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脑中风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脑中风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实验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分析2组脑中风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 2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实验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2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实验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中风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其效果好,更好对其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改善,意义重大。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中风;肢体功能
脑中风后瘫痪,会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其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语言不利、吞咽障碍等后遗症[1],因此,做好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脑中风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脑中风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時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每组为50例。
纳入标准:a:确诊为脑中风;b:意识清晰;c:自愿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a:伴有肝肾心等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b:合并恶性肿瘤者;c:严重并发症者;d: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者;e:难以对本研究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53岁-82岁,均值(68.49±3.58)岁,病程1d-7d,均值(2.56±0.51)d,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中,年龄51岁-83岁,均值(67.97±3.62)岁,病程1d-8d,均值(2.75±0.44)d,男30例,女20例。对比2组脑中风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脑循环改善、血压控制、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
实验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为:
1.2.1 卧床训练
嘱咐患者保持合理体位,并定时协助其翻身。对于疼痛、肿胀周围部位,实施向心性按摩(由远到近),以此对淋巴、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症状消除后,实施离心按摩(由近到远),从而对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按摩后,实施关节被动运动,如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伸等,由大关节,逐渐向小关节,进行训练。条件允许时,指导患者自主在床上翻身训练,并对其皮肤情况观察。
1.2.2 坐位训练
按照患者机体恢复情况,首先进行床上坐位,之后床边坐位,由床至轮椅,最后轮椅至站立位,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
1.2.3 站立训练
病情稳定,且已经对坐位期训练完成后,可实施站立训练,护理人员首先协助其靠墙站立,若其存在不适感,则停止训练,之后逐渐向前缓慢行走。
1.2.4 行走训练
患者可独立站立,且其患侧能够承受1/2体重时,可实施步行训练,协助患者通过手扶支撑位来站立之后逐渐向独立站立过渡,之后缓慢行走。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者,其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者,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心理状态(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抑郁,评分越高者,即表示其焦虑、抑郁越严重)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2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实验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如表1:
2.2 2组心理状态分析
2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实验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讨论
脑中风即脑卒中,其是脑部疾病,具有进展快、疾病急、残疾率、死亡率高等特点,若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后,未能得以有效治疗,则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如瘫痪等。多数脑中风患者,其对自身疾病知识较为缺乏,受到心理压力、疾病应激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治疗抵触的情况,影响其康复的进程。
本研究中,2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实验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高;2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实验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早期康复护理,其是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进一步的强化,以此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2]。为脑中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承受能力、偏瘫情况等,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并给予患者疾病知识的讲解,充分安慰、鼓励患者,可纠正其不良的疾病认知,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以此积极面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中风患者中,其康复的效果好,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减轻其不良心理,更好促进脑中风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覃勤.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人肢体康复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10):996-998.
[2]严洁.早期康复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评价[J].健康必读,2019,27(13):203.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中风;肢体功能
脑中风后瘫痪,会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其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语言不利、吞咽障碍等后遗症[1],因此,做好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脑中风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脑中风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時间为2018年2月-2019年2月,每组为50例。
纳入标准:a:确诊为脑中风;b:意识清晰;c:自愿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a:伴有肝肾心等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b:合并恶性肿瘤者;c:严重并发症者;d: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者;e:难以对本研究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53岁-82岁,均值(68.49±3.58)岁,病程1d-7d,均值(2.56±0.51)d,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中,年龄51岁-83岁,均值(67.97±3.62)岁,病程1d-8d,均值(2.75±0.44)d,男30例,女20例。对比2组脑中风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脑循环改善、血压控制、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
实验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有为:
1.2.1 卧床训练
嘱咐患者保持合理体位,并定时协助其翻身。对于疼痛、肿胀周围部位,实施向心性按摩(由远到近),以此对淋巴、血液循环促进,患者症状消除后,实施离心按摩(由近到远),从而对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按摩后,实施关节被动运动,如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伸等,由大关节,逐渐向小关节,进行训练。条件允许时,指导患者自主在床上翻身训练,并对其皮肤情况观察。
1.2.2 坐位训练
按照患者机体恢复情况,首先进行床上坐位,之后床边坐位,由床至轮椅,最后轮椅至站立位,保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
1.2.3 站立训练
病情稳定,且已经对坐位期训练完成后,可实施站立训练,护理人员首先协助其靠墙站立,若其存在不适感,则停止训练,之后逐渐向前缓慢行走。
1.2.4 行走训练
患者可独立站立,且其患侧能够承受1/2体重时,可实施步行训练,协助患者通过手扶支撑位来站立之后逐渐向独立站立过渡,之后缓慢行走。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者,其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者,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心理状态(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抑郁,评分越高者,即表示其焦虑、抑郁越严重)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2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实验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如表1:
2.2 2组心理状态分析
2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实验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讨论
脑中风即脑卒中,其是脑部疾病,具有进展快、疾病急、残疾率、死亡率高等特点,若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后,未能得以有效治疗,则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如瘫痪等。多数脑中风患者,其对自身疾病知识较为缺乏,受到心理压力、疾病应激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治疗抵触的情况,影响其康复的进程。
本研究中,2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实验组干预后的FMA评分、BI指数较对照组高;2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实验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状态。早期康复护理,其是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进一步的强化,以此促进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2]。为脑中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承受能力、偏瘫情况等,以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并给予患者疾病知识的讲解,充分安慰、鼓励患者,可纠正其不良的疾病认知,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以此积极面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中风患者中,其康复的效果好,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减轻其不良心理,更好促进脑中风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覃勤.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人肢体康复中西医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10):996-998.
[2]严洁.早期康复护理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评价[J].健康必读,2019,27(1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