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变唯美追求为实效追求,变追求观赏性为追求有效性。所谓务本求实——真实、朴实、扎实。扎实有效是教学最基本、最本真的美。除此,一切都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教学的美。
一、教学结构指向大量阅读,而非课本的一味精读——变小语文学习为大语文实践
众所周知,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古人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令人不能就是读书不够,语文实践不足。
因此,一学期只教一本书,做一两本练习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所以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引导,战术上大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切实把学生引向“多读多写多背”的正确道路上来。
2008年5月的《小学语文教师》卷首语,年近七旬的于永正老师回首一生,感喟深长地说:“童年最大的遗憾是古诗文背得太少。如果我小时候能打下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底子,那该多好哇!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于是我便不遗余力地教他们背诵读古诗文,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教学结构应当以“读书”指导为主线,打通课内外界限,用语文教材的“教”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大量的读书阅读实践服务:让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真正学得方法,习得能力,培养读书的兴趣与喜爱语文的情感,为学生终生的大量读书打下基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语文的阅读实践天地。
语文本身不简单,但我们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年轻的教育家杨瑞青在连云港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曾经特别提起李亮老师,他说:“20年前,李亮老师是这样教语文的:每天早晨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晚上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的语文作业只提一个要求,把字写好。”不能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至少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书的姿态是最美的,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不仅有经世之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需要,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情操、道德规范的熏陶与铸造。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台上一站,他就是语文,说话的语气、神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对学生的吸引。方法上,可以重组教材,可以重构教学,可以简化头绪,可以简化教学,可以链结教材,可以系统安排……
二、教学内容指向语文,而非人文或其他——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课文是独立的一篇文章,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价值需要我们教学赋予与重视,但从宏观的语文教学来看,它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与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服务的。学课文不是目的,只是过程,学语文才是目的。
吕叔湘先生30年前所言的“中学生语文大多不过关”的问题依旧。近年又有人提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更遑论在经史子集里的较量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却振聋发聩,令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学生母语修养的不足,学生错别字病句颇多等这些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
更可怕的是,这“收效微”,还“费时多,负担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却大不如人意,师生幸福指数不高。这样的情况,恐怕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反思的是我们究竟教了些什么?其次是怎么教的?
“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可能直到现在还是现实的语文教学在实际中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这使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中一直都偏离语文本体,何谈语文教学的高效益?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现实中大多的语文课还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学习语文的最初起点与最终归宿,阅读教学事实上一直只停留于“感受与理解”的浅层面上。如此,如何奢谈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三、教学过程指向引导自主学习,而非教师主宰教学——变顺应教为顺应学
陶行知早就提出:“教的法子是要根据学的法子。”以学定教,多么简单而朴素的真理!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进一步强调学生自己钻研文本。第二段改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所做的重要修改。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第四段末句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倡导学生自主选材,加强平时练笔。
基于学生的问题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对学生真正尊重的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素养提高的教学,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告别零起点。奥苏伯尔说:“把所有的教育学归纳成一句话,那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根本”是系统工程:教学结构要优化,教学内容要准确,教学主体要落实。
一、教学结构指向大量阅读,而非课本的一味精读——变小语文学习为大语文实践
众所周知,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古人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令人不能就是读书不够,语文实践不足。
因此,一学期只教一本书,做一两本练习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所以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引导,战术上大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切实把学生引向“多读多写多背”的正确道路上来。
2008年5月的《小学语文教师》卷首语,年近七旬的于永正老师回首一生,感喟深长地说:“童年最大的遗憾是古诗文背得太少。如果我小时候能打下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底子,那该多好哇!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于是我便不遗余力地教他们背诵读古诗文,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教学结构应当以“读书”指导为主线,打通课内外界限,用语文教材的“教”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大量的读书阅读实践服务:让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真正学得方法,习得能力,培养读书的兴趣与喜爱语文的情感,为学生终生的大量读书打下基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语文的阅读实践天地。
语文本身不简单,但我们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年轻的教育家杨瑞青在连云港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曾经特别提起李亮老师,他说:“20年前,李亮老师是这样教语文的:每天早晨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晚上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的语文作业只提一个要求,把字写好。”不能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至少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书的姿态是最美的,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书不仅有经世之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需要,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情操、道德规范的熏陶与铸造。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台上一站,他就是语文,说话的语气、神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对学生的吸引。方法上,可以重组教材,可以重构教学,可以简化头绪,可以简化教学,可以链结教材,可以系统安排……
二、教学内容指向语文,而非人文或其他——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课文是独立的一篇文章,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价值需要我们教学赋予与重视,但从宏观的语文教学来看,它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与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服务的。学课文不是目的,只是过程,学语文才是目的。
吕叔湘先生30年前所言的“中学生语文大多不过关”的问题依旧。近年又有人提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更遑论在经史子集里的较量了!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却振聋发聩,令我们这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学生母语修养的不足,学生错别字病句颇多等这些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
更可怕的是,这“收效微”,还“费时多,负担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却大不如人意,师生幸福指数不高。这样的情况,恐怕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反思的是我们究竟教了些什么?其次是怎么教的?
“教语文就是教课文”,可能直到现在还是现实的语文教学在实际中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这使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在最重要的课堂教学中一直都偏离语文本体,何谈语文教学的高效益?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现实中大多的语文课还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学习语文的最初起点与最终归宿,阅读教学事实上一直只停留于“感受与理解”的浅层面上。如此,如何奢谈语文教学的实效与高效?
三、教学过程指向引导自主学习,而非教师主宰教学——变顺应教为顺应学
陶行知早就提出:“教的法子是要根据学的法子。”以学定教,多么简单而朴素的真理!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进一步强调学生自己钻研文本。第二段改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所做的重要修改。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第四段末句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倡导学生自主选材,加强平时练笔。
基于学生的问题的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对学生真正尊重的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素养提高的教学,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告别零起点。奥苏伯尔说:“把所有的教育学归纳成一句话,那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根本”是系统工程:教学结构要优化,教学内容要准确,教学主体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