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总要求。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古诗词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低吟浅唱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含蓄,意象朦胧,意境深远。古诗词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作家遗闻轶事的介绍、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只要能营造出学习的情境氛围,就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开始。而披文入情的朗诵,是入境的关键。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并不急于播放课文的普通话朗读录音,而是首先请一位曾参加过市独唱比赛获奖的女同学模仿王菲唱《明月几时有》,歌声婉约悠扬,缠绵衷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我又播放一位民间艺人用宋韵古调吟唱的视频,尽管听起来没有普通话那样字正腔圆,但看他那低吟浅唱的陶醉样子,同学们感觉很新鲜,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最后,我才播放普通话的朗读录音,让同学们比较以上各种朗诵形式的特点,选择你认为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诵本词。此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觉得读诗词的方式可以不那么正统、死板,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于是便大胆尝试:有用方言读的,有用普通话诵的,有模仿艺人摇头晃脑唱的,真是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并逐渐感受到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有了这种学习情景,再实施下一步的内容鉴赏,这样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品悟“韵外之致”
诗人的情感通常比较丰富,心弦幽微、灵敏,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字斟句酌,才能品出诗词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古典诗歌的品悟,忌随意解读,无限衍义。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识得它里面的骨髓”说的就是感悟其“韵外之致”。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上片为例作简说。
李煜是何许人也?他是南唐时的一位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他的词以他被俘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内容风格大不相同。被俘前多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被俘后多倾泻亡国之痛与去国之思,沉郁哀婉。《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就属后期之作,表现的是李煜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词被前人评价为“字字血泪”。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此特点,感知其中的“愁”与“痛”呢?
首句中,“无言”两字活画出词人的愁容,“独上”勾勒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其下两句中的“如钩”不仅写月形,表时令,而且意味深长。接下来用的“锁”字,锁住的岂只是这满园凄惨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了。此景此情,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让学生抓住“无言”“独上”“如钩”“锁”这些关键字眼,字斟句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入词的意境,品味词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学生就很好地领悟到诗词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字斟句酌,深入分析,以结论代替过程,以所谓的教师整体把握代替细致的品鉴,以粗浅的了解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机械地强记词中句子外,能品读出李煜由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到成为苟延残喘受尽屈辱的囚徒内心的“愁”与“痛”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仿写续写,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不仅要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各种形式来模仿创作或对原诗词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那么,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会更浓,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初一的学生对于什么叫词,什么叫词牌名都懵懵懂懂。我曾经在教完《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之后,让学生模仿原词的格式进行创作练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词,词牌名如何运用,体会写词的感受。全词共五句,第一、二、三句和末句都是六个字,前三句和末句就让学生填六个字;第四句四个字,学生就填四个字。选定一个题材,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我展示我的范例作品,说明我是如何根据主题运用相关的字、句对号入座的。这时学生觉得有点头绪了,我便鼓励他们说:“大家继续努力吧,说不定未来的大诗人就在这课室里!”一些悟性高的学生受到了鼓舞,很快就仿写出一些似模似样的作品来。我把较好的习作展示出来,向大家点评,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投入进行仿写、创造,希望老师能赏识自己的作品,点评自己的作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写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词的格式、规律,特别是对诗词的情感表达有了全新体验,深刻领悟到原诗作者的思想情怀。
后来,我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如何仿写诗词的教学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此后,我每讲完一首诗或词,即使有些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都有学生拿他的习作来给我看。我把好的作品收集起来,有的展示在班的“学习园地”里,有的投稿到学校的刊物里并被刊登,同学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大家写诗的兴起更浓了。学生的习作虽然稚嫩,用词、平仄处理方面或有不当,可是他们的创造力却很令人欣慰。
除了仿写诗词外,我还要求学生对某些原诗词进行续写或扩写。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大有帮助。
续写一般是对原诗词的结尾或局部进行再创作,如学完了《木兰诗》之后,我要求学生用白话文就“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续写诗的结尾。结果,一些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有的写一些奸臣得知木兰是女郎,于是向皇帝告密,皇帝龙颜大怒,要治木兰欺君之罪,木兰全家逃跑;有的写同行伙伴对“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回去该如何向皇上禀告的事,大打出手;有的写皇帝得知木兰是女郎,要治木兰欺君之罪,大批忠良为木兰求情,后来皇帝也不想失去木兰这位爱将,不但不治木兰的欺君之罪,还迎娶木兰为太子妃。
通过续写训练,我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同样,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学生定能创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是诗词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对古诗词教学,运用创设情境、字斟句酌、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低吟浅唱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含蓄,意象朦胧,意境深远。古诗词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作家遗闻轶事的介绍、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只要能营造出学习的情境氛围,就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开始。而披文入情的朗诵,是入境的关键。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并不急于播放课文的普通话朗读录音,而是首先请一位曾参加过市独唱比赛获奖的女同学模仿王菲唱《明月几时有》,歌声婉约悠扬,缠绵衷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我又播放一位民间艺人用宋韵古调吟唱的视频,尽管听起来没有普通话那样字正腔圆,但看他那低吟浅唱的陶醉样子,同学们感觉很新鲜,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最后,我才播放普通话的朗读录音,让同学们比较以上各种朗诵形式的特点,选择你认为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诵本词。此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觉得读诗词的方式可以不那么正统、死板,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于是便大胆尝试:有用方言读的,有用普通话诵的,有模仿艺人摇头晃脑唱的,真是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并逐渐感受到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有了这种学习情景,再实施下一步的内容鉴赏,这样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品悟“韵外之致”
诗人的情感通常比较丰富,心弦幽微、灵敏,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字斟句酌,才能品出诗词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古典诗歌的品悟,忌随意解读,无限衍义。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识得它里面的骨髓”说的就是感悟其“韵外之致”。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上片为例作简说。
李煜是何许人也?他是南唐时的一位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他的词以他被俘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内容风格大不相同。被俘前多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被俘后多倾泻亡国之痛与去国之思,沉郁哀婉。《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就属后期之作,表现的是李煜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词被前人评价为“字字血泪”。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此特点,感知其中的“愁”与“痛”呢?
首句中,“无言”两字活画出词人的愁容,“独上”勾勒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其下两句中的“如钩”不仅写月形,表时令,而且意味深长。接下来用的“锁”字,锁住的岂只是这满园凄惨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了。此景此情,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让学生抓住“无言”“独上”“如钩”“锁”这些关键字眼,字斟句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入词的意境,品味词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学生就很好地领悟到诗词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字斟句酌,深入分析,以结论代替过程,以所谓的教师整体把握代替细致的品鉴,以粗浅的了解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机械地强记词中句子外,能品读出李煜由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到成为苟延残喘受尽屈辱的囚徒内心的“愁”与“痛”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仿写续写,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不仅要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各种形式来模仿创作或对原诗词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那么,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会更浓,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初一的学生对于什么叫词,什么叫词牌名都懵懵懂懂。我曾经在教完《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之后,让学生模仿原词的格式进行创作练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词,词牌名如何运用,体会写词的感受。全词共五句,第一、二、三句和末句都是六个字,前三句和末句就让学生填六个字;第四句四个字,学生就填四个字。选定一个题材,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我展示我的范例作品,说明我是如何根据主题运用相关的字、句对号入座的。这时学生觉得有点头绪了,我便鼓励他们说:“大家继续努力吧,说不定未来的大诗人就在这课室里!”一些悟性高的学生受到了鼓舞,很快就仿写出一些似模似样的作品来。我把较好的习作展示出来,向大家点评,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投入进行仿写、创造,希望老师能赏识自己的作品,点评自己的作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写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词的格式、规律,特别是对诗词的情感表达有了全新体验,深刻领悟到原诗作者的思想情怀。
后来,我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如何仿写诗词的教学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此后,我每讲完一首诗或词,即使有些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都有学生拿他的习作来给我看。我把好的作品收集起来,有的展示在班的“学习园地”里,有的投稿到学校的刊物里并被刊登,同学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大家写诗的兴起更浓了。学生的习作虽然稚嫩,用词、平仄处理方面或有不当,可是他们的创造力却很令人欣慰。
除了仿写诗词外,我还要求学生对某些原诗词进行续写或扩写。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大有帮助。
续写一般是对原诗词的结尾或局部进行再创作,如学完了《木兰诗》之后,我要求学生用白话文就“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续写诗的结尾。结果,一些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有的写一些奸臣得知木兰是女郎,于是向皇帝告密,皇帝龙颜大怒,要治木兰欺君之罪,木兰全家逃跑;有的写同行伙伴对“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回去该如何向皇上禀告的事,大打出手;有的写皇帝得知木兰是女郎,要治木兰欺君之罪,大批忠良为木兰求情,后来皇帝也不想失去木兰这位爱将,不但不治木兰的欺君之罪,还迎娶木兰为太子妃。
通过续写训练,我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同样,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一个创造的平台,学生定能创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提升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是诗词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对古诗词教学,运用创设情境、字斟句酌、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