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并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地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体验;提高;能力
提起数学,较多学生怀有几分畏惧感,在不少学生眼中,数学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甚至误认为数学就是深奥枯燥的概念,繁难单调的计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通过充实、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去体验数学知识中饱含的知、情、意、行,借助情感的润滑和催化,把学生领进数学的大门,让他们切身体验数学的“美妙”与“丰富”,还数学本来面目.那么如何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并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地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注意例题生活化,让学生易懂易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中五环旗作为例题,而我却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自己编口诀,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这样,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生易于接受,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加深了对轴对称的认识,并探索一些简单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规律,在动手实践中,通过合作交流,既掌握数学知识,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怎样剪拼轴对称图形。
应该承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公民教育,它给学生带去的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数学相关的问题,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学生将来往往不是需要去解数学题,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的思考”,能够针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认知学派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起初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的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了比例尺以后,让学生欣赏观一些楼盘设计的平面图和微缩景观,让学生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学生选择比例适当的家具和装饰,给自己设计房间。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充分体会到比例尺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价值。学生只有面对实际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才会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经过处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应用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但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仅涉及某个知识点,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课一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策略思想、数学思维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这种体验学习的氛围,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会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体验;提高;能力
提起数学,较多学生怀有几分畏惧感,在不少学生眼中,数学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甚至误认为数学就是深奥枯燥的概念,繁难单调的计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通过充实、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去体验数学知识中饱含的知、情、意、行,借助情感的润滑和催化,把学生领进数学的大门,让他们切身体验数学的“美妙”与“丰富”,还数学本来面目.那么如何让学生去体验数学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并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地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注意例题生活化,让学生易懂易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材中五环旗作为例题,而我却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自己编口诀,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这样,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诀,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生易于接受,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认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加深了对轴对称的认识,并探索一些简单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规律,在动手实践中,通过合作交流,既掌握数学知识,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怎样剪拼轴对称图形。
应该承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一种公民教育,它给学生带去的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数学相关的问题,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学生将来往往不是需要去解数学题,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的思考”,能够针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认知学派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解决起初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的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了比例尺以后,让学生欣赏观一些楼盘设计的平面图和微缩景观,让学生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学生选择比例适当的家具和装饰,给自己设计房间。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充分体会到比例尺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价值。学生只有面对实际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才会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经过处理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应用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但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仅涉及某个知识点,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课一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策略思想、数学思维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这种体验学习的氛围,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生会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