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人的技巧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人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人的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人方法。
  
  二、“联系旧知,揭示新知”导入法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上。
  
  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人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湖心亭看雪》,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湖心亭看雪》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五、“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个草莓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故事导入。启迪思维”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人新课。如在讲授《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人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七、“留心观察。利用教材资源”导入法
  
  不少同行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外,还包括附图、插图、附文……这此都是教材资源。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举例说:我在讲授《凤筝》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一幅插图,然而问:“大家先不要看课文内容,说说这图上画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画面上画了三个孩子,一个在门里两个在门外,他们都在专注地看天上的凤筝。老师又问,谁能具体地描述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神态?有的说门外的孩子彼此抢夺着,似乎那小一些的孩子也想过过自己掌控凤筝的瘾,而那个大些的孩子,凭着自己的人高马大执意不肯。有的学生说那在孩子借了小孩子的凤筝,就不肯还了。有的学生又抢着说……从这些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教学效果好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我事先也没料到一幅小小的插图能引来学生强烈的兴趣,就像一泉活水,荡起了无限的涟漪。
其他文献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该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导航人,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面对革故鼎新的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能否更换教学新理念,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两新”课题。    一、新大纲新意何在    看问题、传授知识、学习技能,都要注意多纳慢嚼,考究“保鲜期”的长短,初中语文教学也如然。要考究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新意何在,主要从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方面去探索。  1、了解祖国文化:汉语言是汉文化的传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外注意力呢?    一、抓住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了解他(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而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任务,光靠指令性地去完成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其阅读兴趣,才能化被动的任务性阅读为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
期刊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上树木有高低。”这句极有人生哲理的话值得我们教师反复地思考和仔细地体会。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其中总有几名让老师“头痛”的差生。他们以各种原因形成了学习成绩差、思想行为表现差,或者个性养成的心理素质差。教师面对这些差生应不急不躁,不甩包袱,去努力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是现代教育对我们的呼唤,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一种责任。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一个能够与时俱进、称职的教师就应该研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而识字教学则是低年级语文的“重头戏”。面对大量抽象的生字,我们的识字课不应只是直白告诉和生硬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开发的过程,那么,如何开发识字课的“生成”资源呢?    一、相信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无数次呼吁教师:“要相信孩子!”是的信任是一种力量,相信学生有巨大的识字潜能和创造性,你才肯把“球”踢给学生,才会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有创
期刊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精讲多练”所代替。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叶圣陶说:“朗读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多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前课堂上的朗读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不当地方:    一、流于形式
期刊
交际活动是人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基础,但
期刊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中,我感到学生最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发怵,觉得无内容可写,或者有想法表达不出来。于是,一布置作文,学生就绞尽脑汁编造,或照搬别人的作文。这样写的作文,不是没有真情实感,就是文章千篇一律。那么,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特教技术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聋哑学校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特教学校(包括聋哑
期刊
在心理学上,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