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六类,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停留在识记和理解两个层面上,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对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和复制,但对其中内容不求甚解,这种学习使学习者在课后不久就忘记了所学知识。深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后面四个层面,它指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思想间穿行,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近日,笔者观摩特级教师吴梅香执教“商不变规律”时,发现吴老师非常善于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捕捉有价值的课堂细节,精准体察,给予关注,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教学中蕴含着吴老师丰富的教育智慧,引人深思。
【教学片段1】小错误化大智慧
师:将例7改写成算式的形式。
学生反馈: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100×10)÷(20×10)=1000÷200=5。
生2先是写(100×6)÷(20×5),很快又将5改为6,即(100×6)÷(20×6)=600÷120=5。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发生的一个细节?
生:她把20乘5擦了,改成了乘6。
师问生2:你原来是写5,为什么要改成6呢?
生2:因为我发现100×6是600,后面如果是20×5的话是100,600÷100的商是6,商就变了。要使商不变,后面20也得乘6。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赏析】让学生照样子写几组商不变的算式,并没有难度,主要是让学生在举例子的同时进一步感知商不变规律的特征。可没想到,有的学生还是出错了。面对这个错误,吴老师没有责备,也没有着急纠正或提醒,而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学习机会。学生经过思考后自主改正,便是完成了此次思考展示,按常态教师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教学了,然而吴老师又将这一细节抛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学生得出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的结论。学生无疑对“相同的数”这一要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中可以看见,吴老师对学习细节的关注,对课堂生成的调控。面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不急不怨,不怕错,抓住错,将错误变为点燃智慧的导火索,将学生引入对知识的深层次感悟。
【教学片段2】小追问有大价值
本节课上吴老师有两次追问使课堂的学习研究更加通透。
第一次:
师:像刚才大家举的例子说不完,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2:不对,要0除外。
师:为什么?
生1:0表示没有。
生2:因为0有不确定因素。
生3: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第二次: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商不变的规律?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数(0除外),商不变。
师:再想想。
生:“同时乘或除以”说了,特殊情况“0”也考虑到了,没问题啊!
学生在细细思考,教师在静静等待。
生:不对,是“相同的数”。
师:为什么用“相同的数”,不是“任何数”?
生:“任何数”可以是被除数乘6,除数乘5,不准确。用“相同的数”就很清楚乘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赏析】正如吴老师课堂上和学生总结的一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然而怎么落实“严谨”?逐字逐句地读,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这个方法是被人们诟病的。吴老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自主质疑“为什么要0除外”,自主分析“为什么是相同的数,而不是任何数”。后面当学生表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数(0除外),商不变”时,笔者第一时间也和学生一样,因为在口语交流中,往往会把乘或除以“任何数”默认为“相同的数”。然而吴老师的专业素养使她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没有让它“差不多就行”,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让全班齐读三遍,而是让学生用批判思维自我审思。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任何事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吴老师在学生理解的模糊处适时介入,每一次追问都冲击着学生原本的认知或經验,促使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识并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
【教学片段3】小变式有大讲究
在小结了“商不变规律”后,吴老师出示了一个多位数的除法计算题:120000÷40000。其中一位学生上台板书时,教室里发出了些许笑声,原来这位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先在被除数120000划掉一个0,接着在除数40000划掉一个0,如此逐个逐个地划0。
师:刚才同学们笑了,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他被除数划一个0,除数划一个0,太慢了。
生2:我认为他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一个同时划,很保险。
……
巩固练习:最强大脑。
111111111÷9=12345679
222222222÷18=( )
333333333÷27=( )
( )÷63=( )
888888888÷( )=( )
( )÷()=12345679
【赏析】这道题的原型是教材例8中的900÷50,旨在让学生学会应用“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吴老师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升级,这样的变式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难度。因为在计算900÷50时,学生还是习惯用常规的方法计算。现改为五位数除六位数,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并引向深度思考:为什么可以划掉被除数和除数相同个数的0来计算——商不变的规律,达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效果。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呈现出来的计算过程,看似是个笨办法,实则清晰地用慢镜头展现了借助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的算理,并且再一次让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中的“同时”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使理解变得深刻。这也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学生也赞同这样计算,说它很“保险”,因为它体现的正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最强大脑”练习,前两个是写商,到了第三个变式为被除数和商,这种题目如果一直停留在写商的形式,学生会丢开知识的拐杖,直接按顺序写得数,失去思维的参与,自然也没有得到知识衍生的智慧蕴养。吴老师在学生经历了两道规律感知后,巧妙地在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的关键处进行了变式,学生不再想当然,而是脚踏着刚刚累积的知识经验再往前一步。后面两道算式再接着改变,使学生解决每一道算式都发生着“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发生使探究学习真实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近日,笔者观摩特级教师吴梅香执教“商不变规律”时,发现吴老师非常善于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捕捉有价值的课堂细节,精准体察,给予关注,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教学中蕴含着吴老师丰富的教育智慧,引人深思。
【教学片段1】小错误化大智慧
师:将例7改写成算式的形式。
学生反馈: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100×10)÷(20×10)=1000÷200=5。
生2先是写(100×6)÷(20×5),很快又将5改为6,即(100×6)÷(20×6)=600÷120=5。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发生的一个细节?
生:她把20乘5擦了,改成了乘6。
师问生2:你原来是写5,为什么要改成6呢?
生2:因为我发现100×6是600,后面如果是20×5的话是100,600÷100的商是6,商就变了。要使商不变,后面20也得乘6。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赏析】让学生照样子写几组商不变的算式,并没有难度,主要是让学生在举例子的同时进一步感知商不变规律的特征。可没想到,有的学生还是出错了。面对这个错误,吴老师没有责备,也没有着急纠正或提醒,而是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学习机会。学生经过思考后自主改正,便是完成了此次思考展示,按常态教师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教学了,然而吴老师又将这一细节抛向全体学生,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学生得出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的结论。学生无疑对“相同的数”这一要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中可以看见,吴老师对学习细节的关注,对课堂生成的调控。面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不急不怨,不怕错,抓住错,将错误变为点燃智慧的导火索,将学生引入对知识的深层次感悟。
【教学片段2】小追问有大价值
本节课上吴老师有两次追问使课堂的学习研究更加通透。
第一次:
师:像刚才大家举的例子说不完,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2:不对,要0除外。
师:为什么?
生1:0表示没有。
生2:因为0有不确定因素。
生3: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第二次:
师:现在谁再来说说商不变的规律?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数(0除外),商不变。
师:再想想。
生:“同时乘或除以”说了,特殊情况“0”也考虑到了,没问题啊!
学生在细细思考,教师在静静等待。
生:不对,是“相同的数”。
师:为什么用“相同的数”,不是“任何数”?
生:“任何数”可以是被除数乘6,除数乘5,不准确。用“相同的数”就很清楚乘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赏析】正如吴老师课堂上和学生总结的一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然而怎么落实“严谨”?逐字逐句地读,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这个方法是被人们诟病的。吴老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自主质疑“为什么要0除外”,自主分析“为什么是相同的数,而不是任何数”。后面当学生表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任何数(0除外),商不变”时,笔者第一时间也和学生一样,因为在口语交流中,往往会把乘或除以“任何数”默认为“相同的数”。然而吴老师的专业素养使她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点,没有让它“差不多就行”,也不是简单粗暴地让全班齐读三遍,而是让学生用批判思维自我审思。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任何事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吴老师在学生理解的模糊处适时介入,每一次追问都冲击着学生原本的认知或經验,促使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识并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
【教学片段3】小变式有大讲究
在小结了“商不变规律”后,吴老师出示了一个多位数的除法计算题:120000÷40000。其中一位学生上台板书时,教室里发出了些许笑声,原来这位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先在被除数120000划掉一个0,接着在除数40000划掉一个0,如此逐个逐个地划0。
师:刚才同学们笑了,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他被除数划一个0,除数划一个0,太慢了。
生2:我认为他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一个同时划,很保险。
……
巩固练习:最强大脑。
111111111÷9=12345679
222222222÷18=( )
333333333÷27=( )
( )÷63=( )
888888888÷( )=( )
( )÷()=12345679
【赏析】这道题的原型是教材例8中的900÷50,旨在让学生学会应用“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吴老师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升级,这样的变式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难度。因为在计算900÷50时,学生还是习惯用常规的方法计算。现改为五位数除六位数,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并引向深度思考:为什么可以划掉被除数和除数相同个数的0来计算——商不变的规律,达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效果。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呈现出来的计算过程,看似是个笨办法,实则清晰地用慢镜头展现了借助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的算理,并且再一次让学生对“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中的“同时”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样的亲身经历会使理解变得深刻。这也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学生也赞同这样计算,说它很“保险”,因为它体现的正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最强大脑”练习,前两个是写商,到了第三个变式为被除数和商,这种题目如果一直停留在写商的形式,学生会丢开知识的拐杖,直接按顺序写得数,失去思维的参与,自然也没有得到知识衍生的智慧蕴养。吴老师在学生经历了两道规律感知后,巧妙地在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的关键处进行了变式,学生不再想当然,而是脚踏着刚刚累积的知识经验再往前一步。后面两道算式再接着改变,使学生解决每一道算式都发生着“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发生使探究学习真实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