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在不断的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古人认为“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要学会怎样思考。宋代程颐认为“为学不道,必本于思”,说明学与思是构成人类求知活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又以思维为本源和核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因此,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愉悦和谐,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有心理顾虑,担心如果提错问题了,教师会批评,同学会讥笑、讽刺自己,这种自卑紧张的心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扮演观众或听众的角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的环境里,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一堂愉悦和谐的课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因此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时教师再适时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表》时,我就十分重视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在统计兴趣小组的人数时,正要板书美术组,有一位学生喊“还有体育组”,我亲切地对这位学生说:“既然你比较喜欢体育,那我们就把体育组写在前面,好吗?”“好!”学生们高兴地答道。接着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告诉学生: “参加体育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这种充满爱心、富有感情的熏陶下,涌腾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渲染力,踊跃发言,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逐一解答。
二、精心创设,引领学生学习新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我别具匠心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刚上课,我和学生一起玩选数字、比大小的游戏,学生选择两组数字中比较大的数字,我让他们先出,结果学生输了,学生很不服气,我告诉他们可以再比一场的,学生又先出,可是比赛结果还是输了,学生异常失望,我告诉他们,其实这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今天的知识,就有可能战胜老师。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田忌赛马”中的一段视频,视频截取第一场比赛的情况,田忌输了比赛,垂头丧气,可是孙膑却说,如果再赛一场一定能赢齐王。视频到这里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又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在双方参赛的马匹不变,齐王马匹的出场顺序也不变的情况下,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赛马方案?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能让田忌取胜呢?这样,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进行新课的探索,思维始终异常活跃。
当然,问题情境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打乒乓球式的你问我答”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代替或控制,同时也使知识被分解得支离破碎,问题失去其价值性。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多些启迪思维的问题,少一些填空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动用心智的建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
三、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问题灵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过程中,引发新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联想,在想象中引导学生探索,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不能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例如,曾经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块方形铁板,长30厘米,宽20厘米(图略),从铁板的四个角切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最大是多少毫升?列式:(30-5×2)×(20-5×2)×5=2000(立方厘米)=2000(毫升)。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讨论。学生在一翻激烈的探讨后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容器的容积最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终于发现切掉4个小正方形费材料,而且作成盒子的容积不是最大的。如果把左边切掉的两个小正方形焊接在右边(图略),这时,这个容器的容积是:(30-5)×(20-5×2)×5=2500(立方厘米)=2500(毫升)。可见,问题激活思维,思维磨炼智慧,在问题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被激活,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特约编辑 熊叠丽)
一、愉悦和谐,萌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有心理顾虑,担心如果提错问题了,教师会批评,同学会讥笑、讽刺自己,这种自卑紧张的心理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扮演观众或听众的角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的环境里,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一堂愉悦和谐的课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因此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这样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活跃、流畅了,这时教师再适时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表》时,我就十分重视建立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面带笑容,充满激情。在统计兴趣小组的人数时,正要板书美术组,有一位学生喊“还有体育组”,我亲切地对这位学生说:“既然你比较喜欢体育,那我们就把体育组写在前面,好吗?”“好!”学生们高兴地答道。接着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告诉学生: “参加体育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这种充满爱心、富有感情的熏陶下,涌腾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渲染力,踊跃发言,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逐一解答。
二、精心创设,引领学生学习新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我别具匠心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刚上课,我和学生一起玩选数字、比大小的游戏,学生选择两组数字中比较大的数字,我让他们先出,结果学生输了,学生很不服气,我告诉他们可以再比一场的,学生又先出,可是比赛结果还是输了,学生异常失望,我告诉他们,其实这里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今天的知识,就有可能战胜老师。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田忌赛马”中的一段视频,视频截取第一场比赛的情况,田忌输了比赛,垂头丧气,可是孙膑却说,如果再赛一场一定能赢齐王。视频到这里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我又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在双方参赛的马匹不变,齐王马匹的出场顺序也不变的情况下,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赛马方案?是不是所有的方案都能让田忌取胜呢?这样,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在进行新课的探索,思维始终异常活跃。
当然,问题情境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打乒乓球式的你问我答”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代替或控制,同时也使知识被分解得支离破碎,问题失去其价值性。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多些启迪思维的问题,少一些填空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动用心智的建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受。
三、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问题灵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过程中,引发新的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想象、联想,在想象中引导学生探索,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不能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例如,曾经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块方形铁板,长30厘米,宽20厘米(图略),从铁板的四个角切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最大是多少毫升?列式:(30-5×2)×(20-5×2)×5=2000(立方厘米)=2000(毫升)。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讨论。学生在一翻激烈的探讨后提出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容器的容积最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终于发现切掉4个小正方形费材料,而且作成盒子的容积不是最大的。如果把左边切掉的两个小正方形焊接在右边(图略),这时,这个容器的容积是:(30-5)×(20-5×2)×5=2500(立方厘米)=2500(毫升)。可见,问题激活思维,思维磨炼智慧,在问题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被激活,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