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论坛、校庆典礼等活动,是校园文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庆典,正在背离举办的初衷,负面效应凸显,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办学术论坛引发尴尬事
学术论坛本是交流学术、碰撞火花的平台,但是一旦与钱扯上关系,有时候让知识分子非常尴尬。
张教授是湖北某高校一名知名的博士生导师,3年前牵头举办了一场海峡两岸的学术论坛,当时邀请了台湾和大陆的30余名学者参加。
筹备之初,初步估算论坛所需的经费在20万元左右。论坛虽然是张教授牵头的,但一名高校教师显然无法承担论坛的全部经费。于是,年近六旬的张教授想到了“冠名”——找主办单位。“我办这个论坛,是一份责任,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为名不为利。”张教授介绍了他“化缘”的途径——先把学校拉进来做主办单位,再根据自己的学科,把对应的政府机关拉进来,然后自己还有一个省政府授予的顾问头衔,借助这层关系再找省政府领导支持一下。虽然已是颇有名望的博导、教授,张教授还是得陪着笑脸上门求人,最后倒是如他所愿,各家单位都很支持,答应了他上报的预算经费。
正当张教授全心筹备论坛之时,政府部门来电话,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活动预算要减一半。张教授考虑到:“人家给钱就不错了,只好再想办法。”他拿出预算表,先做“减法”——把招待宴会改成自助餐,把原本计划准备的礼品去掉,论坛地点从酒店转到学校会议室,经费只负担自助餐和部分特邀专家的差旅费;再做“加法”——找学校支持一点,再从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挪用一点。当论坛办完时,张教授长舒一口气:“再也不主动提议办论坛了,太累。”
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在“穷学校”“穷教授”身上,如果换在经费宽裕的老师和财大气粗的学校身上,举办论坛自然会大方很多,论坛也会随之增多。张教授举办论坛为钱所困,正好印证了当前“三公”经费高企、支出不透明、增加办学成本的现状。最近,华东某省教育部门与当地一家单位举办合作签约仪式,开会一个小时,花费高达近5万元。这钱到底是如何花的?据调查得知:场地租用费,半天为一次,2.5万元;主席台电子显示屏,使用一次0.6万元;与会代表吃饭费用,人均100元标准,共0.5万元;会议文件制作打印、礼品等各类费用共计1万多元。
背离大学精神
如今的很多学术研讨会或论坛,都是“虎头蛇尾”:开幕式领导出席,很热闹,到了后面的主题报告和分组研讨,人就慢慢少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教授点个卯就走,留下PPT由学生代为讲解。严肃的学术殿堂,怎么可以容忍这种风气?
“眼下,我们一直在讨论大学精神的回归。但我们还有纯粹的大学精神吗?”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慨叹,现在的大学教授都是在市场文化、官场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影响下活动的,纯粹的“学术文化人”早已不多。“即使是蔡元培先生在世,面对各种非学术文化的包围,他还能实现他的理想吗?”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曾批评“庆典泛滥”。据他统计,2011年前5个月,全国仅高等学校就有42家举办了校庆,从10周年到100周年都有。至于企事业单位的庆典,更不计其数了。这位年届八旬的老先生感叹:“一个单位每隔5年或10年就搞一次庆典,这在世界上闻所未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以目前盛行的大学校庆来说,应该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校友欢庆,回到母校,重温师生、同学情谊;二是反思学校办学的问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方向。国外大学校庆,往往就围绕这两大主题。
很多专家学者表示,如何举办学术论坛和校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校的办学宗旨和大学精神。“我国大学意识到以前学术论坛式校庆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变,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变化还远远不够。”熊丙奇表示,不管是此前南京大学的“序长不序爵”,还是人民大学的公益校庆,都是积极的变化。但是,真正体现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会议名义唬人内容走过场
“台上的院长们,你们能不能严肃点?”在北京某高校举行的一场学术论坛提问环节,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拿起话筒,厉声喝问。这场原本“基调和谐、其乐融融”的论坛,因为这个不和谐的“话外音”,出现了长时间的尴尬。“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想请院长们在两分钟时间内,告诉我你们所研究学科最前沿的5个问题。”听众提问环节,这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一字一顿地问道。事实上,刚刚结束讨论的专题就是“学科发展前瞻”。这位教授补充道,“我这个问题,原本很想问某位院长。但从刚才发言内容来看,他估计很难给出满意回答。”
台上院长们以社会热点作引子,以搞笑段子作点缀,但就是不切入正题。原本早该结束的上一节讨论,已完全挤压了下一专题的时间,院长们却仍乐此不疲。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曾诉苦说:每年那么多的论坛,都是老朋友组织和参加,不参加不行,如果每次都精心准备演讲稿,哪有这个精力?最后只好应付应付。笔者在网上随机查阅了几个学术论坛的新闻报道和嘉宾演讲稿,发现越是由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买单的论坛,“打酱油”的人越多,纯粹高校举办的学术论坛要略微好一些。“现在的学术论坛,听的人花不了太多参会费,讲的人有高额的出场费,大家都不珍惜了,走走过场。”这位教授表示,高质量的学术论坛越来越少了,很多嘉宾都是按照出场费的高低决定自己演讲内容的深浅。
学术论坛泛滥的同时,还有以校庆、院庆为代表的各种庆典活动。湖北某高校2011年举办校庆,除了请很多校友回来捐钱、搞几个讲座外,并没有太多留得下来的财富。该校部分老师表示,这种活动就是做给领导看的。一位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透露,一般来说,每一任校领导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点成绩,校庆就是向上级领导展示“政绩”的平台,因此很多高校非常热衷。
在最近曝光的部分学术论坛、校庆典礼的负面新闻中,无不是与会者开会打牌、玩手机、睡觉及学校拿着验钞机收钱等离奇镜头。“正是因为举办初衷不正,才会导致现在这种情况。”一位高校教授表示,很多学术论坛都挂着“国际”“中国”的名头,其实这些学术论坛上外国学者、省外学者都少得可怜。 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表示,开会应秉持“不浪费时间、不说空话”的原则。会议什么主题,该讨论哪些问题,无论你是校长还是院长,开会前都应了然于胸。正式开会,每个人力求在规定时间内讲明白问题,如果你习惯务虚,不喜欢直奔主题,那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发言。“每个人的时间都宝贵,这是个基本的准则!”
频频开会庆典的背后
日前,天津市纪委研究室焦健博士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严格控制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大手大脚和奢侈浪费,有效控制行政费用支出,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切实让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政府在无形之中就会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目前,有很多高校一方面为办学经费紧张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频频举办各类会议庆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负责任、铺张浪费的现象。对此,一些专家表示,归根结底这还是形式主义在作怪: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制度安排上的问题。
在实践中,形式主义造成的铺张浪费,实际上又难以找到承担责任的对象。因为浪费的是公家资源、公共资源,搞形式主义者只求“形象出去了、验收合格了、气氛上来了”,至于是否符合实际、浪费有多少,恐怕没有一个人、一家单位会认真去计算。相反,有些搞形式主义者还能因此得到好处,比如政绩、经济回扣。
如何尽快遏制各种庆典和低水平学术会议泛滥的势头?专家开出了一套“组合药方”。
第一,高校经费收支情况要向社会透明公布。目前,很多高校在学校内部有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布,但是往往只公布大类项目,具体怎么使用的一概不知。尤其是会议、庆典这种“非明码标价商品”的开支,普通师生没有评判的标准。因此,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办学经费的审计,将学术论坛、庆典等纳入审计范围,要严格按照会议、论坛的相关规定标准加以审计。必要时,部分地区可以探讨建立高校学术研讨会绩效评估机制,尽管大规模推行有难度,但是可以进行试点。季度、年度学校经费使用明细要尽量公开透明。
第二,党政领导要率先垂范,尽量不参加或少参加各类不必要的研讨会和庆典活动。目前很多学术论坛、庆典活动热衷于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邀请人员参加,或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国(境)外机构及知名人士参加。往往党政领导的级别成为研讨会吸引人参会的重大“卖点”,这种情况在有商业机构参与的研讨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笔者曾见过不少学术研讨会,副省级以上领导往往只是出现在开幕式上,甚至简短的致辞结束后就以“还有其他事情”为由立即走人,这既影响了活动的气氛,也影响了领导的形象。因此,党政领导尤其是高级别领导要率先垂范,加强自我约束,不给泛滥的学术“盛宴”存在的机会。
第三,活动形式要尽量简洁高效、节省开支。通过对多个学术研讨会调查发现,活动形式多样,最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开幕式太长,致辞的领导太多,以致于部分会期一天的研讨会,半天在听各位领导致辞;二是附带活动安排太多,很多研讨会以开会之名行旅游观光之实,会议场所非五星级酒店不要,会议地点尽量放在风景名胜区;三是礼品过于贵重,许多展会的礼品跟着潮流走,电脑不好拿就送平板电脑,苹果的送不起就送联想的。越是重点高校、越是办学经费宽裕的高校,这种情况越是严重,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加剧了铺张浪费。北京某高校博导刘教授坦言,在国内和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享受的待遇完全不一样,“国外的会议很抠门的。”
办学术论坛引发尴尬事
学术论坛本是交流学术、碰撞火花的平台,但是一旦与钱扯上关系,有时候让知识分子非常尴尬。
张教授是湖北某高校一名知名的博士生导师,3年前牵头举办了一场海峡两岸的学术论坛,当时邀请了台湾和大陆的30余名学者参加。
筹备之初,初步估算论坛所需的经费在20万元左右。论坛虽然是张教授牵头的,但一名高校教师显然无法承担论坛的全部经费。于是,年近六旬的张教授想到了“冠名”——找主办单位。“我办这个论坛,是一份责任,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为名不为利。”张教授介绍了他“化缘”的途径——先把学校拉进来做主办单位,再根据自己的学科,把对应的政府机关拉进来,然后自己还有一个省政府授予的顾问头衔,借助这层关系再找省政府领导支持一下。虽然已是颇有名望的博导、教授,张教授还是得陪着笑脸上门求人,最后倒是如他所愿,各家单位都很支持,答应了他上报的预算经费。
正当张教授全心筹备论坛之时,政府部门来电话,说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活动预算要减一半。张教授考虑到:“人家给钱就不错了,只好再想办法。”他拿出预算表,先做“减法”——把招待宴会改成自助餐,把原本计划准备的礼品去掉,论坛地点从酒店转到学校会议室,经费只负担自助餐和部分特邀专家的差旅费;再做“加法”——找学校支持一点,再从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费中挪用一点。当论坛办完时,张教授长舒一口气:“再也不主动提议办论坛了,太累。”
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在“穷学校”“穷教授”身上,如果换在经费宽裕的老师和财大气粗的学校身上,举办论坛自然会大方很多,论坛也会随之增多。张教授举办论坛为钱所困,正好印证了当前“三公”经费高企、支出不透明、增加办学成本的现状。最近,华东某省教育部门与当地一家单位举办合作签约仪式,开会一个小时,花费高达近5万元。这钱到底是如何花的?据调查得知:场地租用费,半天为一次,2.5万元;主席台电子显示屏,使用一次0.6万元;与会代表吃饭费用,人均100元标准,共0.5万元;会议文件制作打印、礼品等各类费用共计1万多元。
背离大学精神
如今的很多学术研讨会或论坛,都是“虎头蛇尾”:开幕式领导出席,很热闹,到了后面的主题报告和分组研讨,人就慢慢少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教授点个卯就走,留下PPT由学生代为讲解。严肃的学术殿堂,怎么可以容忍这种风气?
“眼下,我们一直在讨论大学精神的回归。但我们还有纯粹的大学精神吗?”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慨叹,现在的大学教授都是在市场文化、官场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影响下活动的,纯粹的“学术文化人”早已不多。“即使是蔡元培先生在世,面对各种非学术文化的包围,他还能实现他的理想吗?”
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曾批评“庆典泛滥”。据他统计,2011年前5个月,全国仅高等学校就有42家举办了校庆,从10周年到100周年都有。至于企事业单位的庆典,更不计其数了。这位年届八旬的老先生感叹:“一个单位每隔5年或10年就搞一次庆典,这在世界上闻所未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以目前盛行的大学校庆来说,应该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校友欢庆,回到母校,重温师生、同学情谊;二是反思学校办学的问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方向。国外大学校庆,往往就围绕这两大主题。
很多专家学者表示,如何举办学术论坛和校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校的办学宗旨和大学精神。“我国大学意识到以前学术论坛式校庆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变,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变化还远远不够。”熊丙奇表示,不管是此前南京大学的“序长不序爵”,还是人民大学的公益校庆,都是积极的变化。但是,真正体现大学精神、回归学术本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会议名义唬人内容走过场
“台上的院长们,你们能不能严肃点?”在北京某高校举行的一场学术论坛提问环节,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拿起话筒,厉声喝问。这场原本“基调和谐、其乐融融”的论坛,因为这个不和谐的“话外音”,出现了长时间的尴尬。“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想请院长们在两分钟时间内,告诉我你们所研究学科最前沿的5个问题。”听众提问环节,这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一字一顿地问道。事实上,刚刚结束讨论的专题就是“学科发展前瞻”。这位教授补充道,“我这个问题,原本很想问某位院长。但从刚才发言内容来看,他估计很难给出满意回答。”
台上院长们以社会热点作引子,以搞笑段子作点缀,但就是不切入正题。原本早该结束的上一节讨论,已完全挤压了下一专题的时间,院长们却仍乐此不疲。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曾诉苦说:每年那么多的论坛,都是老朋友组织和参加,不参加不行,如果每次都精心准备演讲稿,哪有这个精力?最后只好应付应付。笔者在网上随机查阅了几个学术论坛的新闻报道和嘉宾演讲稿,发现越是由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买单的论坛,“打酱油”的人越多,纯粹高校举办的学术论坛要略微好一些。“现在的学术论坛,听的人花不了太多参会费,讲的人有高额的出场费,大家都不珍惜了,走走过场。”这位教授表示,高质量的学术论坛越来越少了,很多嘉宾都是按照出场费的高低决定自己演讲内容的深浅。
学术论坛泛滥的同时,还有以校庆、院庆为代表的各种庆典活动。湖北某高校2011年举办校庆,除了请很多校友回来捐钱、搞几个讲座外,并没有太多留得下来的财富。该校部分老师表示,这种活动就是做给领导看的。一位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老同志透露,一般来说,每一任校领导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做出点成绩,校庆就是向上级领导展示“政绩”的平台,因此很多高校非常热衷。
在最近曝光的部分学术论坛、校庆典礼的负面新闻中,无不是与会者开会打牌、玩手机、睡觉及学校拿着验钞机收钱等离奇镜头。“正是因为举办初衷不正,才会导致现在这种情况。”一位高校教授表示,很多学术论坛都挂着“国际”“中国”的名头,其实这些学术论坛上外国学者、省外学者都少得可怜。 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表示,开会应秉持“不浪费时间、不说空话”的原则。会议什么主题,该讨论哪些问题,无论你是校长还是院长,开会前都应了然于胸。正式开会,每个人力求在规定时间内讲明白问题,如果你习惯务虚,不喜欢直奔主题,那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发言。“每个人的时间都宝贵,这是个基本的准则!”
频频开会庆典的背后
日前,天津市纪委研究室焦健博士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严格控制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大手大脚和奢侈浪费,有效控制行政费用支出,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切实让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政府在无形之中就会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目前,有很多高校一方面为办学经费紧张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频频举办各类会议庆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负责任、铺张浪费的现象。对此,一些专家表示,归根结底这还是形式主义在作怪: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制度安排上的问题。
在实践中,形式主义造成的铺张浪费,实际上又难以找到承担责任的对象。因为浪费的是公家资源、公共资源,搞形式主义者只求“形象出去了、验收合格了、气氛上来了”,至于是否符合实际、浪费有多少,恐怕没有一个人、一家单位会认真去计算。相反,有些搞形式主义者还能因此得到好处,比如政绩、经济回扣。
如何尽快遏制各种庆典和低水平学术会议泛滥的势头?专家开出了一套“组合药方”。
第一,高校经费收支情况要向社会透明公布。目前,很多高校在学校内部有财务收支状况的公布,但是往往只公布大类项目,具体怎么使用的一概不知。尤其是会议、庆典这种“非明码标价商品”的开支,普通师生没有评判的标准。因此,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办学经费的审计,将学术论坛、庆典等纳入审计范围,要严格按照会议、论坛的相关规定标准加以审计。必要时,部分地区可以探讨建立高校学术研讨会绩效评估机制,尽管大规模推行有难度,但是可以进行试点。季度、年度学校经费使用明细要尽量公开透明。
第二,党政领导要率先垂范,尽量不参加或少参加各类不必要的研讨会和庆典活动。目前很多学术论坛、庆典活动热衷于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邀请人员参加,或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国(境)外机构及知名人士参加。往往党政领导的级别成为研讨会吸引人参会的重大“卖点”,这种情况在有商业机构参与的研讨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笔者曾见过不少学术研讨会,副省级以上领导往往只是出现在开幕式上,甚至简短的致辞结束后就以“还有其他事情”为由立即走人,这既影响了活动的气氛,也影响了领导的形象。因此,党政领导尤其是高级别领导要率先垂范,加强自我约束,不给泛滥的学术“盛宴”存在的机会。
第三,活动形式要尽量简洁高效、节省开支。通过对多个学术研讨会调查发现,活动形式多样,最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开幕式太长,致辞的领导太多,以致于部分会期一天的研讨会,半天在听各位领导致辞;二是附带活动安排太多,很多研讨会以开会之名行旅游观光之实,会议场所非五星级酒店不要,会议地点尽量放在风景名胜区;三是礼品过于贵重,许多展会的礼品跟着潮流走,电脑不好拿就送平板电脑,苹果的送不起就送联想的。越是重点高校、越是办学经费宽裕的高校,这种情况越是严重,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加剧了铺张浪费。北京某高校博导刘教授坦言,在国内和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享受的待遇完全不一样,“国外的会议很抠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