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高三化学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复习的难度,而概念的理解与区分以及概念的应用一直是化学科目考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应用比较法,有利于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理解知识的特征和实质、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思维能力。
【关键词】比较法; 高三; 化学
比较[1-2]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辩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3]是科学方法的基础,不但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能明析相似规律的细微差异,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的记忆极易混淆,但如果将他们概念进行比较学习,那么他们之间的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不能系统化;只能死记口诀,不能正确理解,这样容易造成错误分析而得出错误结论,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方面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1)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如SO2的催化氧化和工业合成氨气的反应。
电离平衡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如弱酸、弱碱、水等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平衡。
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
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平衡。
2)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具有“逆”、“等”、“动”、“定”、“变”五大特征。
3)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c)、温度(T)、压强(P)。
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都有能量的变化,因此温度的改变都将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但也有例外如氢氧化钙的溶解)。
对于浓度和压强,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1)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2)关于后三者的平衡移动没有列入压强的因素,是因为此类平衡体系中一般不涉及气体;但可以让学生分析对比平衡体系加水稀释与体系减压的关系。
以醋酸的电离为例讲解:
CH3COOHCH3COO-+H+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促进电离,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溶解平衡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 比较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將实验现象对比着来复习,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在复习课中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把SO2和Cl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
现象:SO2使之变红,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由于SO2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性则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HClO具有极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 比较物质性质,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甚至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若能设计一些多维度的比较教学,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极大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比较反应环境,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如果能在分析时强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即可突破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1)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1)燃料中氢气转化 H2(中性或酸性) → H+ (碱性)→H2O
↓ ↓
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
H2-2e-=2H+ H2-2e- +2OH-=2H2O
(2)助燃剂中氧气转化
O2 (中性或碱性) → OH- (酸性)→H2O
↓ ↓
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
O2+4e-+2H2O=4OH- O2+4e-+4H+=4H2O
2)如电解情况中,依据放电顺序水溶液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电解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1)陰极H+放电生成氢气
H+(酸性较强) H+(碱性、中性和酸性较弱时H+
主要来源于H2O)
↓ ↓
阴极电极反应式:
2H++2e-=H2↑ 2H2O+2e-=H2↑+2OH-
(2)阳极OH-放电生成氧气
OH-(碱性较强) OH-(酸性、中性和碱性较弱时
OH-主要来源于H2O)
↓ ↓
阳极电极反应式:
4OH--4e-=O2↑+2H2O 4H2O-4e-=O2↑+4H+
3)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比较如下: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
(1)H2O2溶液为酸性:SO2+H2O2=SO42-+2H+
(2)H2O2溶液为碱性:SO2+H2O2+2OH-=SO42-+2H2O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 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如醇的消去反应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可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和有机物结构的认识,掌握反应规律。
(1)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邻碳)上有氢原子。
(2)不同点:1)卤代烃,一般都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2)醇的消去反应相对复杂,一般是在浓硫酸作催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但不一定发生的就是消去反应,还与加热的温度有关。如制乙烯则要求温度要控制在170℃左右,而在140℃时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而不是消去反应。当然,如果某有机物中既有羟基又有符合消去条件的卤原子,那么该有机物两种水解都要有所考虑。
综以上所述,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在课时紧、内容繁多的高三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也使得化学教学更富有严密性与逻辑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化学知识,更能使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关键词】比较法; 高三; 化学
比较[1-2]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辩明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法[3]是科学方法的基础,不但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且能明析相似规律的细微差异,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
笔者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课当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与认真总结出一系列形式各异的比较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辩明化学概念之间的异同、揭示化学反应的科学本质、理清化学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知识结构,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 通过概念的比较,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有些相近原理的记忆极易混淆,但如果将他们概念进行比较学习,那么他们之间的异同就清晰呈现。如化学平衡中四大平衡,因为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上有难度,不能系统化;只能死记口诀,不能正确理解,这样容易造成错误分析而得出错误结论,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通过以下方面比较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提高思维能力。
1)化学反应平衡是指某些转化不彻底的可逆化学反应:如SO2的催化氧化和工业合成氨气的反应。
电离平衡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如弱酸、弱碱、水等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平衡。
溶解平衡是指固体溶于水后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的平衡。
水解平衡是指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平衡。
2)此四大平衡原理: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具有“逆”、“等”、“动”、“定”、“变”五大特征。
3)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c)、温度(T)、压强(P)。
任何一个化学平衡过程都有能量的变化,因此温度的改变都将造成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有放热也有吸热,溶解平衡有吸热有放热,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都是吸热。对应的口诀有“越热越电离”、“越热越水解”和“升温促进溶解”(但也有例外如氢氧化钙的溶解)。
对于浓度和压强,又可拓展向学生分析比较:
(1)后三者浓度变化对平衡造成的移动即是“同离子效应”,而微粒浓度的变化则参照“加谁谁多、减谁谁少”的原则。
(2)关于后三者的平衡移动没有列入压强的因素,是因为此类平衡体系中一般不涉及气体;但可以让学生分析对比平衡体系加水稀释与体系减压的关系。
以醋酸的电离为例讲解:
CH3COOHCH3COO-+H+
分析:醋酸溶液加水稀释,等同于平衡体系减压效应,电离平衡向微粒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促进电离,即“越稀越电离;盐的“越稀越水解”和溶解平衡加水促进溶解的分析均与之相同。
2 比较实验现象,揭示反应本质
实验现象因其直观性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將实验现象对比着来复习,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揭示相似事物的本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及两者异同,在复习课中本人设计了以下比较实验。
步骤一:把SO2和Cl2分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
现象:溶液的红色都立即褪去。
结论:SO2和Cl2都具有漂白性。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得的两种无色溶液分别加热。
现象:通入SO2的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色,而通入Cl2的无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结论:SO2的漂白作用不稳定,加热易复原;Cl2的漂白作用不易复原,相对稳定。
步骤三:在两个湿润红色布条的密闭容器里分别通入SO2和Cl2。
现象:红色布条都变白,SO2使红色布条漂白时间相对较长。
结论:SO2的漂白速率比Cl2慢。
步骤四:把SO2和Cl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
现象:SO2使之变红,看不到石蕊褪色;Cl2使之变红后又立即使之褪色。
结论:SO2溶于水与石蕊作用只体现其酸性而不体现漂白性;Cl2与石蕊作用则两者均体现。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比较:说明SO2和Cl2均有漂白作用,但两者漂白作用又有明显不同。SO2的漂白原理是由于SO2能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化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易复原;而Cl2的漂白性则是因为Cl2与水反应生成了次氯酸:HClO具有极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迅速氧化破坏而漂白,所以Cl2的漂白作用是彻底而不能复原。
3 比较物质性质,突出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有些成分大体相似的化合物的性质往往模糊不清,甚至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若能设计一些多维度的比较教学,则让其区别一览无遗。如我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列表如下,见表1。
通过两者化学性质与相互转化的复习比较,能让学生系统地回顾并掌握无机知识中酸碱盐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与判断、盐的水解以及平衡移动的原理,这样能增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极大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 比较反应环境,掌握介质对结果的影响
电极反应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如果能在分析时强调不同介质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即可突破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1)如氢氧燃料电池在酸、碱性溶液条件下物质转化和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1)燃料中氢气转化 H2(中性或酸性) → H+ (碱性)→H2O
↓ ↓
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
H2-2e-=2H+ H2-2e- +2OH-=2H2O
(2)助燃剂中氧气转化
O2 (中性或碱性) → OH- (酸性)→H2O
↓ ↓
电池正极电极反应式:
O2+4e-+2H2O=4OH- O2+4e-+4H+=4H2O
2)如电解情况中,依据放电顺序水溶液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电解反应式书写规律的比较:
(1)陰极H+放电生成氢气
H+(酸性较强) H+(碱性、中性和酸性较弱时H+
主要来源于H2O)
↓ ↓
阴极电极反应式:
2H++2e-=H2↑ 2H2O+2e-=H2↑+2OH-
(2)阳极OH-放电生成氧气
OH-(碱性较强) OH-(酸性、中性和碱性较弱时
OH-主要来源于H2O)
↓ ↓
阳极电极反应式:
4OH--4e-=O2↑+2H2O 4H2O-4e-=O2↑+4H+
3)在酸、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比较如下:
以SO2气体通入到H2O2溶液为例:
(1)H2O2溶液为酸性:SO2+H2O2=SO42-+2H+
(2)H2O2溶液为碱性:SO2+H2O2+2OH-=SO42-+2H2O
特别强调在离子方程式配平过程中,补充离子配平两边电荷数一定要依据环境中的介质。
5 通过反应条件的比较,掌握反应规律
有机化学反应规律的掌握主要在于对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形成的认知。如醇的消去反应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的比较,可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反应和有机物结构的认识,掌握反应规律。
(1)相同点:均要求卤原子和醇羟基的β碳(邻碳)上有氢原子。
(2)不同点:1)卤代烃,一般都是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2)醇的消去反应相对复杂,一般是在浓硫酸作催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但不一定发生的就是消去反应,还与加热的温度有关。如制乙烯则要求温度要控制在170℃左右,而在140℃时发生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而不是消去反应。当然,如果某有机物中既有羟基又有符合消去条件的卤原子,那么该有机物两种水解都要有所考虑。
综以上所述,比较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和广泛应用。在课时紧、内容繁多的高三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充分而又合理应用比较法,不仅能使一些不容易掌握的概念变得简单而直观,也使得化学教学更富有严密性与逻辑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化学知识,更能使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极大提高课堂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