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其身上集中体现着人的关系。人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类教育的核心和终极关怀,师生关系便具有了重要的教育本体论意义,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决定其系统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的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因此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与阐释也便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哲学解释学认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新视角来看待师生关系将发现一个崭新的视域,并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就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一、哲学解释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哲学理论基础
哲学解释学一般认为是指由海德格尔为其奠定基础并由伽达默尔加以完善的现代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人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他对存在的理解。理解也正是人与其它一切存在物的根本区别。海德格尔的“理解”理论,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的哲学,在他看来,整个世界和人生都属于用解释的范围。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是人类经验的基础。伽达默尔强调理解对于人的支配作用,即认识必然是理解,人对世界的全部经验都不可能摆脱理解和解释的性质。这样理解必须被视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成为了主体和客体发生关联的领域,它既非主观亦非客观,在其中不存在主客观的截然对立与分明。在理解的过程,理解支配着文本和解释者的双方视域。理解不是以牺牲一方面保全另一方面来消除两种视域的矛盾与冲突,而是通过视域的融合来消解其矛盾与差异。这样融合的双方在交互的理解中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域,这种视域一方面不再是解释者的成见,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是文本的原意,而是双方的共同参与下创造与生成的新的境界。在伽达默尔的论述中,“文本”的含义是极其宽广的,它包括整个世界历史本身。
而且伽达默尔从我的理解、你理解角度对“效果历史意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定,其核心是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如果说在二元论的历史意识中,所体现的是“我-它”的关系,那么在伽达默尔这里,则表现为“我-你”的关系。这种“我-你”的视域融合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二、理解、对话——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构
(一)理解、对话——对当代主体论师生关系的超越
在现代社会范式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造成了师生二元对立的产生,二元对立的出现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错综复杂与纠偏的困难。使我们许多的教育理念产生着种种的摇摆和偏差。比如,强调教师为主体,就会淡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之则弱化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而如果同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则师生互为中心,互为主体,而且双方又互为客体,学生成了教师的客体,教师成了学生的客体,而在二元论观念下客体是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这样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裂变,而导致谁也没有获得主体性地位的混乱与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教育主体性地位和目的的丧失。
在哲学解释学的视角下,师生关系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双方不再是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也不是“人-物”关系及“我-他”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对话的社会性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超越。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在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根据解释学哲学家狄尔泰的观点,理解作为一种再体验意味着体验他人之人生与体验自我之人生的一致性。
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而且,针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倾向,强调教学共同体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毫无疑问,教师虽然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而且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表现出与学生的较大差异,但作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倾听学生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
如果说,在传统二元论观念下“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对于对方都是一种“它”者,双方的关系是一种“我—它”关系的话,那么,在共同体主体间的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对师生双方来说,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共享”。正如当代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我与你》中所分析的那样,世界具有二重性,即“你”的世界与“它”的世界的对立;人生也具有二重性,即“我-你”人生与“我-它”人生的对立。“‘我-它’中的‘它’是我的对象世界或经验世界,是被动的。‘我-它’关系以工具主义的态度为根据,这种‘我-它’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关系’,因为它有条件、有所待,相互利用,彼此化为对方的手段。只有‘我-你’才属关系。”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是这种‘我-你’关系的鲜明体现。在这种关系中,“你”“我”是主动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客体二元关系被屏蔽了,世界不再作为客体的它被认识和利用,而是化为“你”来交往与对话。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
哲学解释学为我们理解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在此观念下,师生关系意味着是一种对话与理解关系,师生双方在对话与理解的视域融合中,共同构建教育的意义,从而实现师生的超越与重构。
一、哲学解释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哲学理论基础
哲学解释学一般认为是指由海德格尔为其奠定基础并由伽达默尔加以完善的现代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人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他对存在的理解。理解也正是人与其它一切存在物的根本区别。海德格尔的“理解”理论,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的哲学,在他看来,整个世界和人生都属于用解释的范围。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是人类经验的基础。伽达默尔强调理解对于人的支配作用,即认识必然是理解,人对世界的全部经验都不可能摆脱理解和解释的性质。这样理解必须被视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成为了主体和客体发生关联的领域,它既非主观亦非客观,在其中不存在主客观的截然对立与分明。在理解的过程,理解支配着文本和解释者的双方视域。理解不是以牺牲一方面保全另一方面来消除两种视域的矛盾与冲突,而是通过视域的融合来消解其矛盾与差异。这样融合的双方在交互的理解中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域,这种视域一方面不再是解释者的成见,另一方面,也不完全是文本的原意,而是双方的共同参与下创造与生成的新的境界。在伽达默尔的论述中,“文本”的含义是极其宽广的,它包括整个世界历史本身。
而且伽达默尔从我的理解、你理解角度对“效果历史意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定,其核心是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如果说在二元论的历史意识中,所体现的是“我-它”的关系,那么在伽达默尔这里,则表现为“我-你”的关系。这种“我-你”的视域融合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二、理解、对话——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构
(一)理解、对话——对当代主体论师生关系的超越
在现代社会范式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造成了师生二元对立的产生,二元对立的出现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错综复杂与纠偏的困难。使我们许多的教育理念产生着种种的摇摆和偏差。比如,强调教师为主体,就会淡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之则弱化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而如果同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则师生互为中心,互为主体,而且双方又互为客体,学生成了教师的客体,教师成了学生的客体,而在二元论观念下客体是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这样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裂变,而导致谁也没有获得主体性地位的混乱与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教育主体性地位和目的的丧失。
在哲学解释学的视角下,师生关系产生了重大的转变,双方不再是二元对立的“主体-客体”关系,也不是“人-物”关系及“我-他”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对话的社会性关系,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师生关系观念的超越。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在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根据解释学哲学家狄尔泰的观点,理解作为一种再体验意味着体验他人之人生与体验自我之人生的一致性。
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
而且,针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倾向,强调教学共同体对话情境中教师的“倾听”。毫无疑问,教师虽然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而且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表现出与学生的较大差异,但作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和学生同样有着求知欲的成年学习者,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在倾听学生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对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份独特而宝贵的精神收获。
如果说,在传统二元论观念下“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对于对方都是一种“它”者,双方的关系是一种“我—它”关系的话,那么,在共同体主体间的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对师生双方来说,教育是一种主体间的“共享”。正如当代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我与你》中所分析的那样,世界具有二重性,即“你”的世界与“它”的世界的对立;人生也具有二重性,即“我-你”人生与“我-它”人生的对立。“‘我-它’中的‘它’是我的对象世界或经验世界,是被动的。‘我-它’关系以工具主义的态度为根据,这种‘我-它’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关系’,因为它有条件、有所待,相互利用,彼此化为对方的手段。只有‘我-你’才属关系。”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正是这种‘我-你’关系的鲜明体现。在这种关系中,“你”“我”是主动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客体二元关系被屏蔽了,世界不再作为客体的它被认识和利用,而是化为“你”来交往与对话。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
哲学解释学为我们理解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在此观念下,师生关系意味着是一种对话与理解关系,师生双方在对话与理解的视域融合中,共同构建教育的意义,从而实现师生的超越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