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潼中学第五期公开课参与的科目有英语、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五个学科,参加讲课的教师有8位,文理科评委有25位,90多位教师积极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
本期公开课活动从管理层面上看,再次体现了我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各处室团结协作、管理品位不断提升的工作作风,从教学实践层面上看,再次呈现出教师走向课堂主导,学生走向课堂主体,新课程改革深入课堂的良好态势。
从李小红老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张建学、胡养定两位组长的点评中,我们看到了本次公开课的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科研研究行动,我们一定要敢于面对不足,善于总结探索反思,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
事实上,真正的课改绝不是形式的简单模仿,“读疑研导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需要的是课改理念与学科特点的有机整合。在研究文本备课过程中要有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在课堂组织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具体呈现。
我校第五期新课程公开研讨课的主旨就在于深化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立足校情,立足学情,有效实施课程教学。本次公开课实施过程与我们的期望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内化乃至形神兼备既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实践过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
作为授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课堂上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还是教学实施过程不力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是否也出现过?同学科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自己在今后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只有不断地追问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再出现更多的问题。作为听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研究是否透彻?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预设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处理是否妥当?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是否平等、民主、和谐?本节课是否有效体现了授课教师自身的新课程素养?等等,只有不断地追问与思考,才能使听课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才能使更多的教师在课例研究探讨中获得有益的专业成长信息。
作为评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更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本节课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炼、取舍、加工等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所预设的“想教的内容”与“在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一致?本节课学生“想学的内容”与“学到的内容”是否达到了一致?本节课教师的主导性思维与行动是否保持了一致?本节课学生的指导性行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评课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比较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一节课的成功点与失败点,才能是评课从单一目标评价走向综合目标评价,才能使课例研究活动走向丰富与深刻,
深度追问与思考,对作为教科研行动的课例研究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公开研讨课当做一种形式或者一项任务,那么我们的研讨就可能停留在浅表层面,不可能深入到教学内层,我们的研讨就无法发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所以,对本次公开课,尽管参与的五学科都做了具有学科针对性的总结反思。但是,我希望各教研组长能把本次公开课作为可发掘的课例研究资源,积极组织本学科进行不拘形式的再研讨,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评课者,都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追问与思考的研究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课例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才能促进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健康发展之路。
新课程公开研讨课是教学实践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多次的实践、追问与思考,使我们对课改的认识逐渐丰富深刻起来,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有根据具体学科、具体内容、具体学情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体现课改的灵魂和精髓。教师只有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的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新课程素养,才能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扎实的课例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常欣慰的是,学校领导团队对于公开研讨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支持,从备课组听评课到教研组听评课再到学校文理科听评课,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学校投资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比如本次公开研讨课除延续惯例设立了“英才奖”“创新奖”“风采奖”三种奖项,还增设了优秀教研组织奖,对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的教研组长予以表彰和奖励。可以说,这样的强大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自2007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坚持科学有序地组织新课程公开研讨课活动,我们从不同的途径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比如第一期的“同课异构”、第二期的“同案异授”,比如第三期的“资源整合”、第四期的“模式探究”第五期“模式深化”的等等。每一次行动研究都真实地记录了临潼中学教育者执着探索与坚定不移的新课改决心,每一次课例研讨都生动地展示了临潼中学教育者与时俱进、务真求实的职业风范,每一次公开研讨课都有新收获,每一次公开研讨课都是新起点。
今天,回顾课改走过的艰苦路程,以第五期公开研讨课为窗口,对我校的课改状况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深深的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经历了五期公开研讨课的经验之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探索课改的神韵,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改进、完善,就一定能走进新课程改革的理想境界。
本期公开课活动从管理层面上看,再次体现了我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各处室团结协作、管理品位不断提升的工作作风,从教学实践层面上看,再次呈现出教师走向课堂主导,学生走向课堂主体,新课程改革深入课堂的良好态势。
从李小红老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张建学、胡养定两位组长的点评中,我们看到了本次公开课的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教科研研究行动,我们一定要敢于面对不足,善于总结探索反思,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
事实上,真正的课改绝不是形式的简单模仿,“读疑研导悟”五环立体教学模式需要的是课改理念与学科特点的有机整合。在研究文本备课过程中要有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在课堂组织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具体呈现。
我校第五期新课程公开研讨课的主旨就在于深化我校新课程教学模式,立足校情,立足学情,有效实施课程教学。本次公开课实施过程与我们的期望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任何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内化乃至形神兼备既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实践过程,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
作为授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课堂上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还是教学实施过程不力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其他教师的课堂上是否也出现过?同学科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自己在今后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只有不断地追问自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再出现更多的问题。作为听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研究是否透彻?授课教师对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预设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处理是否妥当?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是否平等、民主、和谐?本节课是否有效体现了授课教师自身的新课程素养?等等,只有不断地追问与思考,才能使听课从“看热闹”走向“看门道”,才能使更多的教师在课例研究探讨中获得有益的专业成长信息。
作为评课教师,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更必须具备一种“追问意识”,比如本节课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炼、取舍、加工等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所预设的“想教的内容”与“在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一致?本节课学生“想学的内容”与“学到的内容”是否达到了一致?本节课教师的主导性思维与行动是否保持了一致?本节课学生的指导性行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等等,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评课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比较准确地理解和评价一节课的成功点与失败点,才能是评课从单一目标评价走向综合目标评价,才能使课例研究活动走向丰富与深刻,
深度追问与思考,对作为教科研行动的课例研究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公开研讨课当做一种形式或者一项任务,那么我们的研讨就可能停留在浅表层面,不可能深入到教学内层,我们的研讨就无法发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
所以,对本次公开课,尽管参与的五学科都做了具有学科针对性的总结反思。但是,我希望各教研组长能把本次公开课作为可发掘的课例研究资源,积极组织本学科进行不拘形式的再研讨,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评课者,都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追问与思考的研究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课例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才能促进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健康发展之路。
新课程公开研讨课是教学实践与最新教育理念的结合,是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多次的实践、追问与思考,使我们对课改的认识逐渐丰富深刻起来,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有根据具体学科、具体内容、具体学情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体现课改的灵魂和精髓。教师只有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的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新课程素养,才能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扎实的课例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常欣慰的是,学校领导团队对于公开研讨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支持,从备课组听评课到教研组听评课再到学校文理科听评课,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学校投资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比如本次公开研讨课除延续惯例设立了“英才奖”“创新奖”“风采奖”三种奖项,还增设了优秀教研组织奖,对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的教研组长予以表彰和奖励。可以说,这样的强大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自2007年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坚持科学有序地组织新课程公开研讨课活动,我们从不同的途径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比如第一期的“同课异构”、第二期的“同案异授”,比如第三期的“资源整合”、第四期的“模式探究”第五期“模式深化”的等等。每一次行动研究都真实地记录了临潼中学教育者执着探索与坚定不移的新课改决心,每一次课例研讨都生动地展示了临潼中学教育者与时俱进、务真求实的职业风范,每一次公开研讨课都有新收获,每一次公开研讨课都是新起点。
今天,回顾课改走过的艰苦路程,以第五期公开研讨课为窗口,对我校的课改状况进行深度追问与思考,深深的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在经历了五期公开研讨课的经验之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探索课改的神韵,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改进、完善,就一定能走进新课程改革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