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激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由此可知,近年来,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原因则是对写作根本就没有兴趣。何以造成这种状况呢?追根溯源,我们做老师的自然摆脱不了干系。当学生面对一次次无话可说的作文题目,当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作文被打上低分,当学生一遍遍看到“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生硬的评语时,我想,再大的兴趣,再高的热情也会被这无情的冷水所扑灭,更何况才学写作没多久的孩子!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做教师的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有效提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写作技能。
一、让学生写有所需,激发写作兴趣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兴趣发生。有经验的教师就是遵循心理学原理,进行作文兴趣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课上就有“心爱的玩具”为题写一篇作文,并允许学生将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边看边写。写好后,在四人小组里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谁介绍得最好。因为非常喜欢自己的玩具,因此,写得好的同学,读后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神情,心里一定会美滋滋的,以后会更愿意写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同学,也不会甘心落后,甚至会乐此不疲地马上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然后再读给大家听。此时,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文章的用处。
特级教师张化成先生的学生,一次去商店买做风筝的竹篾,可是售货员告诉他卖完了。因为第二天上课要用,因此,学生再三恳请售货员帮她找一找。正在这里,从店堂后面走出一位老伯伯,对他说,到库房去给他找找看。过了一会儿,老伯伯气喘吁吁地把竹篾找来了,当这位学生如愿以偿地买下竹篾后,因心存感激之情,故摘下商店的意见簿,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的这位学生已经自觉地把作文带入到了生活中去,写作满足了他此时的需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写作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后,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让学生写有方法,浓厚写作兴趣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维护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当人们对不具备客观事物中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它就不能产生这方面的兴趣。几年前,在进行“写一种植物”的教学时,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写植物,开始我没有进行指导,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是只言片语,没有具体的内容。于是我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观察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观察植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某一部分时,要注意它的形状、颜色、特点等等。经过此番指点,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因为他知道如何去观察了,便兴致勃勃地又跑去观察,再写出的作文就有了条理,具详细了许多。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完成作业的,只是由于遇到了困难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就灰心丧气,才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写作文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注意到学生习作中的困难,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解决,我想,学生们会很乐意完成习作的。
三、让学生写有所成,巩固写作兴趣
实践中的成功,对于巩固、发展人们的认识兴趣,提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极性,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情感愉快,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
一个朋友,每天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后,给他一支笔,一张纸,让他随意画。最初孩子只会画不规则的圆,当孩子指着“圆圈”不好意思地跟妈妈说,他画得好不好时,朋友则极有兴致地看着那“圆圈”夸奖孩子“画得真不错!”孩子听妈妈说不错,便也认为自己画得不错,就又高高兴兴地天天画起来。这个孩子就是在这种被理解、被夸奖的氛围中逐渐喜欢上了画画。长大以后,学习累了,竟以画画作为休息的方式,且画出来的人物惟妙惟肖。试想,当这位家长看到那不规则的“圆圈”就训斥、讥笑孩子,那么孩子的绘画兴趣一定不会培养出来。由此可见,当孩子最初接触一种事物,学习一种本领时,我们应给他以最大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将学生领进“写作文”这个门,何以谈学生将来的修行呢?因此,当小学生刚刚跨入这个门槛时,我们一定要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呵护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将它们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四川平昌县土兴小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激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由此可知,近年来,学生视作文为“苦差事”,原因则是对写作根本就没有兴趣。何以造成这种状况呢?追根溯源,我们做老师的自然摆脱不了干系。当学生面对一次次无话可说的作文题目,当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作文被打上低分,当学生一遍遍看到“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生硬的评语时,我想,再大的兴趣,再高的热情也会被这无情的冷水所扑灭,更何况才学写作没多久的孩子!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做教师的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有效提供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写作技能。
一、让学生写有所需,激发写作兴趣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兴趣发生。有经验的教师就是遵循心理学原理,进行作文兴趣培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课上就有“心爱的玩具”为题写一篇作文,并允许学生将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边看边写。写好后,在四人小组里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谁介绍得最好。因为非常喜欢自己的玩具,因此,写得好的同学,读后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神情,心里一定会美滋滋的,以后会更愿意写作文。写得不太好的同学,也不会甘心落后,甚至会乐此不疲地马上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然后再读给大家听。此时,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文章的用处。
特级教师张化成先生的学生,一次去商店买做风筝的竹篾,可是售货员告诉他卖完了。因为第二天上课要用,因此,学生再三恳请售货员帮她找一找。正在这里,从店堂后面走出一位老伯伯,对他说,到库房去给他找找看。过了一会儿,老伯伯气喘吁吁地把竹篾找来了,当这位学生如愿以偿地买下竹篾后,因心存感激之情,故摘下商店的意见簿,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的这位学生已经自觉地把作文带入到了生活中去,写作满足了他此时的需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写作满足了学生们的需求后,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让学生写有方法,浓厚写作兴趣
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维护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当人们对不具备客观事物中某些方面知识的时候,它就不能产生这方面的兴趣。几年前,在进行“写一种植物”的教学时,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写植物,开始我没有进行指导,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都是只言片语,没有具体的内容。于是我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观察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观察植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某一部分时,要注意它的形状、颜色、特点等等。经过此番指点,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因为他知道如何去观察了,便兴致勃勃地又跑去观察,再写出的作文就有了条理,具详细了许多。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完成作业的,只是由于遇到了困难又解决不了,久而久之就灰心丧气,才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写作文也是这样,如果教师注意到学生习作中的困难,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解决,我想,学生们会很乐意完成习作的。
三、让学生写有所成,巩固写作兴趣
实践中的成功,对于巩固、发展人们的认识兴趣,提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极性,都有其特殊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情感愉快,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
一个朋友,每天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后,给他一支笔,一张纸,让他随意画。最初孩子只会画不规则的圆,当孩子指着“圆圈”不好意思地跟妈妈说,他画得好不好时,朋友则极有兴致地看着那“圆圈”夸奖孩子“画得真不错!”孩子听妈妈说不错,便也认为自己画得不错,就又高高兴兴地天天画起来。这个孩子就是在这种被理解、被夸奖的氛围中逐渐喜欢上了画画。长大以后,学习累了,竟以画画作为休息的方式,且画出来的人物惟妙惟肖。试想,当这位家长看到那不规则的“圆圈”就训斥、讥笑孩子,那么孩子的绘画兴趣一定不会培养出来。由此可见,当孩子最初接触一种事物,学习一种本领时,我们应给他以最大的宽容和理解。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做教师的如果不能将学生领进“写作文”这个门,何以谈学生将来的修行呢?因此,当小学生刚刚跨入这个门槛时,我们一定要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呵护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将它们的写作兴趣培养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四川平昌县土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