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冷落的滤色镜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摄影界最被轻视的可能就是滤色镜了,人们可以花上万块钱购买顶级徕卡相机,花上万块钱购买徕卡APO和ASPH镜头,也不愿花几百元购置必要的滤色镜,因为很少有人能说清使用滤色镜的必要性和显著作用。
  以下几张图对照显示出使用滤色镜前后的效果区别,不知哪位影友能猜出所使用的滤色镜名称。
  在文章的结尾有谜底的答案。但得知结果似乎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从三个小问题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首先,滤色镜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效?一旦使用,图像质量立刻就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在自然界中,天空中紫外线的影响,容易产生灰雾,对图片质量有很大的损害。虽然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却普遍存在于高山、水边的晴空中,摄影师必须意识到并加以克服。从A1和A2的图片中明显地就能看出滤色镜使用前后的效果。也许单独看其中一张作品,都会感到不错,但是并排在一起就能立分仲伯,专业水平的高低显而易见。


  另外,光线照射物体,都或多或少地形成折射光,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要设法消除折射光的影响。避免物体的面貌、物体的质感淹没在光影里。B1、B2几乎在相同时间、相同角度按下快门,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是滤色镜的帮助,恐怕再先进的相机也无法达到B2的效果。更重要的影响恐怕还是色温的变化。早晚色温低,光线偏暖调;正午色温高,光线偏冷调。高级的人眼能够适应各种光线的变化,而胶片就无法胜任了,必须要设法进行校正,才能呈现色彩还原“准确”的、影调舒适的图像。C1、C2对肤色的还原情况,正好验证了色温调节的必要性。如果不加以调整,含情脉脉的小伙子倒没有什么,靓丽的佳人恐怕要容颜泛白了。看到这里,也许了解滤色镜的影友可能已经猜出三种滤色镜的名称了吧!
  的确,人们无法真正地改变自然,只有努力地适应它,才能拍出真正专业的图片。只有使用适当的器材,才能弥补相机、胶片、镜头的缺憾,其中运用滤色镜便是重要的手段。


  最初,人们使用黑白胶片,使用滤色镜就能有效地控制色彩在底片上的表现情况,如果想强化或削弱某一种颜色,都可以在镜头前加用不同色彩、不同密度的滤色镜,人为地将全色胶片转化为分色照片。摄影师还可以恰当地应用滤色镜,形成影像黑白灰的优质过渡。今天,在多彩多姿的摄影技巧中,滤色镜已然成为重要的一环。它们不但能将光线条件改变,轻松营造出我们所希望的环境,赋予画面色彩以崭新的活力;而且能够改变光线反差,平衡光线效果,使之适应胶片的要求;还可以将肉眼不易辨认的光影转化成清晰可见的效果。另外,特效滤色镜更可把摄影师丰富的意念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薄薄的一片滤色镜构造如何?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以下图德国B+W偏光镜的结构剖面图为例,我们可以感知其精密性和复杂性,据专业技术资料介绍,B+W的多重镀膜(MC)专利能够有效地滤除反光、耀光,达到光线无反射的穿透,使波长在400mm-700mm范围内可将反射消除降至1%以下。
  一片优质的滤色镜必须是达到高标准要求的光学玻璃,决不能以普通玻璃片充当,而且尽量做得薄一些,以减少光线折射造成干扰画面质量的现象,减少镜框可能遮角的事情发生。滤色镜的种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常见的有彩色系列UV镜、KR镜、KB镜和黑白片滤色镜、减光镜、偏光镜、红外线胶片滤色镜、近摄镜等;特殊效果的有柔光镜、特效镜、多重影像棱镜、星光镜、彩色渐变镜等等,它为两种人准备:专业摄影师和取巧摄影爱好者。前者主要指精益求精的职业摄影师,他们不依赖电脑的后期调整,靠专业的技术直接拍摄出素质优越的图像;后者包括许多初涉影坛的摄影爱好者,他们想象力丰富,借助滤色镜,可以很容易拍出独具魅力的作品。
  然而,国内摄影师对滤色镜的使用始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可以用“备受冷落”一词来概括,主要原因大约有三个:第一、 长期以来,中国摄影主要以新闻摄影为主,主流摄影师大多是报纸、画报的记者,摄影界的主要领导、媒体的主要编辑都由他们担任,因而从整个摄影导向上就缺乏滤色镜的概念。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纪实摄影风潮,更是对滤色镜的使用嗤之以鼻,自然给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形成强烈的影响;第二、滤色镜使用非常麻烦,几十种滤色镜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人们没有学习使用的机会,摄影教育和器材商也没有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因而,滤色镜的普及和使用存在相当的难度。最常见的是人们在镜头前安一块UV镜,主要起保护镜头的作用;第三、电脑的普及使用,使人们看到后期加工的可能,调整色彩、变幻特殊效果都可以通过电脑加以调节,因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忽略滤色镜在拍摄中的作用。这种观念对吗?相信大家如果能够多欣赏国外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就能找到答案。


  随着中国摄影的多样化发展,艺术摄影、商业摄影日趋完善,人们从广阔的思路上寻找自已的多元化奋斗方向,也从器材使用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其中优质三脚架的选用就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它给中国摄影师的图片带来了质的飞跃。据说,捷信三脚架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说明只要真正符合人们需求的器材,终究会被大家接受。那么,滤色镜的命运如何呢?时隔短短的10多年,中国摄影师的专业摄影器材、图像的专业素质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许多图片质量丝毫不逊于国外职业摄影师,无论是相机、胶卷的选用,还是附件的配备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许只有孤零的滤色镜最受冷落,其杰出功能如果远远不为人知,又如何让人们普遍意识得到呢?但愿它冷落不长,滤色早早增光。
  谜底:
  A1  未加滤色镜
  A2  使用B+W UV010滤色镜
  B1  未加滤色镜
  B2  使用B+W 环状偏光镜
  C1  未加滤色镜
  C2  使用B+W 81A滤色



  这组图可以看出B+W滤色镜从选材到出品的全过程,可以了解小小滤色镜生产的难度与高科技含量。
  
其他文献
期刊
单巴  相机:林哈夫4×5V  镜头:Zeiss Protarlinse 110mm F18  胶片:百合BPF200  相纸:Forte可调反差暖调纸基相纸  出外创作一定要时时提起精神,否则就会错过拍摄的好机会。那是在由稻城回程的路上。高原中午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突然从路边的树林缝隙中看到了什麽。停车细看后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拿起相机连滚带爬地跑下河边拍下了这张旅程中最为满意的照片。用Fort
期刊
问:您怎么看“纪实摄影”。  答:“纪实摄影”这个说法太误人,应该说“记录”更准确一点。问题出在这个“实”字上,是“真实”的“实”,还是“现实”的“实”?其实“纪实摄影”的主观性非常强烈,选择拍摄角度,景别处理,直到编辑选照片,都有个人的判断。然而一用“纪实”二字,好像它天生就是真实的记录,这比较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更类似于创作,是一种披着“纪实”外衣的较为隐蔽的创作,所以不要觉得它就是
期刊
由于我任教有关摄影的课程,时常有同学会与我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次我们就专门聊一聊摄影教育的事。说实在的,在大学工作了20多年之后,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就摄影教育而言,国内近年已就此召开了几次专门的讨论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解决。再者说,无论学者还是教师、学生,虽说他们对教育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可是却对教育的改革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来讨论摄影教
期刊
广告公司需要的广告片无非是两类,一类叫形象代言人,另一类是产品。我喜欢拍代言人那类的,即使拍产品也希望拍出有人味的。我不愿意拍四平八稳的、解读式的那种广告片。  这次耐克公司找我拍运动鞋就是拍代言人。请的是几位体育明星,篮球的王治郅、姚明、胡卫东,女足的刘英。拍摄时间正好是2000年奥运会前半年。耐克公司的计划就是在奥运会期间向中国市场推出这款新鞋。  广告公司提供的拍摄方案非常详细,未来的广告招
期刊
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 1879—1936)是上个世纪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师,他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的光学工业基地之一耶那(JENA)的光学仪器工厂做学徒。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来到了位于韦茨拉尔(Wetzlar)的徕茨公司(徕卡公司的前身)从事精密光学仪器的制造工作,1914年,他在这里用手工制造了徕卡的第一种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小型照相机-Leica UR,从此开创了这
期刊
前几天一个同事急需证件照,到照相馆一打听,普通的要三天后方可取像,快照一小时可取,但需45元。听她这样一说,我想起我这里刚好有一台HiTi热升华数码印相机,可以打印证件照,而且数码相机也是现成的。于是我们几个编辑各负其责,有的照相,有的修图,有的打印,一条简单的证件照流水线形成了,不到十分钟,8张2寸照片一次完成,效果还不错,与照相馆做的差不多。在打印1英寸或2英寸证件照时,其操作非常简单,界面的
期刊
节省银钱  使用数码相机可以拍摄更多的照片而没有顾虑,原因是你完全不必考虑购买胶卷的开销。若使用胶片,为杜绝废片,节省银钱,右手食指的动作频率必要降至最低。    边拍边看  使用数码相机可以在拍摄完毕的几秒钟之内看到自己的拍摄成果,其速度已经超过了银盐体系中的一次成像摄影方法。如果手边的设备齐全,打印成照片也已是非常简单并且快捷的事。    品质不差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所拍摄出来照片的影
期刊
我第一次航拍应该是1988年在河南省新乡市某陆航团,原因是该团须做一个电视专题片。我们把直升飞机门卸了,系上安全带坐在门口,拍营区、拍市区、拍黄河、拍油田井架,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把镜头对准我的一双脚,黄河在脚下移动。  1995年我调回成都军区,春天的成都郊区油菜花开得非常漂亮,军区某部的摄影干事陈吉中和我是一个办公室,相邀去拍油菜花,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线条非常美,在地面上总拍不出那种黄闪闪的气势,要
期刊
6月19日的上海下着滂沱大雨,笔者应邀前往NORITSU(诺日士)的中国生产基地——诺日士(上海)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担任着诺日士中国总部的角色,设立于2001年1月9日,于2001年11月2日建立于上海嘉定工业区,投资额12亿日元,两层的厂房(含办公楼)占地21000平方米。在获特许彻底参观生产车间及拍照之前,我首先与公司最高领导人大西正一董事长作了专访。  问:这么多年来,NORIT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