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重大庆典与纪念活动很多,声乐界也十分活跃。在此重提“三种唱法”,希望引起新一轮的关注与讨论。
继续沿用“三种唱法”名称
最近这些年,“三种唱法”已成了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对现实,换一个思路来观照。目前有哪些不能回避的现实呢?
一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名称来代替“三种唱法”,二是没有任何媒体能与CCTV抗衡,使“三种唱法”的名称得以纠正。青歌赛二十多年,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推行“三种唱法”并没有使声乐艺术停滞或倒退。目前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实操难度很大。我曾作为评委参加过由官方和权威部门主办的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在不用电声扩音的情况下,所有歌手在同一个舞台上打擂台,致使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参赛歌手寥寥无几。这样的比赛缺少可比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选手们的演唱,评委在头脑中仍然按照“三种唱法”分类打分。形式上不分唱法,实际上还是分了唱法。这种局面同样不能再继续下去。
我认为,声乐界应该在全面阐释“三种唱法”的同时,接受这些现实,继续沿用“三种唱法”。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矛盾面前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聪明的做法是正视矛盾,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告诉我们,继续沿用“三种唱法”的称谓是一种积极的因势利导之举。
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强“三种唱法”对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演唱风格的包容性,按美声、民族和流行三
种唱法进行分类,完全可行。
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
从字面上看,“三种唱法”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三种不同的发声方法,实际上指的是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并非指唱法不同,更不是指发声方法不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是演唱风格可以多变。
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在我看来,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技术上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或曰标准):一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具备很好的呼吸支持能力;二是具有宽广的音域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声乐技巧;三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能运用不同的音色并可以调整声音的共鸣;四是吐字要灵活自如、清楚自然并富有美感;五是声音的持久性强(或曰负荷量大)并能保持很长的歌唱寿命,即一直能唱到老。学习声乐的人如果能做到以上的要求,我相信他(她)的发声方法一定是科学的。具备以上能力的人可以灵活地运用声音,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唱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好歌者在声音运用上可以具备灵活多变的能力,如同人们可以用多种语言讲话一样。比如有人除了会讲普通话,还能讲些地方方言,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等。难道用不同的语言讲话都要用不同的讲话方法吗?不同地区的语言(仅指汉语)有的是语音语调不同,有的是文字相同而发音不同,各种地方语言的讲话习惯有所差异,但讲话的方法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众所周知,讲话和唱歌都出自于同一种生理机能,许许多多的声乐大师们都特别强调要把歌唱与讲话统一起来。比如意大利老一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提托·斯基帕的一句名言是:“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再如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贝尔冈齐在京讲学时,说得更明白,他常对学员们说:“怎么说话就怎么唱!”可见唱歌与说话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我想,既然讲话可以做到多变,唱歌的声音为什么不可以多变呢?既可以唱美声作品,又可以唱民歌,还可以演唱流行歌曲。唱得好不好,唱得像不像,是否有味道,风格是否准确,那是作为演唱者在声音运用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不要说学习声乐的人,就是普通的人都能模仿出多种声音,更不必说有许多中外“跨界”的歌唱家已经为此做出了注脚。
大约在10年前,笔者(男中音)和女高音傅海燕、女中音刘珊、男高音金永哲为北京电视台录过一首改编为混声四重唱的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句独唱,导演要求我们用流行唱法演唱。这对于我们4个学美声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刚开始都感到不太适应。然而,当整首歌录完以后到监听室听录音时,我为之一惊!没想到我们也能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三种唱法”之间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声乐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声音,做到声音灵活多变是完全可能的。(待续)
■田玉斌/文 陈雄/摄
继续沿用“三种唱法”名称
最近这些年,“三种唱法”已成了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对现实,换一个思路来观照。目前有哪些不能回避的现实呢?
一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名称来代替“三种唱法”,二是没有任何媒体能与CCTV抗衡,使“三种唱法”的名称得以纠正。青歌赛二十多年,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推行“三种唱法”并没有使声乐艺术停滞或倒退。目前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实操难度很大。我曾作为评委参加过由官方和权威部门主办的不分唱法的声乐比赛。在不用电声扩音的情况下,所有歌手在同一个舞台上打擂台,致使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参赛歌手寥寥无几。这样的比赛缺少可比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选手们的演唱,评委在头脑中仍然按照“三种唱法”分类打分。形式上不分唱法,实际上还是分了唱法。这种局面同样不能再继续下去。
我认为,声乐界应该在全面阐释“三种唱法”的同时,接受这些现实,继续沿用“三种唱法”。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矛盾面前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聪明的做法是正视矛盾,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告诉我们,继续沿用“三种唱法”的称谓是一种积极的因势利导之举。
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加强“三种唱法”对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演唱风格的包容性,按美声、民族和流行三
种唱法进行分类,完全可行。
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
从字面上看,“三种唱法”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三种不同的发声方法,实际上指的是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并非指唱法不同,更不是指发声方法不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一种,但是演唱风格可以多变。
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在我看来,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技术上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或曰标准):一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具备很好的呼吸支持能力;二是具有宽广的音域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声乐技巧;三是能够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能运用不同的音色并可以调整声音的共鸣;四是吐字要灵活自如、清楚自然并富有美感;五是声音的持久性强(或曰负荷量大)并能保持很长的歌唱寿命,即一直能唱到老。学习声乐的人如果能做到以上的要求,我相信他(她)的发声方法一定是科学的。具备以上能力的人可以灵活地运用声音,可以根据作品的风格唱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好歌者在声音运用上可以具备灵活多变的能力,如同人们可以用多种语言讲话一样。比如有人除了会讲普通话,还能讲些地方方言,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等。难道用不同的语言讲话都要用不同的讲话方法吗?不同地区的语言(仅指汉语)有的是语音语调不同,有的是文字相同而发音不同,各种地方语言的讲话习惯有所差异,但讲话的方法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众所周知,讲话和唱歌都出自于同一种生理机能,许许多多的声乐大师们都特别强调要把歌唱与讲话统一起来。比如意大利老一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提托·斯基帕的一句名言是:“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动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再如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声乐专家贝尔冈齐在京讲学时,说得更明白,他常对学员们说:“怎么说话就怎么唱!”可见唱歌与说话的关系是多么密切!我想,既然讲话可以做到多变,唱歌的声音为什么不可以多变呢?既可以唱美声作品,又可以唱民歌,还可以演唱流行歌曲。唱得好不好,唱得像不像,是否有味道,风格是否准确,那是作为演唱者在声音运用上是否具备这种能力的问题。事实上,不要说学习声乐的人,就是普通的人都能模仿出多种声音,更不必说有许多中外“跨界”的歌唱家已经为此做出了注脚。
大约在10年前,笔者(男中音)和女高音傅海燕、女中音刘珊、男高音金永哲为北京电视台录过一首改编为混声四重唱的流行歌曲《弯弯的月亮》。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句独唱,导演要求我们用流行唱法演唱。这对于我们4个学美声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刚开始都感到不太适应。然而,当整首歌录完以后到监听室听录音时,我为之一惊!没想到我们也能唱这种风格的作品。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三种唱法”之间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声乐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声音,做到声音灵活多变是完全可能的。(待续)
■田玉斌/文 陈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