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数学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往往是个枯燥乏味、充满着各种符号的学科,加之数学学科抽象性高,连贯性强,使许多学生学而生畏、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下滑。笔者所以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氛围构建;兴趣引领;体验成功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能引导学生将枯燥乏味的学科知识变为兴趣盎然的知识追求。现将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分享如下。
一、营造宽松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诚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要利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数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比如数学中含着对称、简洁、奇异和和谐等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四、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尽量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题。
五、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学生在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的学习环境。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组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出数学墙报,开展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项讲座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扩大知识面,发展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要加强数学实验与直观教学
数学动手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动手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来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七、要引导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出兴趣。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制学具,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浓,主动积极,能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收到群体效应的激励,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八、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小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改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小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氛围构建;兴趣引领;体验成功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能引导学生将枯燥乏味的学科知识变为兴趣盎然的知识追求。现将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分享如下。
一、营造宽松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诚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以便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和体现。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可行方法。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二、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之,在数学课堂上长期遭受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学生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感到怀疑,并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学习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唯恐避之不及,又有何兴趣而言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与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三、要利用数学美感染学生
数学从表面上看好像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却具有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理性的美。比如数学中含着对称、简洁、奇异和和谐等美学因素,我们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使学生感受数学美,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四、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始终处于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要求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尽量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代替枯燥的例题。
五、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学生在学到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这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的学习环境。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组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出数学墙报,开展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项讲座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扩大知识面,发展数学的学习兴趣。
六、要加强数学实验与直观教学
数学动手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动手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来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七、要引导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出兴趣。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制学具,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浓,主动积极,能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收到群体效应的激励,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把透明胶片分发到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胶片上,然后教师把他们的讨论结果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与教师一道再进行讨论,看哪个組写出的结果最简单最准确,然后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分组讨论,组内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胶片上,再投影出来,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别人的问题中启迪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学习的主体作用。
八、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并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小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改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陕西省定边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