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中智与能的增长和获得是由其心理的学习意向即注意、动机、意志来支配的,它们是学习的动力。”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外注意力呢?
一、抓住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了解他(她)所不知道的一切。这就是好奇心的与生俱来的一面,然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是一种成功的动力。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儿子的母亲予以“扼杀了一个爱迪生”形象比喻。可见,好奇心在学业上特殊地位。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业有成。
1、创境激奇。教师可抓住学生求知欲,创设意境,激发其好奇心。如中年级学习《元宵灯会》,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几个动物灯,上课时教师可带着这些灯进教室,学生一看见便“哇”地一声,莫不是给我们上小制作,于是,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直奔本课主题。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可出示真画像,学生自然会想“这是谁?”“他干了些什么?”教师就可导入这课的重点,并直接提示他设计的“人字型”线路这一难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动脑、细品,去理解其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
2、课外惊奇。学生在中阶段最易写错字,教师可仿照社会上的“交通稽查”“税收稽查”,在课外组织成立“汉字稽查小组”,让学生课余、节假日,在上街玩时,多注意搜集广告、招牌、商店店名、农贸市场上的奇形怪字,定期定时组织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会觉得这种方法新鲜、有味,更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对错别字的重视,利于纠正错别字。
3、竞赛比奇。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面是增强表达能力。即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而书面表达的好坏,取决于用词的精辟,语句的组织。
教师在作文指导的同时,可开展一系列作文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出示一内容,由学生用短而精的词汇与语句把它表达出来,比一比看谁用词最好,语句最简,而达意最深,最富有感染力,看谁能以最少的文字显示最奇特的表达作用,比谁能别出心裁。如能定期搞这样的竞赛,并持之以恒,可激起学生自觉阅看课外书籍,丰富词汇,学习古诗中作者用词的精辟。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速效”之功能。
二、激发学生童趣心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他(她)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因此,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
1、启发谈话。教师在上某一内容或一堂课之前,利用导语和提问或编儿歌、猜迷语同学生谈话,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这一内容或这堂课。如刚入学的儿童在初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在讲述学拼音重要性时,可编儿歌“学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以其激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
2、感情表演。一些心理学家的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动机。如在教学字母时,除念准其音、讲清发音要领外,还可用手与手指拼成与字母相近的形状,或让学生用肢体做一做字母,或几个同学共同表演,用他们的形体表现一个音节,这样化枯燥为形象,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兴趣帮助记忆,以达到巩固、少还生的目的。
3、实验演示。直观也易激起兴趣且通过耳闻目睹达到感知。如六年制二册中的《乌鸦喝水》是一篇童话,由于蕴含科学道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用课内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激起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真知,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口瓶子和一些小石子,瓶子里盛少许水,然后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可在瓶子里投石子至水没到乌鸦能喝到水为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乌鸦喝水的道理。同时可让学生再发挥想象,乌鸦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喝到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还需充分利用结合课文内容情境的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创造学生投身于课文内容中的意境激发兴趣,从中体会此情此感,利于理解领会。
如教学《月光曲》、《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看投影,教师伴以讲解,让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聚精会神听讲,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理解课文内容。
5、充当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个问题、某个情节让学生当老师或充当教材角色去体验感情。如《小壁虎借尾巴》的复述练习,教师这样引导:课文最后一句说:“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假如你是小壁虎,能不能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便是小壁虎,要争着向妈妈倾诉自己经历的事。这就很好地将学习需求转化成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直观教具的运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添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总会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办法。
一、抓住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人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大脑思维的发展,儿童很想了解他(她)所不知道的一切。这就是好奇心的与生俱来的一面,然主要靠后天的培养。“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所以“好奇”是一种成功的动力。陶行知先生曾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儿子的母亲予以“扼杀了一个爱迪生”形象比喻。可见,好奇心在学业上特殊地位。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业有成。
1、创境激奇。教师可抓住学生求知欲,创设意境,激发其好奇心。如中年级学习《元宵灯会》,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几个动物灯,上课时教师可带着这些灯进教室,学生一看见便“哇”地一声,莫不是给我们上小制作,于是,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好奇心,直奔本课主题。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可出示真画像,学生自然会想“这是谁?”“他干了些什么?”教师就可导入这课的重点,并直接提示他设计的“人字型”线路这一难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动脑、细品,去理解其课文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
2、课外惊奇。学生在中阶段最易写错字,教师可仿照社会上的“交通稽查”“税收稽查”,在课外组织成立“汉字稽查小组”,让学生课余、节假日,在上街玩时,多注意搜集广告、招牌、商店店名、农贸市场上的奇形怪字,定期定时组织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会觉得这种方法新鲜、有味,更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对错别字的重视,利于纠正错别字。
3、竞赛比奇。语文教学的重要一面是增强表达能力。即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而书面表达的好坏,取决于用词的精辟,语句的组织。
教师在作文指导的同时,可开展一系列作文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出示一内容,由学生用短而精的词汇与语句把它表达出来,比一比看谁用词最好,语句最简,而达意最深,最富有感染力,看谁能以最少的文字显示最奇特的表达作用,比谁能别出心裁。如能定期搞这样的竞赛,并持之以恒,可激起学生自觉阅看课外书籍,丰富词汇,学习古诗中作者用词的精辟。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速效”之功能。
二、激发学生童趣心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他(她)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因此,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收益的有效途径。
1、启发谈话。教师在上某一内容或一堂课之前,利用导语和提问或编儿歌、猜迷语同学生谈话,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好这一内容或这堂课。如刚入学的儿童在初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在讲述学拼音重要性时,可编儿歌“学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以其激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
2、感情表演。一些心理学家的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在小学时期,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带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动机。如在教学字母时,除念准其音、讲清发音要领外,还可用手与手指拼成与字母相近的形状,或让学生用肢体做一做字母,或几个同学共同表演,用他们的形体表现一个音节,这样化枯燥为形象,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兴趣帮助记忆,以达到巩固、少还生的目的。
3、实验演示。直观也易激起兴趣且通过耳闻目睹达到感知。如六年制二册中的《乌鸦喝水》是一篇童话,由于蕴含科学道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较难理解,教师可用课内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激起兴趣,在兴趣中获得真知,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口瓶子和一些小石子,瓶子里盛少许水,然后请学生上台做实验。可在瓶子里投石子至水没到乌鸦能喝到水为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理解了乌鸦喝水的道理。同时可让学生再发挥想象,乌鸦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喝到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还需充分利用结合课文内容情境的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创造学生投身于课文内容中的意境激发兴趣,从中体会此情此感,利于理解领会。
如教学《月光曲》、《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看投影,教师伴以讲解,让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聚精会神听讲,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理解课文内容。
5、充当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就某个问题、某个情节让学生当老师或充当教材角色去体验感情。如《小壁虎借尾巴》的复述练习,教师这样引导:课文最后一句说:“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假如你是小壁虎,能不能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到自己便是小壁虎,要争着向妈妈倾诉自己经历的事。这就很好地将学习需求转化成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直观教具的运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添学生无意注意的“添加剂”。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总会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