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及彼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me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孙志纯的新作采用了与他惯用材料不同的丙烯,丙稀颜料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他的这批新作已不再是观察后的作品,而是思索引导的创作之果。那些感觉似乎是偶然来到,但是那些偶然来到的、那些刮刀带出来的迹象,却是画家内心里想要迸发出来的心声。
  【关键词】 孙志纯;“纯属偶然”;审美意向;人性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前两天孙志纯先生发给我28幅新作,打破了我对他的作品渐渐形成的固有感觉,假如不是他亲自发给我,还真不敢相信是他的近期作品。紧接着,他又发来一张他的个展即将开幕的请柬,四个醒目的展览主题“纯属偶然”。因无主语,亦没宾语,“纯属偶然”就有了特别的理解空间。在他的审美路线上,出现纯属偶然的偶然之作,这些新作采用了与他惯用材料不同的丙烯,丙稀颜料给他带来全新的感觉。也不完全是材料媒介引起的改变,说得严重点,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创作路线作了审慎的思索,思索引导他的审美判断。他的这一全新感觉是反着来的,与他一贯以来的审美趣味截然不同。以前他是通过观察引导审美,让内心情感与外在的感性感觉混为一体,这批作品与之前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那么这个全新感觉是其语言个性的一个延续还是否定?
  不管是浓烈的色彩处理,还那些大刀阔斧的笔触,都像是一阵强烈的台风,将他之前所有作品的感觉一扫而空,即便全新的导航系统亦难找到他的审美家园。难道是他的盛年变法?这个念想闪过,再回首孙志纯先生的每一幅新作,那种坚决果断率性跃然画上,我的眼前浮现一位朝气蓬勃的画家形象,这个形象释放出某种超然物外的自信。审美是感性的现象,那种观察得来的审美更多的是自然之存在,而思索引起的审美带有更多的内在力量,超然物外的自信或许是内在力量的外显。新作中有一幅作品用那么纯粹的蓝色,纯粹到让眼睛感觉炫目,似乎是群青,又比群青略微厚实沉着,使我想起他以前水彩作品的那种飘逸而简约的风格,似乎是反其道而行之。每一幅新作的色彩远比之前水彩作品浓郁,可能是丙烯引起的饱和度,但我想不能归结于丙稀颜料带来的结果,因为丙烯材料同样可通过稀释使其清淡。那么在创作前他想过这个问题吗?他的创作动机可能与之前的作品没关联性,但任何一幅作品都是画家内在性之外化,他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新作与之前自己求索的审美趣味之间的差异。假如现在的创作与过去还有联系,那么其新作系列的审美趣味是对以往作品的一个否定。
  否定的说法可能过于武断,可能是之前审美趣味的发展,可以说是之前语言形式的反向变化。不管是变化还是发展,审美可以完成自我的循环,当它循环到相反的那一面,呈现出来的变化就包含部分的否定,也可能是对之前的肯定后之否定。这个否定或许不是审美层面上,而是对被描绘的物质性现象之否定,因为之前的美感包含更多的物质性,而这次新作是有一个从物质性回返心灵的迹象。感性的印象是一个物质性记忆,再怎么经过技术处理,那个记忆仍然是物质性幻相,当画家意识到这个物质性幻相的时候,就很想从物质性那里走向精神,人都是精神动物,何况画家!
  从物质性那里走向内心,必然要经过一个怀疑环节。怀疑曾经的执着,怀疑那些好不容易得来的表现技术,怀疑这怀疑那,最终回到对自己的怀疑。怀疑自己远比怀疑真理痛苦得多,只有自信的艺术家才敢于质疑自己。在这里用怀疑、质疑、否定这些字眼,好像越过了审美界限而到达那个思考的范畴,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跨界,也只有思想能够走得很远,当画家走到很远的那个点上,他仍然可以在那个点上面建立全新的感觉,所以他的这批新作已不再是观察后的作品,而是思索引导的创作之果。那些感觉似乎是偶然来到,但是那些偶然来到的那些刮刀带出来的迹象,却是画家内心里想要迸发出来的心声。


  这里出现一个反讽的现象,我们不妨稍作分析。那些来到刀下的色彩形块,已不再是具象的感受,又怎么能被说成是画家心里的情感流露呢,是不是画家爱咋样就咋样,外人又怎么相信畫家的意向性选择呢?越往精神去的作品越抽象,越走向自我的个性化作品越难被理解,超凡脱俗总是与流行的审美意识格格不入。伟大的艺术都有那种令人不悦的因素,因为那是一个召唤,将审美判断从熟悉标准引导到陌生感觉,好像审美有一个否定式可能性。审美感觉顺着自然去,还是源自自然又悖逆自然,画家为什么不愿停在自然感觉那里,为什么不直接表现那些有形的自然而选择那些无形的意向。当画家想透一切之后,就想着从有形的约束那里逃向自由,就想着从物质性沉重那里释放出轻松,当所有离个体而去时才能意识到什么是画家自己真正的存在。这就是真正大家最终都走向精神性表现的原因,孙志纯先生近期作品之蜕变是一个不易的挣脱。
  从感性对象那里挣脱出来,因为被画对象还是那些自然现象,作画过程必有一个挣脱,使那些来到画家内心里的激发已不再是自然的感觉,好像那个激发里多了一口气,他要将气吐纳出来,好像要将那些自然对象经过一个刮垢磨光的过程,使之符合内心里那个审美意向,而这个审美意向只有经过心灵过滤之后,才能以陌生感突发出偶然的一刹那灵动,那些分不清是感觉还是悟得的形与色随刮刀顺势而来。到底是刮刀带动情绪,还是情绪推动刮刀,估计是一个悬案,即便画家本人亦难细究。就像休谟弄不清楚是印象先于观念还是观念随印象而来,果可能是因,因即是果。观赏他的这批新作,可感受滚滚而来的情绪,作品已不再是自然的反映,而是画家内心情绪的释放,情绪使这批作品有温度,那种感人的激情。情绪是偶然的现象,“纯属偶然”似可诠释为偶然之情绪,唯有情绪是心灵最真。当然不能说之前的作品不真,那时候其作品的真是对自然的反映,而现在作品之真是发自内心,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由此及彼的转向,从物之描画朝向心之呈现,心之所向不再是偶然,更是艺术之必然。
  “纯属偶然”可能是一个偶然来到心里的念想,但作为一个创作个案来说,却有一个不是偶然的创作问题,值得我们将它提出来。创作到底是一个先因后果还是先果究因的现象,因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首先要考察孙先生的审美意向如何产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怀疑在他的头脑里存有那些形式化意向,那些意向形成很可能是丙烯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换另一个画家都会出现同样的作品。这个说法全部否定了前文所有的分析,材料决定论肯定不等于艺术思考,艺术思考也不是材料媒介所能替代得了的。材料媒介再怎么神奇,终归是物质,物质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它不可能自身变为精神,它要有精神的活动。只有画家的内心活动才能使材料媒介鲜活起来,于是就有画家想画画到了那种不画画难受的程度,画画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孙先生之前就做了这件很简单的事。当他把很简单的事做到很不简单的时候,他发现那不是他的审美归宿,于是有了这批蜕变的全新作品。这不是小说式的夸张语言,可能带有点不经画家认可的随意揣测,还好,学术分析允许逻辑推理,我奉劝自己一定要合情合理看问题。   事实上,画家作画完全是一件求情求理的事,就是要在那幅作品里有自己的情又合自己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孙先生之前的作品,恕我冒昧,情理之中有余,意料之外不足。这只是一个概观式判断,主要是为了文章分析之便,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应该说孙先生最早那批简约的水彩作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在他的心中有股浓厚的情,那些简约的水彩形式感形成了他的审美之理,同时又有那种简约处理带来的惊奇。但艺术之悖论是一个画家不可能重复一个感觉,他渐渐地回到感性世界,那个感性世界足够他画一阵子,他的处理技术与内在境界越来越纯熟,也在这个过程中登上了情理之中的巅峰,到了不必看标签即可辨识他的作品。发展到了这个程度,画家是功成名就,等待不断传来的赞美之声。他不是到此为止容易满足的画家,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他感佩至深。
  否定别人容易,否定外在事物不难,唯独否定自己不易且难。何况是否定自己曾经获得的成就,否定可能不是一个严谨的词,质疑会更加确切一些。质疑早期作品里那些情与理,那些真情与那些越来越贴近自然的理,自然在他的手里变得顺从。意料之外没有了,之前的创作活动告一段落,这期新作使人耳目一新,意外的惊奇再次来到作品里。可以感觉到他在这批新作的创作状态,肯定是那种一鼓作气而浩然率真,一种深入到内心里的任性,好像要把慢慢在内心里形成的意向呈现出来,到了那种不如此不痛快之境。
  分析到此,畫家内心里的那个审美意向源自哪里的问题,似乎有那么点清晰起来了,审美意向是源自自然又从于内心。从于内心的成分多了,意料之外的形式感更强,顺乎自然的成分多了,看似合情合理也使人愉悦,缺少了一点使人不悦之感。艺术作品到底要使人愉悦还是令人不悦,这或许是一个无法论证的问题。但是,有一条律令是所有事都要符合人性,既要符合审美形式,又要发自画家的心性。
  孙先生心里开始有了质疑,可理解为心性不老,也是他的生命力旺盛之征兆,他已到了那种不顺心不罢休的创作高度。一件好的作品肯定是要符合画家的心性,至于个性语言要不要符合自然之理尚需要更多分析,假如艺术是精神产物,那么它要回到人性。而人性,只有人性,才是艺术最后的归宿。
  作者简介: 黄永生,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水彩画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水彩高级研究专业认证委员会特聘导师,厦门水彩画会会长,厦门桃源书画院院长。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时代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形式不断创新。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在传承、弘扬过程中,除了通过传统的展览模式,还应当运用好科技、网络等手段和形式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本文结合作者参与举办“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活动的实例,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在书画展览中同步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书画展览;“数字化”记录;影视宣传推广
期刊
摘 要:新西兰教育家多罗西·怀特说:“绘本读物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人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所读到的书中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譹?訛读书可以使人进步,甚至能够改变人的一生,也能够改变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读书能使国泰民安、富强兴旺,也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幼儿时期如若能够让绘本参与成长历程之中,幼儿便可在懵懂初期感受人世间的多
期刊
【摘要】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于2019年10月27日在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引发热烈讨论。该剧虽由常州滑稽剧团制作,但其在剧作、剧场等多个层面均呈现出截然不同于传统滑稽戏的当代特质,本文拟从其在剧作层面的反诗性文化特质、剧场层面的实验色彩,即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两个维度来加以分析,以期为该剧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滑稽戏;诗性文化;剧场思维;间离 
期刊
【摘要】 2019年11年6日—11月13日,由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组织承办的2019福建省中青年戏剧人才第三期培训在福建福州举行。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分为“名家课堂”“剧目观摩”“交流研讨”三大部分。其中,名家课堂囊括剧目创作、表演、剧团管理与传播等议题展开;观摩剧目包含评剧、话剧、闽剧、丝弦、京剧、弋阳腔、淮剧、音乐剧等剧种;专家点评会的与会专家从剧本创作、音乐创排、表演艺术、剧目管理、人才培养等各
期刊
【摘要】 近年来自主学习备受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者把目光转向微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微课;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由此对职
期刊
編者按:为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加大福建文化和旅游宣传力度、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的决策部署,依托“清新福建”和丰厚多元的八闽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扩大福建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的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全福游·有全福”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师生美术作品展在福州朱紫坊33号顺利展出。本刊特刊出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摘要】 《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中的歌词含蓄,并且富有丰富的诗意,通过对高山、平川等环境将一种空旷、寂寥的意境营造出来。这首曲令从表面上看与人毫无关系,但是每个乐句以及每个音符都体现着人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花儿”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花儿”还被称为“少年”,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歌。西北地区以
期刊
【摘要】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域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源远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受众群体。然而,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观众视听消费模式变得多样且变化迁移速度迅猛,地方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困境,不少艺术团或演出单位面临改制甚至濒临倒闭。如何立足地域文化优势,增强受众吸引力,探索新的良性发展道路,使其再焕新彩,是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戏曲小型剧(节)目选材现实、时代气息浓厚、结构灵活且不
期刊
【摘要】 孔子作为“文艺大师”和“世界闻名瑰宝”,其思想理论主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的代表。通过调查聚焦孔子进行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可见广大群众对于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怀有极高的期待,广大文艺研究和创作机构应该继续深度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注典型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群众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合力攀登文艺高峰!  【
期刊
楊幼梅 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花鸟画协会理事。创作的作品2012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2014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作品奖(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2018获“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生态龙岩·红色闽西——中国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