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正天丸(6g/次,3次/日,口服)治疗偏头痛瘀血证48例,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症状、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以及血浆黏度、脑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结果:正天丸能明显改善头痛缓解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伴症、舌脉象等,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以及血浆黏度,有改善或调整脑血流速度的作用。结论:正天丸是治疗偏头痛瘀血证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正天丸 偏头痛 瘀血证 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尽管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彻底阐明,但现代研究认为偏头痛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完整性受到破坏,同时伴有血液黏滞度、血小板聚集力增加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符合中医血瘀证特征[1]。我们应用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瘀血证48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为2006年11月~2007年1月48例门诊偏头痛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瘀血证纳入及排除标准[2,3]。男21例,女27例;年龄21~56岁,平均38.4±9.17岁;病程0.5~22年,平均6.92±3.58年。
治疗方法:予正天丸日3次口服,每次6g。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缓解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伴症、舌脉象等症状、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以及血浆黏度、脑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综合疗效分析:经治疗,痊愈22例,显效14例,好转7例,无效5例,愈显率75.0%,总有效率89.58%。 止痛起效时间:治疗后止痛起效时间为2.67±0.61小时。
头痛缓解时间:治疗后头痛缓解时间为8.63±4.05小时。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伴症(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舌脉象等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X±S,mPs·S,L/s,n=4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收缩期TCD指标(X±S,CM/s,n=4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收缩期TCD指标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讨 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病”、“偏头风”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五藏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头”。如果脏腑功能失调,虚实夹杂,气血不畅,瘀阻清空则发头痛。瘀阻于上,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神明被扰,瘀阻不散,闭塞不通,神明失司,气壅则气血逆乱,血随之而聚。头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久痛多瘀”,气血壅滞,气滞血瘀,脑脉瘀阻,不通则痛;瘀久而新血难生,五藏精华、六腑清气难于上注于头,清窍失养,不荣则痛。因此,“瘀血阻滞”必然成为本病共同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血管功能紊乱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现代检测手段已经证实偏头痛患者存在血管活性物质、血液流变学和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另外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亢进,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无论是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均高于正常人。上述偏头痛的典型病理改变都符合中医血瘀证特征。针对“瘀血阻滞”作为本病共同的病理机制,以“活血化瘀止痛”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可使脑脉复通,气血调畅;瘀血去而新血生,五藏精华、六腑清气复注于头,清窍得养,经上法调治,头痛诸症方可消除。正天丸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治,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偏头痛,能使气血运行通畅,缓解或减轻血管痉挛的程度、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等,疗效显著。研究证实正天丸可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调节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善脑循环[4],使脑血管处于稳定状态,从而控制偏头痛,以达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殿卿,何新霞,陈玉生.海克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判定和和TCD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2):91.
2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3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384.
4 王小娟,郭建生,江艳娟,等.正天丸对血瘀型偏头痛血流动力学及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中成药,2001,23(5):343.
关键词 正天丸 偏头痛 瘀血证 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患,尽管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彻底阐明,但现代研究认为偏头痛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完整性受到破坏,同时伴有血液黏滞度、血小板聚集力增加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符合中医血瘀证特征[1]。我们应用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瘀血证48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为2006年11月~2007年1月48例门诊偏头痛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瘀血证纳入及排除标准[2,3]。男21例,女27例;年龄21~56岁,平均38.4±9.17岁;病程0.5~22年,平均6.92±3.58年。
治疗方法:予正天丸日3次口服,每次6g。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头痛缓解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伴症、舌脉象等症状、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以及血浆黏度、脑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综合疗效分析:经治疗,痊愈22例,显效14例,好转7例,无效5例,愈显率75.0%,总有效率89.58%。 止痛起效时间:治疗后止痛起效时间为2.67±0.61小时。
头痛缓解时间:治疗后头痛缓解时间为8.63±4.05小时。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伴症(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舌脉象等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X±S,mPs·S,L/s,n=4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收缩期TCD指标(X±S,CM/s,n=4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收缩期TCD指标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讨 论
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风病”、“偏头风”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五藏六腑之清气皆上注于头”。如果脏腑功能失调,虚实夹杂,气血不畅,瘀阻清空则发头痛。瘀阻于上,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神明被扰,瘀阻不散,闭塞不通,神明失司,气壅则气血逆乱,血随之而聚。头痛日久不愈,“久病多瘀”、“久痛多瘀”,气血壅滞,气滞血瘀,脑脉瘀阻,不通则痛;瘀久而新血难生,五藏精华、六腑清气难于上注于头,清窍失养,不荣则痛。因此,“瘀血阻滞”必然成为本病共同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机制与血管功能紊乱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现代检测手段已经证实偏头痛患者存在血管活性物质、血液流变学和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另外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亢进,血液处于高黏、高凝状态,无论是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均高于正常人。上述偏头痛的典型病理改变都符合中医血瘀证特征。针对“瘀血阻滞”作为本病共同的病理机制,以“活血化瘀止痛”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可使脑脉复通,气血调畅;瘀血去而新血生,五藏精华、六腑清气复注于头,清窍得养,经上法调治,头痛诸症方可消除。正天丸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治,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偏头痛,能使气血运行通畅,缓解或减轻血管痉挛的程度、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等,疗效显著。研究证实正天丸可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调节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善脑循环[4],使脑血管处于稳定状态,从而控制偏头痛,以达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殿卿,何新霞,陈玉生.海克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判定和和TCD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2):91.
2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3 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384.
4 王小娟,郭建生,江艳娟,等.正天丸对血瘀型偏头痛血流动力学及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中成药,2001,23(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