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称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体现在教师有效“组织”、有效“指导”及有效“激励”,促进学生有效地发展。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让学生实现数学有效学习三要素。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
以苏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搭配学问”为例,教师以游戏导课。如玩锤子、剪刀、布搭配问题的游戏: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一把锤子,我是小白兔;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两把剪刀,亲亲小白兔;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一块布,我是章鱼不是小白兔。让学生重复念三遍,让学生思考这属于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每一小段都提到“一把剪刀”,接着分别跟“锤子、剪刀、布”进行组合,这属于什么数学问题?
(二)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预习单元 ,丁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一是认真预习课本第85页三角形的内角和,思考以下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论的? 第二,请你动手。用卡纸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测量出你所画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剪一剪、拼一拼,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如果不剪, 你能不能也让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第三,你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想一想、找一找。
(三)交给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平时建议学生按如下步骤做好新课前预习:“读、想、补、做”。
一读。请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 、 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二想。课本提供的思考问题。三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四做。试一试,课本后面的“做一做”。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
第一,灵活采用座位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需要采用座位形式,如 “排列式”及“围坐式”。
第二,灵活弹性分组教学。要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人数。可根据内容确定小组人数。二是人员分配。根据合作的难易度或梯度进行男女搭配及异质分组,促进互学关系。
第三,灵活处置合作训练。在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时,关键要做好示范、倾听、交流、反馈、评价等五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示范。这一环节适合低年级学生或教师刚接新的班级,因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弱,通过教师个别细致地指导及效仿训练,让学生更明白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方法及要点。
二是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及耐心地的指导。作为师者,我在课堂内外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我专心倾听,决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而且给予其真诚恰当地评价。
三是交流。根据交流的信息采取规定的顺序交流或自由交流方式进行。
四是反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反馈方式。反馈方式有两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单一和合作学习成果多样。
五是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予以督促指导,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评价,不使合作学习成为“大锅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及每人的贡献进行评价,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一,问有思考性。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即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第二,问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所以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及导向性。
第三,问有时间性。要问于知识疑惑处、重难点,问于知识形成处。提问时机的选擇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一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或课中置疑,或课后留疑,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求状态。
二是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重、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三是问于知识形成处。知识形成处,往往会被教师遗忘。教师认为学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没有很好考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四是设置系列层次性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有坡度,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推进,逐个击破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一个提升自己素质的良好契机。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
以苏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搭配学问”为例,教师以游戏导课。如玩锤子、剪刀、布搭配问题的游戏: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一把锤子,我是小白兔;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两把剪刀,亲亲小白兔;锤子、剪刀、布,一把剪刀一块布,我是章鱼不是小白兔。让学生重复念三遍,让学生思考这属于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中每一小段都提到“一把剪刀”,接着分别跟“锤子、剪刀、布”进行组合,这属于什么数学问题?
(二)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自主学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预习单元 ,丁老师是这么设计的: 一是认真预习课本第85页三角形的内角和,思考以下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个结论的? 第二,请你动手。用卡纸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测量出你所画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剪一剪、拼一拼,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如果不剪, 你能不能也让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第三,你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想一想、找一找。
(三)交给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平时建议学生按如下步骤做好新课前预习:“读、想、补、做”。
一读。请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 、 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二想。课本提供的思考问题。三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四做。试一试,课本后面的“做一做”。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
第一,灵活采用座位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需要采用座位形式,如 “排列式”及“围坐式”。
第二,灵活弹性分组教学。要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人数。可根据内容确定小组人数。二是人员分配。根据合作的难易度或梯度进行男女搭配及异质分组,促进互学关系。
第三,灵活处置合作训练。在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时,关键要做好示范、倾听、交流、反馈、评价等五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示范。这一环节适合低年级学生或教师刚接新的班级,因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较弱,通过教师个别细致地指导及效仿训练,让学生更明白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程、方法及要点。
二是倾听。让学生学会倾听,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及耐心地的指导。作为师者,我在课堂内外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我专心倾听,决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而且给予其真诚恰当地评价。
三是交流。根据交流的信息采取规定的顺序交流或自由交流方式进行。
四是反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反馈方式。反馈方式有两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单一和合作学习成果多样。
五是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予以督促指导,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评价,不使合作学习成为“大锅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及每人的贡献进行评价,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一,问有思考性。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即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难度。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第二,问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所以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及导向性。
第三,问有时间性。要问于知识疑惑处、重难点,问于知识形成处。提问时机的选擇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一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或课中置疑,或课后留疑,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积极探求状态。
二是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中重、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三是问于知识形成处。知识形成处,往往会被教师遗忘。教师认为学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没有很好考虑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四是设置系列层次性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有坡度,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推进,逐个击破重点、难点。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一个提升自己素质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