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日益紧促,一场学习的革命悄然发生。信息的爆炸,掀起时下教育领域的云海翻涛。云时代大量信息的冲刷,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的炙手可热,如巨浪涌动帆船,摇动船里的教师们。然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所有的知识信息已经杂然前陈的状况下,专家预言,教师终将失业。
究竟何去何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就语文学科教师来看,更加需要一番思考。语文教师作为语言的共同学习者,是空出自己的课堂,迎来声光电的舞蹈,还是固步自封,拒绝与信息的融合?这是一场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老师关于是否交出课堂的讨论,也是关于课堂内容的再一次确立,更是一场有形的教育者和无形的教育者之间的博弈。
之于此,从博弈的角度,探讨如下:
一、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棋
谚说:宁愿损失数颗棋子,也不要失去先手。强调下围棋先手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大量信息蜂拥而至的状况,首先是取得主动权,目的是制约对手,而不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信息技术替代信息化的本质,教授某一篇课文,附上大量的图片、各种视频、音乐,而没有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一节语文课下来,不知道是上了什么课,大有买椟还珠之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意了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而忽视了它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特点。把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目的曲解成让学习者无所适从的信息淹没状态,更忽视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事实是无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有多么的迅速,大读图时代有多么的便捷,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特有的媒介,它无声却有力的存在,而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捍卫这种存在,并将这种存在完美延续。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是告诉语文教师一节课要空出自己的课堂,用来播放某课相关的一切图片、音乐、视频,而是为语文教师提供各种可用的信息,帮助学习者了解某种文字传递出的某种意义,无论这个文字属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如何研读文字,本身就是你了解信息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生勿断,皆活勿连
下围棋的人都会被告诫:要正确运用好连接和切断。对方两块好棋不必切断,自己两块棋都活了,也不必都连接起来。在语文教学和信息化的博弈中,也是这样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它们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反过来看,各个领域的信息化里都渗透着语文,如果一味追求信息化,语文课堂的外延无限大,一如对弈,不切断也是切断了。因为信息化过于宽泛而变得无效了。
从语文的人文性来看,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载体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人文性必须紧扣文本,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形成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果脱离文本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在信息化时代里,关于文本的各种信息,会一一通过网络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专家的话就会应验了——教师可以消失了。只要学习者通过了识字的关卡就行了。
要在教育信息化洪流中,确立语文教师的位置,还真得回到《学记》去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教育信息化后,可以向学习者提供超大容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都与文本有关,但仅仅将这些内容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太轻了。可汗学院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在短时间里,通过电子平台,展现学习的过程,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现,事实上,是不出现的老师,透析了知识的核心,将各种联系形成网络,深入学习者的内心。知识如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流奔腾不止。厉害的不是展示搜集到的大量信息,而是跳出教材和课时的束缚,将知识的关联度重新展现出来,并激发学习者们去探索更有意义的内容。如《学记》中说到的“问”的作用,能站得更高,凌驾于信息之上,才能将对方的活为己用,将自己的断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活。
三、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
围棋中棋子之间的配合常常微妙。太远,彼此不能照应,太近,彼此都被对方牵制,子效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语文学科中的使用亦是如此。
都说信息化是双刃剑,那应该如何使剑,既能克敌又不伤己?
以作文教学为例,很多时候教师会提供范文给学生,但过多,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精选分类尤为重要。某个能力写作点时,比如细节描写,可以从视频资料中挑选合适的作为观察对象,但不能一节课都在看很长的或者杂乱没有主题的视频,重要的是在这节课中应该有这种写作思维的提炼,反复强化这种写作思维的意识。在一节课中,重组信息如下:精心挑选范例(网络文字信息),学生通过信息共性思考总结提问;教师根据提问,点出其中的写作思维联系,精心出题(关于写作点的视频片段),当堂写作片段;交流再次总结,点出其中关联处理好的地方,不好的如何改进(借助网络平台展示)。
在这样的一节课里,方向是明确的——怎样写,信息化的作用是正面的,帮助写作思维的展现与实践,而不是喧宾夺主,或者弱化主角。
把握好信息化在语文课堂的度非常重要,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打个比方,就像青椒炒肉丝里的青椒,既有配色的作用,又有合作使肉味更鲜美,青椒多了,食之无味;青椒少了,肉味不够生动。只有恰当,才能使食材之间的合作相得益彰。这样比喻不知道是否合适。
四、弃之取势,因之自补
与其恋子以求生,不如弃之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围棋如此,对待无可更替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如此。
时代的进步会催生新的革命,在新革命到来的时候,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古人才会总结“识时务者为俊杰”吧。同样的,语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需要应对的和可完成的任务更多。与其左右摇晃,不如尽快改变现有的落后的观念,学会筛选归类各种信息,让信息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语文教师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是将语文知识从各个方面总结出知识的凝结点,这样,才有利于信息化为语文教学的服务。
有人说全球都信息化了,你不信息行么?虽有过之之处,却也点出形势的迫切。可汗学院如此滚热,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却没有推出语言课程,可见语言学科的特别之处。
综上所述,云海翻涛,虽有惧却蕴无限霞光;棋经论教,即非玉亦显方寸遐思。
究竟何去何从?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就语文学科教师来看,更加需要一番思考。语文教师作为语言的共同学习者,是空出自己的课堂,迎来声光电的舞蹈,还是固步自封,拒绝与信息的融合?这是一场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老师关于是否交出课堂的讨论,也是关于课堂内容的再一次确立,更是一场有形的教育者和无形的教育者之间的博弈。
之于此,从博弈的角度,探讨如下:
一、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棋
谚说:宁愿损失数颗棋子,也不要失去先手。强调下围棋先手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大量信息蜂拥而至的状况,首先是取得主动权,目的是制约对手,而不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为了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以信息技术替代信息化的本质,教授某一篇课文,附上大量的图片、各种视频、音乐,而没有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一节语文课下来,不知道是上了什么课,大有买椟还珠之嫌。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意了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而忽视了它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特点。把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目的曲解成让学习者无所适从的信息淹没状态,更忽视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事实是无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有多么的迅速,大读图时代有多么的便捷,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特有的媒介,它无声却有力的存在,而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捍卫这种存在,并将这种存在完美延续。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是告诉语文教师一节课要空出自己的课堂,用来播放某课相关的一切图片、音乐、视频,而是为语文教师提供各种可用的信息,帮助学习者了解某种文字传递出的某种意义,无论这个文字属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如何研读文字,本身就是你了解信息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生勿断,皆活勿连
下围棋的人都会被告诫:要正确运用好连接和切断。对方两块好棋不必切断,自己两块棋都活了,也不必都连接起来。在语文教学和信息化的博弈中,也是这样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它们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反过来看,各个领域的信息化里都渗透着语文,如果一味追求信息化,语文课堂的外延无限大,一如对弈,不切断也是切断了。因为信息化过于宽泛而变得无效了。
从语文的人文性来看,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载体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人文性必须紧扣文本,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而形成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直接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果脱离文本讨论作品的思想内涵,那么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成了“空中楼阁”,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在信息化时代里,关于文本的各种信息,会一一通过网络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专家的话就会应验了——教师可以消失了。只要学习者通过了识字的关卡就行了。
要在教育信息化洪流中,确立语文教师的位置,还真得回到《学记》去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教育信息化后,可以向学习者提供超大容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都与文本有关,但仅仅将这些内容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太轻了。可汗学院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在短时间里,通过电子平台,展现学习的过程,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现,事实上,是不出现的老师,透析了知识的核心,将各种联系形成网络,深入学习者的内心。知识如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流奔腾不止。厉害的不是展示搜集到的大量信息,而是跳出教材和课时的束缚,将知识的关联度重新展现出来,并激发学习者们去探索更有意义的内容。如《学记》中说到的“问”的作用,能站得更高,凌驾于信息之上,才能将对方的活为己用,将自己的断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活。
三、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
围棋中棋子之间的配合常常微妙。太远,彼此不能照应,太近,彼此都被对方牵制,子效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语文学科中的使用亦是如此。
都说信息化是双刃剑,那应该如何使剑,既能克敌又不伤己?
以作文教学为例,很多时候教师会提供范文给学生,但过多,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精选分类尤为重要。某个能力写作点时,比如细节描写,可以从视频资料中挑选合适的作为观察对象,但不能一节课都在看很长的或者杂乱没有主题的视频,重要的是在这节课中应该有这种写作思维的提炼,反复强化这种写作思维的意识。在一节课中,重组信息如下:精心挑选范例(网络文字信息),学生通过信息共性思考总结提问;教师根据提问,点出其中的写作思维联系,精心出题(关于写作点的视频片段),当堂写作片段;交流再次总结,点出其中关联处理好的地方,不好的如何改进(借助网络平台展示)。
在这样的一节课里,方向是明确的——怎样写,信息化的作用是正面的,帮助写作思维的展现与实践,而不是喧宾夺主,或者弱化主角。
把握好信息化在语文课堂的度非常重要,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打个比方,就像青椒炒肉丝里的青椒,既有配色的作用,又有合作使肉味更鲜美,青椒多了,食之无味;青椒少了,肉味不够生动。只有恰当,才能使食材之间的合作相得益彰。这样比喻不知道是否合适。
四、弃之取势,因之自补
与其恋子以求生,不如弃之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围棋如此,对待无可更替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如此。
时代的进步会催生新的革命,在新革命到来的时候,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古人才会总结“识时务者为俊杰”吧。同样的,语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需要应对的和可完成的任务更多。与其左右摇晃,不如尽快改变现有的落后的观念,学会筛选归类各种信息,让信息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语文教师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是将语文知识从各个方面总结出知识的凝结点,这样,才有利于信息化为语文教学的服务。
有人说全球都信息化了,你不信息行么?虽有过之之处,却也点出形势的迫切。可汗学院如此滚热,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却没有推出语言课程,可见语言学科的特别之处。
综上所述,云海翻涛,虽有惧却蕴无限霞光;棋经论教,即非玉亦显方寸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