协商民主、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建立社会共识形成的良性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政治共识;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22-02
政治共识是一个被频繁使用,但界定不甚明确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关学理研究较缺乏的概念。笔者认为,政治共识有三层涵义:一是人们对政治体系认识的一种描述,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的政治制度环境下,特定的人们对本国或他国的政治体系所共同拥有或共同认可的信念、价值观及共同遵守的政治规范准则。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识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二是一种政治过程的决策方式,指在某一特定集团和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自由地决策并实施其随后的活动的前提下,根据该集团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普遍意志来决策。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识决策在政治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三是指共同利益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反映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政治共识是对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愿望的共同反映,政治共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共同利益的形成过程。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同利益在政治领域的共同反映。
目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共识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政治共识建设面临的挑战,分析政治共识建设的实现路径,对于磨砺政治共识、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政治共识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利益特别是与自身有关的利益的关注被唤醒。在人们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要求与自身能够实现这种利益要求的能力的差距扩大;人们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满足其愿望的渠道和能力之间差异扩大;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创建规则程序并按该规则程序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参差,这使得利益冲突常态化,威胁着政治共识建设。
第二,文化价值多样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首先,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其次,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信息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区域格局被打破,个人信息的渠道和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以前那种依靠信息垄断进行社会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方式难以奏效,依靠信息垄断所形成的“政治共识”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表面的,不可能被普遍的接受。再次,人们政治地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文化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品级,意味着每个人以及各种团体、组织都有权利选择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并会寻求对这些主观认识和价值的政治保护。最后,在社会常态下,相对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而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较慢。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文化滞后现象更加突出。这种滞后如不加以引导,可能会由此造成社会关系紊乱和社会行为失序,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共识难以形成。
第三,组织及结构差异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改革的深化,社会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在职业、理想、志趣、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也日益明显。这些都为社会组织多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新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分布面明显扩大,一些组织影响力也日渐加大。这些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效,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政府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使政府对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政治共识的丧失和社会的分裂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的结构出现了变化,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结构开始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形成、进而巩固尚待时日,社会结构出现混乱在所难免。社会结构领域中的这种混乱必然反映到政治领域,形成对社会共识建设的挑战。
第四,行为表现复杂化。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及诉求方式,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差异化的组织结构必然会带来人们行为的复杂化。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法制不健全,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们行为的这种复杂化得到了强化甚至扭曲。在社会中既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高尚行为,也呈现出一个现代公民所具有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还有一些坑蒙拐骗、贪污腐化、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如果任这种不良行为存续,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共识很难建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将会付诸东流。
二、政治共识建设的实现路径
和谐社会的政治共识建设,首要的是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共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外,笔者认为政治共识建设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协商民主。民主虽然不是一种最好的政治制度,却是一种防止最坏情况发生的制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哲学认为协商民主可以促进政治共识的形成,强调以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和社会一致性以及语言的乌托邦潜能为基础,致力于达成平等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形成非强迫性的政治共识。目前中国建设政治共识的最大难题是处理占人口少数却拥有大部分资源的经济精英阶层与数量庞大的工人、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阶层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须有效地凝聚他们的力量。但是他们的利益要求不同,对事关改革发展的很多问题也有不同意见。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整合,使人们对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持友好、开放、协商的态度。
第二,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公民社会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公民组织的发展,既能够合法、有序地表达不同群体的意愿,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需求能够在政策、法律规范框架内得到满足;也有利于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接受新的社会规则,帮助政府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形成社会与国家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善治。因此一方面,必须大力推动公民组织健康发展,拓宽不同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正当合法渠道和完善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互惠、信任、合作、平等、参与等意识,培育和锻炼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激发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公民组织自身的自治、自主能力。
第三,增强政治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利益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是各种统治阶级思想的背后支撑。“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各种政治制度和法律是实现这种分配的手段和保障。政治制度同时赋予各种政治认识的合法性。各种政治共识也只有获得制度的支持和认可才有法律效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目前我国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常态化已经出现,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制度对不同利益的整合功能,防止利益冲突加剧而危害社会共识的形成。增强政治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不是对个人利益的简单化的否定,而是创造一种机制,既坚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同时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这样一种科学机制。
第四,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协调相结合,帮助人们分析利益矛盾,理性对待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动作用。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整合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自我革新、开放的环境中取得进步,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形成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目前,应该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让公民在时代主旋律的导引下,通过彼此间平等交流,在相互碰撞中达成政治共识,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性和谐的环境。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浙江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沉香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政治共识;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22-02
政治共识是一个被频繁使用,但界定不甚明确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关学理研究较缺乏的概念。笔者认为,政治共识有三层涵义:一是人们对政治体系认识的一种描述,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的政治制度环境下,特定的人们对本国或他国的政治体系所共同拥有或共同认可的信念、价值观及共同遵守的政治规范准则。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识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二是一种政治过程的决策方式,指在某一特定集团和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自由地决策并实施其随后的活动的前提下,根据该集团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普遍意志来决策。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识决策在政治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三是指共同利益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反映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此政治共识是对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愿望的共同反映,政治共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共同利益的形成过程。在这里,政治共识是共同利益在政治领域的共同反映。
目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共识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政治共识建设面临的挑战,分析政治共识建设的实现路径,对于磨砺政治共识、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政治共识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利益诉求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利益特别是与自身有关的利益的关注被唤醒。在人们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的利益要求与自身能够实现这种利益要求的能力的差距扩大;人们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满足其愿望的渠道和能力之间差异扩大;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创建规则程序并按该规则程序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参差,这使得利益冲突常态化,威胁着政治共识建设。
第二,文化价值多样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首先,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其次,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信息垄断、信息控制、信息的区域格局被打破,个人信息的渠道和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以前那种依靠信息垄断进行社会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方式难以奏效,依靠信息垄断所形成的“政治共识”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表面的,不可能被普遍的接受。再次,人们政治地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文化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品级,意味着每个人以及各种团体、组织都有权利选择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并会寻求对这些主观认识和价值的政治保护。最后,在社会常态下,相对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而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较慢。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文化滞后现象更加突出。这种滞后如不加以引导,可能会由此造成社会关系紊乱和社会行为失序,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共识难以形成。
第三,组织及结构差异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改革的深化,社会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在职业、理想、志趣、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也日益明显。这些都为社会组织多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新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分布面明显扩大,一些组织影响力也日渐加大。这些组织的出现,一方面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效,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政府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使政府对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政治共识的丧失和社会的分裂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的结构出现了变化,传统社会的金字塔型结构开始解体,新的社会结构形成、进而巩固尚待时日,社会结构出现混乱在所难免。社会结构领域中的这种混乱必然反映到政治领域,形成对社会共识建设的挑战。
第四,行为表现复杂化。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及诉求方式,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差异化的组织结构必然会带来人们行为的复杂化。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法制不健全,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们行为的这种复杂化得到了强化甚至扭曲。在社会中既有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高尚行为,也呈现出一个现代公民所具有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还有一些坑蒙拐骗、贪污腐化、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如果任这种不良行为存续,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共识很难建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将会付诸东流。
二、政治共识建设的实现路径
和谐社会的政治共识建设,首要的是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政治共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外,笔者认为政治共识建设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协商民主。民主虽然不是一种最好的政治制度,却是一种防止最坏情况发生的制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哲学认为协商民主可以促进政治共识的形成,强调以主体间的相互交往和社会一致性以及语言的乌托邦潜能为基础,致力于达成平等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形成非强迫性的政治共识。目前中国建设政治共识的最大难题是处理占人口少数却拥有大部分资源的经济精英阶层与数量庞大的工人、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阶层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须有效地凝聚他们的力量。但是他们的利益要求不同,对事关改革发展的很多问题也有不同意见。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整合,使人们对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持友好、开放、协商的态度。
第二,培育公民社会和公民精神。公民社会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公民组织的发展,既能够合法、有序地表达不同群体的意愿,使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利益需求能够在政策、法律规范框架内得到满足;也有利于更多的社会成员认同、接受新的社会规则,帮助政府扩大有效的制度供给,增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形成社会与国家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善治。因此一方面,必须大力推动公民组织健康发展,拓宽不同利益群体政治参与的正当合法渠道和完善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互惠、信任、合作、平等、参与等意识,培育和锻炼公民独立的政治人格,激发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公民组织自身的自治、自主能力。
第三,增强政治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利益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是各种统治阶级思想的背后支撑。“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各种政治制度和法律是实现这种分配的手段和保障。政治制度同时赋予各种政治认识的合法性。各种政治共识也只有获得制度的支持和认可才有法律效力,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目前我国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常态化已经出现,因此必须加强政治制度对不同利益的整合功能,防止利益冲突加剧而危害社会共识的形成。增强政治制度的利益整合功能不是对个人利益的简单化的否定,而是创造一种机制,既坚持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同时又照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这样一种科学机制。
第四,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协调相结合,帮助人们分析利益矛盾,理性对待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动作用。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整合各种思想价值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自我革新、开放的环境中取得进步,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政治认同,形成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目前,应该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让公民在时代主旋律的导引下,通过彼此间平等交流,在相互碰撞中达成政治共识,为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性和谐的环境。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浙江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