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自我调节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从职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分析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状况,探讨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角色期望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13-02
职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所表述是与影响职业选择和发展的活动、决策、行为等有关的自我效能。它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知觉、信心或信念,影响着个体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个体主观状态的关注为我们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当前,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率偏低”、“就业层次偏”、“就业标准高”、“就业成本高”等困难问题,除了传统价值观念、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女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过程中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尤其对于女大学生这种影响相对于男大学生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预期,不断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预期。但成败的经验对效能预期的影响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行为归因模式上有所差异。女性通常把任务的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运气好),任务的失败则归因为内部因素(如能力差);男性则把任务成功进行内部归因(如能力强,有本事等),对任务失败进行外部归因(如任务太难)。男女两性归因模式影响着个体对其直接行为经验的反应,从而影响其效能评估。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男大学生相比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女大学生更多的是把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认为自己不如男生,由此产生自卑情绪,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不敢面对竞争,害怕别人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畏缩不前。
(二)替代性经验。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主体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主体在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价时,一般会借助于与自己类似的示范者进行比较,将自己与参照物对换,从示范者那儿得到的信息来推断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却还是失败的时候,他将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高的评价,他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多。女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这种挫折感不但会影响她自身的职业效能,同时也会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其他女生对自身的正确评价,造成女生整体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三)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在这个群体中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的一定期望。这种角色期望所形成的社会压力,在两性中形成一种性别刻板印象,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的:护理工作、文员工作和初等教育是传统的女性领域,医院、建筑和大学教育是传统的男性领域。在商业组织中,女性的工作角色经常在社会地位、声望和权力方面比男性低,他是老板她是秘书。许多女大学生就是受角色期待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要忍受性别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表现出女性的柔弱、依赖、温顺,导致女大学生没有自信心和竞争力。这影响了许多优秀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四)生理与心理状态。生理心理状况也影响职业自我效能的形成。疾病、身体不适或焦虑、抑郁等会降低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而轻松愉悦、适度紧张等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的提高。研究表明:过于焦虑、紧张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最终导致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对事情产生厌恶感甚至产生恐惧情绪。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况,这无疑会对女大学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四个方面常常综合起作用,影响着女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要应针对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辅导需要,通过鼓励、强化成功体验来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帮助她们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辅助合理归因等手段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一)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女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高校应坚持从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思想实际出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增加职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锻炼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帮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在辅导中要特别关注女大学生的情绪反映,帮助她们克服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紧张、焦虑、烦躁、沮丧等消极情绪;通过肯定女大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成绩来增加其成功体验,特别是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男大学生所特有和擅长的学科领域,让女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培养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管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的,强调终身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与发展性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要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出外部的职业机会和威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其次,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使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系统教育后,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转变学习观念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储存,学习就是适应,即面对新任务,能够迅速吸收多方面信息,从容不迫地驾驭局面。
(三)注重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注重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教育化解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消除或减弱那些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对个人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负面影响的偏见和陋习,激发信心,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树立成功典范。让女大学生多了解职业生涯中平凡人物的成功经历,特别是女性成功的典范,以此激发其信心和斗志,提高自我效能感。
矫正归因方式。帮助女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以及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的偏见,帮助她们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强化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处理成长、情绪、人际关系、学习及各种适应上的问题;定期举办各种小组活动,包括个人成长及自我认识、社交技巧、压力处理等;举办活动以促进女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关女生心理状况和需要的调查;以及为校内各部门及学生团体提供有关心理辅导及精神健康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受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美]S. E. Taylor L. A. Peplau,D. O. Sears著,谢晓非,谢冬梅,郭铁元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3-364.
[4]李红.自我效能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6,(12):88-9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角色期望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013-02
职业自我效能感(career self-efficacy)所表述是与影响职业选择和发展的活动、决策、行为等有关的自我效能。它是个体的主观感受、知觉、信心或信念,影响着个体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个体主观状态的关注为我们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当前,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率偏低”、“就业层次偏”、“就业标准高”、“就业成本高”等困难问题,除了传统价值观念、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女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过程中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尤其对于女大学生这种影响相对于男大学生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预期,不断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预期。但成败的经验对效能预期的影响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研究表明,男女两性在行为归因模式上有所差异。女性通常把任务的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如运气好),任务的失败则归因为内部因素(如能力差);男性则把任务成功进行内部归因(如能力强,有本事等),对任务失败进行外部归因(如任务太难)。男女两性归因模式影响着个体对其直接行为经验的反应,从而影响其效能评估。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男大学生相比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女大学生更多的是把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认为自己不如男生,由此产生自卑情绪,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不敢面对竞争,害怕别人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畏缩不前。
(二)替代性经验。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主体自我效能感影响也很大。主体在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价时,一般会借助于与自己类似的示范者进行比较,将自己与参照物对换,从示范者那儿得到的信息来推断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却还是失败的时候,他将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高的评价,他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多。女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这种挫折感不但会影响她自身的职业效能,同时也会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其他女生对自身的正确评价,造成女生整体自我效能感的下降。
(三)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在这个群体中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的一定期望。这种角色期望所形成的社会压力,在两性中形成一种性别刻板印象,职业角色经常是性别类型的:护理工作、文员工作和初等教育是传统的女性领域,医院、建筑和大学教育是传统的男性领域。在商业组织中,女性的工作角色经常在社会地位、声望和权力方面比男性低,他是老板她是秘书。许多女大学生就是受角色期待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她们要忍受性别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表现出女性的柔弱、依赖、温顺,导致女大学生没有自信心和竞争力。这影响了许多优秀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四)生理与心理状态。生理心理状况也影响职业自我效能的形成。疾病、身体不适或焦虑、抑郁等会降低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而轻松愉悦、适度紧张等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的提高。研究表明:过于焦虑、紧张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最终导致无能感不断得到强化,对事情产生厌恶感甚至产生恐惧情绪。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特点,女生相对于男生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况,这无疑会对女大学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四个方面常常综合起作用,影响着女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要应针对女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辅导需要,通过鼓励、强化成功体验来增加正面的职业自我效能信息,帮助她们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辅助合理归因等手段改善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一)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女大学生的成功体验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高校应坚持从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思想实际出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增加职业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和可能,锻炼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各个方面,帮助其建立自我效能感。在辅导中要特别关注女大学生的情绪反映,帮助她们克服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紧张、焦虑、烦躁、沮丧等消极情绪;通过肯定女大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成绩来增加其成功体验,特别是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男大学生所特有和擅长的学科领域,让女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职业自我效能感。
(二)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培养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管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的,强调终身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与发展性要求我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首先,要不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求职心态。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出外部的职业机会和威胁,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做好知识、能力和心理上的准备;其次,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使学生在离开正规学校系统教育后,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去继续接受教育,为将来职业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转变学习观念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与储存,学习就是适应,即面对新任务,能够迅速吸收多方面信息,从容不迫地驾驭局面。
(三)注重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注重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教育化解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消除或减弱那些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对个人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负面影响的偏见和陋习,激发信心,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树立成功典范。让女大学生多了解职业生涯中平凡人物的成功经历,特别是女性成功的典范,以此激发其信心和斗志,提高自我效能感。
矫正归因方式。帮助女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以及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进行正确归因,有意识地通过说服讨论、观察、学习、强化矫正等方法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的偏见,帮助她们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强化心理辅导。帮助女大学生处理成长、情绪、人际关系、学习及各种适应上的问题;定期举办各种小组活动,包括个人成长及自我认识、社交技巧、压力处理等;举办活动以促进女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关女生心理状况和需要的调查;以及为校内各部门及学生团体提供有关心理辅导及精神健康的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受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美]S. E. Taylor L. A. Peplau,D. O. Sears著,谢晓非,谢冬梅,郭铁元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3-364.
[4]李红.自我效能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6,(1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