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晓东同志出生在温州瓯江边靠海渔村的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父亲是一位老海员。因为家门口就是瓯江,他从小对江中往来的行船并不陌生,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更是对船有了一种特殊的向往。正是这种对船的向往和眷恋,引领和激励着他在造船事业上做出了一番成就,成为温州造船业的领军人物。
脚踏实地 白手起家
也许是船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也许是他对船的那份向往和眷恋太深,1984年中学毕业的他就一头扎进了造船工人的行列,成了温州造船厂的一名装配工人。在工人师傅的指领下,凭着对造船行业深厚的兴趣和感情,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扎实肯干,先后干过装配工、电焊工。经过八年的打拼,他从工人、工班长一直干到车间主任。通过八年的摸爬滚打,他积累了丰富的造船实际经验,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5月因工作需要,他调任乐清市东方船舶修造厂副厂长。由于厂小、设施差、家底薄,这个厂仅能承接一些修船和改装船的任务,企业生产经营十分艰难,职工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陈晓东大胆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按单船工程任务承包,明确生产过程中责权利,一包到底、自负盈亏。由于个人要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一时间无人敢挑头揭榜。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率先垂范,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船、改装船到造船,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闯,走出了一条生产承包的新路子,也更加丰富了自身的生产实际经验和管理能力。
1995年,他参股加入乐清七里港船厂并担任厂长职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型船厂的修船和改装船业务逐年萎缩,他清醒地意识到,像这样作坊式的小企业不发展自己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2000年,他倾其所有,背水一战,在原船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乐清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2006年,又出资组建了浙江新东航海运有限公司,形成了造船与航运相结合的产业链,初步奠定了自己事业的基础,成为温州地区最早从事专业造船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企业已初具规模,从造几百吨的简易散货驳船发展到有能力建造5000吨级的散货船、油船、多用途船等国内钢质海船。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2004年,他将原乐清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注册更名为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并酝酿着企业更大的发展规划。
2005年初,由于温州地区私营造船企业发展过快,管理失控,一些企业主一味追求利润,忽视造船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相继发生了几起造船质量事故,经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交通部、国防科工委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低质量造船治理整顿活动。全国治理整顿的重点在温州,温州治理整顿的重点在黄华、七里港的造船企业。对黄华、七里港的造船企业来说,一时间真的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地船东认为温州造船都是低质量的,不下订单了;在建的船舶也是要反复排查,暂停发证,黄华、七里港地区的造船行业仿佛进入了严冬。面对困境,一些企业主退缩了,他们纷纷将企业迁往了外地;有些干脆抽资撤股另觅生路。而陈晓东审时度势,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形势是困境,更是机遇。只有在困境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能够在困境奋起的企业,才能向世人证实自己的实力,才能从鱼龙混珠中脱颖而出。在温州治理整顿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关怀下,按照治理整顿工作的要求,他大胆投资2800余万元对船台设施进行基建改造;购进各类大型生产设备;面向社会广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摆脱企业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完全放权于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在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产环境,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工艺技术水平和造船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8月,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到2005年10月企业基本完成了基建项目的改造并顺利通过了温州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评审。一个完全脱离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造船企业—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在困境中脱颖而出。随着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和造船能力的显著提升,国内外船东纷踏而至,公司的造船生产呈现出一派火红的景象。
宏图再展 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的造船生产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各地的造船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造船总量是上去了,但仅仅只是数量上的积累而已,国外大量订单只是冲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来的,当然我们也有基本造船能力的保证为前提。因此,随着大量国外订单的涌入,全国各地新的造船厂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大量急功近利型企业的产生,加之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行造船许可证制度,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船厂就可以造船。这种低工艺技术含量企业的增加,一方面的确可以消化我国不断增长的造船总量,另一方面也为一旦我国实行造船许可证制度以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中国造船总量将不得不萎缩的现实埋下伏笔。中国造船界和政府部门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06年3月由国防科工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从发展中国造船事业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以提升造船企业技术含量为主导因素的《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CB/T3000-2007),作为评估、核发造船企业生产许可证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这个标准已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又一次的生死抉择,陈晓东再一次选择了激流勇进:他提出了“不唯大、只图强”的企业发展战略,从避免战线过长、便于集中管理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外地许多优厚的办厂条件,2007年3月开始,他投巨资在寸土寸金的七里港地区取得了有370M岸线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中型企业的定位标准,再次投入7300余万元资金进行船台基础设施的扩建。以现代化造船生产模式和工艺流程进行船台总体布局和规划设计;购入现代化的大型生产机械设备;坚持“以人为本,为技术管理人才搭建施展才华舞台”的理念,加大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深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全部基建项目已基本完成,厂区总面积达到83000M2,岸线575M,拥有6座万吨级船台(9个船位)、分段预制场地12000M2、各种专业车间和大型生产设备一应俱全。有40余名高、中级工程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和近600名技术工人队伍。截至2007年11月底,船厂已完工交船2艘,计划年内再交船3艘,在建船舶7艘,年内计划再开工两艘。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将超过5亿元。公司连续三年被七里港镇授予“明星企业”称号,陈晓东先生也因显著的业绩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建设英才”。
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
对陈晓东来说,七里港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对这片热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眷恋。在自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时刻不忘回报抚育过他成长的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对当地造船业的发展他也是殚思竭虑,尽力而为。94年温州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台风和风暴潮,当地损失惨重。随后政府重新规划和修建新的海塘,他就是热心的捐赠者。2003年村里筹资修建“滨江公园”,他是最大的捐赠者之一;每年村里的端午节龙舟赛事、重阳节的老年聚会,他都是热心的资助者;村里只要是修路、架桥等为村民办实事的事情,都少不了他的份。2005年10月份,他还赞助召开了村里的首届“七里港船业杯”村民运动会,在其他企业的响应和支持下,村民运动会已经形成了村民每年度的一个十分热闹的赛事,2007年11月,中国社科院杭州分院已经将七里港马道头村列为“体育运动与和谐社区创建实验基地”,把企业赞助村民运动会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典型实验来进行研究。
2003年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伊始,他就担任常务理事,2006年底他被推选为副会长,2007年10月,他又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为乐清市造船业的发展,他殚思竭虑、四处奔波,积极为造船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与呼,为实现国防科工委等四部委对温州地区造船行业低质量造船治理整顿活动的合格验收、推动政府启动对各造船企业生产岸线和生产用地的审批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大家的拥戴和尊敬。
脚踏实地 白手起家
也许是船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也许是他对船的那份向往和眷恋太深,1984年中学毕业的他就一头扎进了造船工人的行列,成了温州造船厂的一名装配工人。在工人师傅的指领下,凭着对造船行业深厚的兴趣和感情,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扎实肯干,先后干过装配工、电焊工。经过八年的打拼,他从工人、工班长一直干到车间主任。通过八年的摸爬滚打,他积累了丰富的造船实际经验,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5月因工作需要,他调任乐清市东方船舶修造厂副厂长。由于厂小、设施差、家底薄,这个厂仅能承接一些修船和改装船的任务,企业生产经营十分艰难,职工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陈晓东大胆推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按单船工程任务承包,明确生产过程中责权利,一包到底、自负盈亏。由于个人要承担较大的经济风险,一时间无人敢挑头揭榜。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率先垂范,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船、改装船到造船,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闯,走出了一条生产承包的新路子,也更加丰富了自身的生产实际经验和管理能力。
1995年,他参股加入乐清七里港船厂并担任厂长职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型船厂的修船和改装船业务逐年萎缩,他清醒地意识到,像这样作坊式的小企业不发展自己总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2000年,他倾其所有,背水一战,在原船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乐清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2006年,又出资组建了浙江新东航海运有限公司,形成了造船与航运相结合的产业链,初步奠定了自己事业的基础,成为温州地区最早从事专业造船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企业已初具规模,从造几百吨的简易散货驳船发展到有能力建造5000吨级的散货船、油船、多用途船等国内钢质海船。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2004年,他将原乐清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注册更名为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并酝酿着企业更大的发展规划。
2005年初,由于温州地区私营造船企业发展过快,管理失控,一些企业主一味追求利润,忽视造船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相继发生了几起造船质量事故,经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交通部、国防科工委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了低质量造船治理整顿活动。全国治理整顿的重点在温州,温州治理整顿的重点在黄华、七里港的造船企业。对黄华、七里港的造船企业来说,一时间真的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各地船东认为温州造船都是低质量的,不下订单了;在建的船舶也是要反复排查,暂停发证,黄华、七里港地区的造船行业仿佛进入了严冬。面对困境,一些企业主退缩了,他们纷纷将企业迁往了外地;有些干脆抽资撤股另觅生路。而陈晓东审时度势,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形势是困境,更是机遇。只有在困境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能够在困境奋起的企业,才能向世人证实自己的实力,才能从鱼龙混珠中脱颖而出。在温州治理整顿领导小组的支持和关怀下,按照治理整顿工作的要求,他大胆投资2800余万元对船台设施进行基建改造;购进各类大型生产设备;面向社会广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摆脱企业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完全放权于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在企业中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产环境,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工艺技术水平和造船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5年8月,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到2005年10月企业基本完成了基建项目的改造并顺利通过了温州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评审。一个完全脱离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造船企业—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在困境中脱颖而出。随着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和造船能力的显著提升,国内外船东纷踏而至,公司的造船生产呈现出一派火红的景象。
宏图再展 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的造船生产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各地的造船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造船总量是上去了,但仅仅只是数量上的积累而已,国外大量订单只是冲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来的,当然我们也有基本造船能力的保证为前提。因此,随着大量国外订单的涌入,全国各地新的造船厂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大量急功近利型企业的产生,加之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实行造船许可证制度,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船厂就可以造船。这种低工艺技术含量企业的增加,一方面的确可以消化我国不断增长的造船总量,另一方面也为一旦我国实行造船许可证制度以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倒闭,中国造船总量将不得不萎缩的现实埋下伏笔。中国造船界和政府部门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06年3月由国防科工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从发展中国造船事业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以提升造船企业技术含量为主导因素的《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CB/T3000-2007),作为评估、核发造船企业生产许可证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是我国第一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这个标准已于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面对又一次的生死抉择,陈晓东再一次选择了激流勇进:他提出了“不唯大、只图强”的企业发展战略,从避免战线过长、便于集中管理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外地许多优厚的办厂条件,2007年3月开始,他投巨资在寸土寸金的七里港地区取得了有370M岸线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中型企业的定位标准,再次投入7300余万元资金进行船台基础设施的扩建。以现代化造船生产模式和工艺流程进行船台总体布局和规划设计;购入现代化的大型生产机械设备;坚持“以人为本,为技术管理人才搭建施展才华舞台”的理念,加大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深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全部基建项目已基本完成,厂区总面积达到83000M2,岸线575M,拥有6座万吨级船台(9个船位)、分段预制场地12000M2、各种专业车间和大型生产设备一应俱全。有40余名高、中级工程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和近600名技术工人队伍。截至2007年11月底,船厂已完工交船2艘,计划年内再交船3艘,在建船舶7艘,年内计划再开工两艘。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将超过5亿元。公司连续三年被七里港镇授予“明星企业”称号,陈晓东先生也因显著的业绩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建设英才”。
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
对陈晓东来说,七里港就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对这片热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眷恋。在自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时刻不忘回报抚育过他成长的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对当地造船业的发展他也是殚思竭虑,尽力而为。94年温州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台风和风暴潮,当地损失惨重。随后政府重新规划和修建新的海塘,他就是热心的捐赠者。2003年村里筹资修建“滨江公园”,他是最大的捐赠者之一;每年村里的端午节龙舟赛事、重阳节的老年聚会,他都是热心的资助者;村里只要是修路、架桥等为村民办实事的事情,都少不了他的份。2005年10月份,他还赞助召开了村里的首届“七里港船业杯”村民运动会,在其他企业的响应和支持下,村民运动会已经形成了村民每年度的一个十分热闹的赛事,2007年11月,中国社科院杭州分院已经将七里港马道头村列为“体育运动与和谐社区创建实验基地”,把企业赞助村民运动会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典型实验来进行研究。
2003年乐清市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伊始,他就担任常务理事,2006年底他被推选为副会长,2007年10月,他又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为乐清市造船业的发展,他殚思竭虑、四处奔波,积极为造船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与呼,为实现国防科工委等四部委对温州地区造船行业低质量造船治理整顿活动的合格验收、推动政府启动对各造船企业生产岸线和生产用地的审批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大家的拥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