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立异地校区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异地校区与母体高校在服务面向、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标准统一、面向教学全过程的原则,构建符合异地校区事业发展特点的教学质量与反馈机制,通过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保障制度设计、第三方评a估体系引入和学生信息队伍组建等手段,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的运行与实施,保障异地校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体系设计;实施策略;异地校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46-02
异地校区设立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方式。从20世纪初起,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域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因此,一些高校通过调整服务面向并在此区域内设立异地校区,从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江苏科技大学于2005年在长三角经济高度发展的腹地张家港市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随着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的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建设工作已成为本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主要关注点。而异地校区因与校本部在服务面向上存在差异性,再加上远离母体、教师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全部照搬校本部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显然不合适。因此,构建一种符合异地校区发展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并能行之有效地运行就急为迫切。
一、异地校区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构建分析
(一)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不能完全照搬母体学校原有体系
大多数异地校区的建设目标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服务面向主要是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这与大部分母体学校综合性或围绕特定行业的定位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大部分异地校区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层次仅为本科,而这也与母体学校本—硕—博齐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异地校区应根据自身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内涵理解上的单一性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要求之间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异地校区在制订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时,往往喜欢沿用母体学校或照搬其他高校的质量保障模式,且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也比较单一和片面,主要表现在:(1)过分关注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事实上,对普遍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异地校区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重要。(2)认为教学质量只是教务处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关系不大,实际上这与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显不符,教学质量应该面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关乎学校所有人员。
(三)教师队伍构成的复杂性导致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的内涵更加丰富
目前,大部分异地校区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校本部派驻教师、常驻教师以及部分外聘教师。校本部派驻教师主要是指母体学校各专业学院根据异地校区教学任务需求以学期为单位选派教师到异地校区承担教学工作,其教学工作受母体学校派出学院和异地校区的双重管理;常驻教师是指异地校区根据工作需要新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与校本部派驻教师相比,新进招聘的教师往往以青年教师居多,职称较低,教学经验较为缺乏;外聘教师主要是异地校区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面向社会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退休教师,这部分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因来自不同学校或企业,对教学质量的认识不尽相同。
二、异地校区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的构建探索
(一)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应包括监测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三个部分,监测体系主要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是对照质量标准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反馈体系则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反馈,从而促进持续改进与质量提高。
基于以上對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基本内涵的界定,紧紧抓住教学、教师、学生三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不断强化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初步构建以“覆盖教学全过程、监控教学全过程、结果及时闭环反馈”的质量体系,具体如下:
(二)基本内涵
1.构建了“三级联动,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了由“学校级、张家港校区级、各二级学院级”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形成了由“学校教务处、学校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张家港校区教学督导工作组、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以及各教研室听课组”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测实施体系。张家港校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作为学校质量监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归口管理,适时组织和开展各类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纳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异地校区特点,对校本部派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全面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及时向本人及所在学院进行反馈,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
2.完善了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了由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有机融合,专家、同行、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评估主要是利用专家听课和学生评教,重点强化专家、同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校外评估则是利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如“麦克思”等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估制度,完善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市场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 3.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为构建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反馈→改进”闭环运行体系,依托“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成立了教师发展分中心反馈平台,建立了教师教学信息质量反馈与改进体系,通过分析与诊断教师教学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专项技能培训、专家讲堂、研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开展学生评教,定期组织学生教学座谈,开设“校长信箱”及时收集质量信息并经初步处理后将信息进行分类反馈。通过构建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为决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及时制订应对策略,改进管理方式,保障教学质量。
4.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教学激励制度
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制度、教师职称评比教学绿色通道、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教学名师”申报与评选工作办法、学科竞赛奖励管理办法、教学建设项目及成果奖励实施办法等,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投入教学,潜心教学、安心教学。在此基础上,利用教学激励机制建设与评估监测体系的有机结合,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建设成果、创新竞赛结果作为教学业绩奖励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本身的激励作用,形成多方共同作用的激励体系。
三、实施策略
(一)现代信息化技术能有效提升效率
教學质量信息是教学质量监测的基础,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质量评价结果形成的重要环节,通过采集大量的教学信息对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能有效提升整个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师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深层次挖掘;建立学生学习预警系统、大学生创新竞赛管理系统、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综合平台等系统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对评教体系全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提升工作效率。
(二)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基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体系设计的同时,针对关键环节进行了制度的前期设计,主要涉及教学质量监测环节、教学质量评估环节、教学质量反馈环节。其中在教学质量监测环节的过程控制、工作开展等环节因涉及专家、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应事先进行制度的设计。对教学质量评价环节,因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开展具体评价工作之前要组织教师对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前期的广泛讨论,形成统一思想认识后才能实施,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是有效手段
有效评估是实现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由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构建的校内评估体系过分关注课程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评估,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能力评估往往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质量。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生毕业质量、职业发展、综合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估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弥补校内自我评估存在的缺陷,还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
(四)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关键
学生是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者。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质量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影响较大。而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组建由主要班干部、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构成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并通过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工作,提升学生评价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保障评教信息的有效性,是体现教学质量评价科学性的关键。
[关 键 词] 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体系设计;实施策略;异地校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46-02
异地校区设立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方式。从20世纪初起,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域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因此,一些高校通过调整服务面向并在此区域内设立异地校区,从而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江苏科技大学于2005年在长三角经济高度发展的腹地张家港市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随着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的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建设工作已成为本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主要关注点。而异地校区因与校本部在服务面向上存在差异性,再加上远离母体、教师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全部照搬校本部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显然不合适。因此,构建一种符合异地校区发展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并能行之有效地运行就急为迫切。
一、异地校区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构建分析
(一)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不能完全照搬母体学校原有体系
大多数异地校区的建设目标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服务面向主要是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这与大部分母体学校综合性或围绕特定行业的定位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大部分异地校区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层次仅为本科,而这也与母体学校本—硕—博齐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异地校区应根据自身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内涵理解上的单一性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要求之间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异地校区在制订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时,往往喜欢沿用母体学校或照搬其他高校的质量保障模式,且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也比较单一和片面,主要表现在:(1)过分关注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事实上,对普遍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异地校区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重要。(2)认为教学质量只是教务处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关系不大,实际上这与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显不符,教学质量应该面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且关乎学校所有人员。
(三)教师队伍构成的复杂性导致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的内涵更加丰富
目前,大部分异地校区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校本部派驻教师、常驻教师以及部分外聘教师。校本部派驻教师主要是指母体学校各专业学院根据异地校区教学任务需求以学期为单位选派教师到异地校区承担教学工作,其教学工作受母体学校派出学院和异地校区的双重管理;常驻教师是指异地校区根据工作需要新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与校本部派驻教师相比,新进招聘的教师往往以青年教师居多,职称较低,教学经验较为缺乏;外聘教师主要是异地校区根据教学工作需要面向社会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退休教师,这部分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因来自不同学校或企业,对教学质量的认识不尽相同。
二、异地校区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的构建探索
(一)体系构建
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体系应包括监测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三个部分,监测体系主要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是对照质量标准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反馈体系则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反馈,从而促进持续改进与质量提高。
基于以上對教学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基本内涵的界定,紧紧抓住教学、教师、学生三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不断强化过程控制、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初步构建以“覆盖教学全过程、监控教学全过程、结果及时闭环反馈”的质量体系,具体如下:
(二)基本内涵
1.构建了“三级联动,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了由“学校级、张家港校区级、各二级学院级”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形成了由“学校教务处、学校本科教学督导专家组、张家港校区教学督导工作组、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以及各教研室听课组”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测实施体系。张家港校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作为学校质量监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归口管理,适时组织和开展各类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纳入学校的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异地校区特点,对校本部派驻教师的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全面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及时向本人及所在学院进行反馈,有力地保障了本科教学质量。
2.完善了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构建了由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有机融合,专家、同行、学生、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评估主要是利用专家听课和学生评教,重点强化专家、同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校外评估则是利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如“麦克思”等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估制度,完善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人才市场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 3.建立了多层次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为构建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反馈→改进”闭环运行体系,依托“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成立了教师发展分中心反馈平台,建立了教师教学信息质量反馈与改进体系,通过分析与诊断教师教学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专项技能培训、专家讲堂、研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开展学生评教,定期组织学生教学座谈,开设“校长信箱”及时收集质量信息并经初步处理后将信息进行分类反馈。通过构建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为决策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及时制订应对策略,改进管理方式,保障教学质量。
4.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教学激励制度
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制度、教师职称评比教学绿色通道、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教学名师”申报与评选工作办法、学科竞赛奖励管理办法、教学建设项目及成果奖励实施办法等,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投入教学,潜心教学、安心教学。在此基础上,利用教学激励机制建设与评估监测体系的有机结合,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建设成果、创新竞赛结果作为教学业绩奖励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本身的激励作用,形成多方共同作用的激励体系。
三、实施策略
(一)现代信息化技术能有效提升效率
教學质量信息是教学质量监测的基础,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质量评价结果形成的重要环节,通过采集大量的教学信息对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能有效提升整个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评管理系统实现对教师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深层次挖掘;建立学生学习预警系统、大学生创新竞赛管理系统、学生就业信息数据综合平台等系统实现对学习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与此同时,对评教体系全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提升工作效率。
(二)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基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体系设计的同时,针对关键环节进行了制度的前期设计,主要涉及教学质量监测环节、教学质量评估环节、教学质量反馈环节。其中在教学质量监测环节的过程控制、工作开展等环节因涉及专家、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应事先进行制度的设计。对教学质量评价环节,因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开展具体评价工作之前要组织教师对评价管理制度进行前期的广泛讨论,形成统一思想认识后才能实施,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三)引入第三方评估是有效手段
有效评估是实现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由专家评教、学生评教构建的校内评估体系过分关注课程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评估,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能力评估往往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质量。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生毕业质量、职业发展、综合素养进行全面的评估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弥补校内自我评估存在的缺陷,还能进一步促进高校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持续改进。
(四)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是关键
学生是教学质量监测的对象,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者。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质量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影响较大。而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组建由主要班干部、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构成的学生信息员队伍,并通过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工作,提升学生评价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保障评教信息的有效性,是体现教学质量评价科学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