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岀:“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的体现,學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养成锻练身体的习惯。”中央把‘健康第一’确定为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是过去一年世纪未中华民族体质蔫弱所受到屈辱与今天我们要强国强神振兴中华的历史呼唤,是这么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反正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就必须有新观念,新认识,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其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摸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由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完成角色轮转等等;这对学校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及其关键。
1.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理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重技术教学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归根结底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将不再被教材和大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为教师的发展留有无限的空间。我们在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等方面挑战的同时,还要面临角色轮转的挑战,以适应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它运动项目的练习。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另外,教师必须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其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中走出,完成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全面的转变。教师要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调与学生的合作、与同行的合作、与社会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等,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从应试教育重结果,素质教育重过程这个角度看,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必须提倡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善于评价、善于反思、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在新课程实施中经历全新的体验,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接受新的信息,努力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3.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式
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体育课将会真正成为愉快教育的天地。
3.1精选教学内容。传统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更新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区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降低难度、语言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幅度,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能力较差和身体稍弱的学生,要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与提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3多元化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成绩考核方面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体育考核过分注重运动成绩,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很少考虑到个体差异。如:1.6m和1.8m的人同样跳高,难度就不同,但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这就不科学。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以技术成绩、达标项目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强化了过程评价,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机制。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自我评价、测验与考试、集体评议、评语与定量结合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幅度,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是否刻苦锻炼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等。这对那些运动技术水平一般、身体条件不太好,但学习又很刻苦的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4重建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体育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锻炼,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环境的温馨,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让“汗水+笑声”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真正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合一的境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也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新华社,1999—6—16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__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杜存锋,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1-08-18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首先就必须有新观念,新认识,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其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摸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由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完成角色轮转等等;这对学校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及其关键。
1.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理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为重技术教学的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归根结底是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将不再被教材和大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为教师的发展留有无限的空间。我们在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等方面挑战的同时,还要面临角色轮转的挑战,以适应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它运动项目的练习。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求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同时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能力、示范动作的质量和美感等自身素质、教学素养,保持强健的体格和外在的形体美。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另外,教师必须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确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宽松的环境。其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中走出,完成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全面的转变。教师要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强调与学生的合作、与同行的合作、与社会的合作、与家长的合作等,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从应试教育重结果,素质教育重过程这个角度看,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必须提倡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创新、善于评价、善于反思、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在新课程实施中经历全新的体验,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接受新的信息,努力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3.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式
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中如果能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体育课将会真正成为愉快教育的天地。
3.1精选教学内容。传统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更新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摩、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结合社区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降低难度、语言激励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幅度,对能力强的学生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能力较差和身体稍弱的学生,要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与提高。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3多元化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成绩考核方面呈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体育考核过分注重运动成绩,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很少考虑到个体差异。如:1.6m和1.8m的人同样跳高,难度就不同,但用同一标准去评价,这就不科学。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以技术成绩、达标项目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强化了过程评价,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机制。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自我评价、测验与考试、集体评议、评语与定量结合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幅度,实际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是否刻苦锻炼和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创造性等。这对那些运动技术水平一般、身体条件不太好,但学习又很刻苦的学生更是一种激励,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4重建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体育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锻炼,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环境的温馨,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让“汗水+笑声”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真正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合一的境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也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新华社,1999—6—16电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__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杜存锋,孙莉《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