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中小学校全面展开,它不仅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较传统课程中有了重大的转变,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与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哲学上讲,观念即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就是关于教育的思想认识,即在理性的层面上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重大问题的把握,其核心内容包括学生观、教学观、效益观和师生观等。每一位参与到新课改的教师都会切身体会到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首先就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派生出来。但长久以来,许多教师在谈及教育时,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播,只重智育,轻视其它;谈及质量时,片面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重而又重;谈及人才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人才,学习尖子生成为教师的掌上明珠。教师的这些滞后的观念必然会影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所以课改一定要将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要让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科学高效的效益观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而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新的剧本。
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封闭导致僵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动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要关注学生本身,关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感。课堂上也不是所有产生的成果都可以预料的。教学过程应让师生互动起来,使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计划在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中,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二、构建新课程中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像填鸭般的填空,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并为学生参与活动创设有利条件,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主题要求、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化的主题活动,提供活动空间,提供活动组织形式等。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参与讨论、表演、舞蹈等,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激活学习思维,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做到“收”、“放”有度,使学生感性和理性都得到好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新课程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以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优化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以传统笔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而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这些使得教育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其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二是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学习日记、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四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新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总之,教师应以发展为目标深刻理解新的理念,切实落实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迎难而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以促进课改的顺利进行。
从哲学上讲,观念即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就是关于教育的思想认识,即在理性的层面上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重大问题的把握,其核心内容包括学生观、教学观、效益观和师生观等。每一位参与到新课改的教师都会切身体会到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首先就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派生出来。但长久以来,许多教师在谈及教育时,只注重文化知识传播,只重智育,轻视其它;谈及质量时,片面把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的升学率看得重而又重;谈及人才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把成绩好的学生看成人才,学习尖子生成为教师的掌上明珠。教师的这些滞后的观念必然会影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所以课改一定要将教师的教育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要让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科学高效的效益观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新型师生观,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而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新的剧本。
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封闭导致僵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动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要关注学生本身,关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有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感。课堂上也不是所有产生的成果都可以预料的。教学过程应让师生互动起来,使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计划在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中,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二、构建新课程中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像填鸭般的填空,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在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并为学生参与活动创设有利条件,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主题要求、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化的主题活动,提供活动空间,提供活动组织形式等。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参与讨论、表演、舞蹈等,放下“权威”的架子,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激活学习思维,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做到“收”、“放”有度,使学生感性和理性都得到好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新课程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以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过多注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优化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以传统笔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没有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而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这些使得教育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其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二是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学习日记、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四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新理念是新课程的灵魂。总之,教师应以发展为目标深刻理解新的理念,切实落实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迎难而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以促进课改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