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这种学习方法会出现很多弊端:比如小组探讨只是个别优等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只是听众;小组讨论时,学生热闹纷纷,但讨论的内容都偏离主题,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弊端?下文笔者以“共生论”原理来探究这种现象根源。
关键词:语文素养;合作探究
一、探讨语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
何为“共生论”?“共生论”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生物种类成员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组合部分的联合,后来,美国芝加哥经验社会学派将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而产生“人力资源共生”理论。“人力资源共生”原理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人们间的互相交流、传递信息、互相影响,极大促进个人与群体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在“能(指个体对集体所做贡献的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个人的身体技能,组织的统筹能力等)、势(指一种活动的趋势和走向)、功(个人在组织中所产生的作用)”三个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下,以加速度地方式,有向心力地螺旋式上升,呈现冰激凌模型。因为有向心力和加速度的存在,所以,这种共生运动模式就会使出色的个体扶摇直上,弱势的个体惨遭淘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势、功”分别指什么?“能”就是指个体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组织能模式力等。“势”就是指探讨语文问题过程中小组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即成员讨论问题的方向有无偏离主题,而这个趋势的决定在于个体成员在小组内影响力的合力。“功”指语文问题探究和讨论的结果,合作探究的成效,它是由小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表现的语文素养、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所决定。合作探究的运动模式也遵循“共生运动模式”,即:以加速度地方式,有向心力地螺旋式上升,呈现冰欺凌模型。
由此,我们看清了,“语文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比如:“有的是优生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的补充。”因为合作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相同,有些水平较高,有些低,在加速度上升的运动模式中,必然会有出色的学生主导发言,水平较差的学生只能做听众,甚至于做合作探究的旁观者。再比如,“合作探讨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这是因为合作探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没有优秀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带到纵深的层次上去,所以,学生的探讨只能是表面热闹,深度不足,引不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当然,在合作探究的小组活动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现象:如小组探讨时间不足,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等,这些是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里不予以讨论。我们侧重点在于如何在合作探究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素养,使得集体水平得以一同进步。
二、个体语文素养在合作探究中的提高方法.
语文素养,是《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基本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在知晓共生运动的模式之后,如何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不同能力的同学的搭配为小组中学习个体的能力发挥提供了保障。根据共生运动模式的原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取决于小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表现的素养,情感态度的合力,那么,在一个合作的环境中就必然需要学生的不同技能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几册第几单元《戏剧大舞台》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设置问题“中国的京剧走向何方?”这样的实践活动,就需要小组成员配合,比如要耐心地收集资料,研究京剧的起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出问卷调查询问现在社会对京剧审美的要求;要在庞大的調查问卷中进行归纳分析,找出问卷的结论等等。所以,在合作中,必须有细致耐心的人收集资料,有远见卓识的同学做出判断,有文笔流畅的同学撰写探究结论。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觉得合作探究就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技能的学生进行搭配。充分发挥合作小组中个体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A)根据“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把不同技能,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这样,学习资源多元、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在同一小组内,朗读优秀的学生可以示范指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有效地凝聚本小组同学,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等。
(B)根据“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各个合作小组的搭配必须均衡。这样,在引进评价竞赛机制的时候,组之间实力均衡,能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小组成员参与学习,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多学生做的不够好也不愿做的事情,特别是男生表现的比较差。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后,引进竞赛机制,开展小组间的评比,通过评比刺激小组的积极性,从而让每个组员体验到朗读的快乐,使那些不爱朗读的同学也在成功的激励中逐步地爱上朗读了。比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都是精美的散文,《散步》《金色花》等,篇篇都适合朗读,我上课的时候,增加了朗读训练课,就引进竞赛机制,结果效果就很不错。各个小组活动表现非常活跃,有的小组有人单独朗读,有的小组大家齐读,有的小组就采用男女生配合朗读等等,各种形式都出现,既刺激了大家朗读的积极性,又使大家有很好的朗读体验,培养了个体的语文素养。
(2)实施合作小组内“去中心化”的定期岗位轮换机制,是促使小组成员各个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有效手段。根据合生的运动原则,随着小组合作活动的深入,活动呈现加速度、螺旋式的上升,那么就不仅要发挥小组成员不同的特长,还要让小组成员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才能更形成加速度的上升趋势。A、要做到这些,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小组活动“去中心化”,不同的小组合作探讨采用不同的人作为中心成员。它有利于充分利用个体的优势,同时也增强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其他方面素养。比如初中课本中第几册第几单元实践活动《背起行囊》中,就要请见多识广的同学主持,以他为主,谈谈旅游过的见闻和感受;初中课本第几册第几单元《让世界铸剑为犁》的单元实践活动,就请关心国家以及世界格局的同学引领大家做调查;在探讨《丑小鸭》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启示的时候,就可以让有组织能力的同学组织大家发言。总之,“去中心化”,让小组每个人都能有不同是展示机会,这对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B、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定期轮岗制”。所谓的“定期轮岗制”,即特定的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它有很多好处:多岗位的历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另外也能拓宽小组成员的思维宽度。(4)比如,在第几册第几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多角度写景》,就可以采用轮岗制,请性格内向的同学负责组织活动,并站在台上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加了他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成员的从而使成员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当然,轮岗制度还有一定的弊病,即短期内,小组活动的质量会有所下降;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再短期内就能形成。所以,它需要教师耐心并且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就能很好的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胡守钧教授新著《社会共生论》
[2]陈万杰《人力资源的共生效应》
[3]《集体发展和个体进步》
[4]《员工轮岗制度》
作者简介:朱毅发,1969年,男,汉族,福建省邵武市,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素养;合作探究
一、探讨语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
何为“共生论”?“共生论”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生物种类成员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组合部分的联合,后来,美国芝加哥经验社会学派将其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而产生“人力资源共生”理论。“人力资源共生”原理认为,在一个群体中,人们间的互相交流、传递信息、互相影响,极大促进个人与群体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在“能(指个体对集体所做贡献的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个人的身体技能,组织的统筹能力等)、势(指一种活动的趋势和走向)、功(个人在组织中所产生的作用)”三个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下,以加速度地方式,有向心力地螺旋式上升,呈现冰激凌模型。因为有向心力和加速度的存在,所以,这种共生运动模式就会使出色的个体扶摇直上,弱势的个体惨遭淘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势、功”分别指什么?“能”就是指个体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组织能模式力等。“势”就是指探讨语文问题过程中小组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即成员讨论问题的方向有无偏离主题,而这个趋势的决定在于个体成员在小组内影响力的合力。“功”指语文问题探究和讨论的结果,合作探究的成效,它是由小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表现的语文素养、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所决定。合作探究的运动模式也遵循“共生运动模式”,即:以加速度地方式,有向心力地螺旋式上升,呈现冰欺凌模型。
由此,我们看清了,“语文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比如:“有的是优生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的补充。”因为合作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尽相同,有些水平较高,有些低,在加速度上升的运动模式中,必然会有出色的学生主导发言,水平较差的学生只能做听众,甚至于做合作探究的旁观者。再比如,“合作探讨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这是因为合作探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没有优秀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带到纵深的层次上去,所以,学生的探讨只能是表面热闹,深度不足,引不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当然,在合作探究的小组活动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现象:如小组探讨时间不足,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浅显等,这些是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里不予以讨论。我们侧重点在于如何在合作探究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素养,使得集体水平得以一同进步。
二、个体语文素养在合作探究中的提高方法.
语文素养,是《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基本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在知晓共生运动的模式之后,如何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不同能力的同学的搭配为小组中学习个体的能力发挥提供了保障。根据共生运动模式的原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取决于小组成员在合作探究中表现的素养,情感态度的合力,那么,在一个合作的环境中就必然需要学生的不同技能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初中语文课本第几册第几单元《戏剧大舞台》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设置问题“中国的京剧走向何方?”这样的实践活动,就需要小组成员配合,比如要耐心地收集资料,研究京剧的起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出问卷调查询问现在社会对京剧审美的要求;要在庞大的調查问卷中进行归纳分析,找出问卷的结论等等。所以,在合作中,必须有细致耐心的人收集资料,有远见卓识的同学做出判断,有文笔流畅的同学撰写探究结论。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觉得合作探究就要有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技能的学生进行搭配。充分发挥合作小组中个体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A)根据“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把不同技能,不同特长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这样,学习资源多元、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比如,在同一小组内,朗读优秀的学生可以示范指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可以有效地凝聚本小组同学,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等。
(B)根据“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各个合作小组的搭配必须均衡。这样,在引进评价竞赛机制的时候,组之间实力均衡,能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小组成员参与学习,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多学生做的不够好也不愿做的事情,特别是男生表现的比较差。小组合作学习展开后,引进竞赛机制,开展小组间的评比,通过评比刺激小组的积极性,从而让每个组员体验到朗读的快乐,使那些不爱朗读的同学也在成功的激励中逐步地爱上朗读了。比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都是精美的散文,《散步》《金色花》等,篇篇都适合朗读,我上课的时候,增加了朗读训练课,就引进竞赛机制,结果效果就很不错。各个小组活动表现非常活跃,有的小组有人单独朗读,有的小组大家齐读,有的小组就采用男女生配合朗读等等,各种形式都出现,既刺激了大家朗读的积极性,又使大家有很好的朗读体验,培养了个体的语文素养。
(2)实施合作小组内“去中心化”的定期岗位轮换机制,是促使小组成员各个方面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有效手段。根据合生的运动原则,随着小组合作活动的深入,活动呈现加速度、螺旋式的上升,那么就不仅要发挥小组成员不同的特长,还要让小组成员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才能更形成加速度的上升趋势。A、要做到这些,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小组活动“去中心化”,不同的小组合作探讨采用不同的人作为中心成员。它有利于充分利用个体的优势,同时也增强成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其他方面素养。比如初中课本中第几册第几单元实践活动《背起行囊》中,就要请见多识广的同学主持,以他为主,谈谈旅游过的见闻和感受;初中课本第几册第几单元《让世界铸剑为犁》的单元实践活动,就请关心国家以及世界格局的同学引领大家做调查;在探讨《丑小鸭》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启示的时候,就可以让有组织能力的同学组织大家发言。总之,“去中心化”,让小组每个人都能有不同是展示机会,这对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B、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定期轮岗制”。所谓的“定期轮岗制”,即特定的岗位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它有很多好处:多岗位的历练,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另外也能拓宽小组成员的思维宽度。(4)比如,在第几册第几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多角度写景》,就可以采用轮岗制,请性格内向的同学负责组织活动,并站在台上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加了他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成员的从而使成员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当然,轮岗制度还有一定的弊病,即短期内,小组活动的质量会有所下降;学生的能力不可能再短期内就能形成。所以,它需要教师耐心并且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就能很好的提高个体的语文素养,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胡守钧教授新著《社会共生论》
[2]陈万杰《人力资源的共生效应》
[3]《集体发展和个体进步》
[4]《员工轮岗制度》
作者简介:朱毅发,1969年,男,汉族,福建省邵武市,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初中语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