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中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的必要性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时代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形式不断创新。书画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在传承、弘扬过程中,除了通过传统的展览模式,还应当运用好科技、网络等手段和形式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本文结合作者参与举办“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活动的实例,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在书画展览中同步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书画展览;“数字化”记录;影视宣传推广;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互联网信息发达,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通常以短视频、快节奏、浅阅读为特征。与此同时,文化娱乐产品也十分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名家书画展览,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一种活动。在这个可以轻松获取信息、社会生活节奏飞快、文化产品供给丰富的时代,办好一场书画展览,除了征集好作品、办好开幕式、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及时参观之外,在办展过程中同步做好作品“数字化”记录,包括新闻媒体报道以及活动全程通过影视手段记录推广传播等,十分重要。本文以近年来在漳州举办的“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为例,就书画展览中同步做好“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是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6年12月我国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1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福建省也提出了“建设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延续福建文脉、打响福建文化品牌”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名家书画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其珍贵、对保管条件要求高等自身属性,对展览、运输、保护、推广等带来局限,所以,如何在展览过程中提升名家书画的影响力,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管理部门、广大艺术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基层工作调研中,许多书画界人士和社会有关方面提出希望政府文化部门能够牵头,对福建历代书画名家名作进行保护、梳理、展示、研究和宣传。大家认为当下若再不对历代名家名作开展抢救性工作,这些闽籍书画名家名作可能将淹没在历史之中,消失在中华文化的记忆里。”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抢救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吉如是说。[1]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主要开展“六个一”的活动内容,即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一个专题展览、召开一次围绕该名家艺术特点的专题研讨会、出版一本以当次展览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图集、举办一场普及该名家艺术的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到名家所在地市的作品巡展、做好一个作品图集及影视宣传的“数字化”记录。希望通过该工程的深入实施,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福建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展现、推广福建省历史上优秀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弘扬美育精神的工作要求,也是激励广大艺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擦亮“福建文化”这张名片,提升“福建文化”在全国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二、是数字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选择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大数据、“数字化”为特征的网络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对文化生态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对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而言,如何连同网络媒体、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书画艺术、弘扬时代精神,成为当下文化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许多艺术机构通过“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等渠道实现了艺术电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产业化,相应地产生了应有的经济价值,更起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进而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复原和再现出一个全面而完整意义的文化艺术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2017年11月以来,漳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连续联合举办几场“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纪念沈耀初诞辰110周年书画作品展、黄道周书法艺术作品展、沈锡纯美术作品展、沈福文美术作品展等等。在各次展覽过程中,承办单位统筹谋划,积极同步开展“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实现了办一场展览就为后续各时期、各手段持续开展名家宣传积累了各类“数字化”素材。其中,黄道周书法艺术作品展,在省、市、县三级联动下,从2018年2月、3月在福建省博物院举办展览展示全国各地馆藏黄道周艺术作品,到2018年6月,在漳州市漳浦县举办向社会征集的黄道周艺术作品展以及在东山县举办黄道周艺术研讨会,直至2019年底福建省美术馆出版黄道周艺术作品集,2020年2月福建省博物院推出黄道周书法艺术作品网上展览等等,以及闽台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旗下影视机构《闽台艺术名家》栏目采访摄制各场活动专辑并在全网各类平台推送播出,协调传统媒体对各类展览活动开展相应的新闻报道,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一波“操作”充分体现了“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综合运用的良好效果:一是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弘扬了黄道周文化艺术;二是实实在在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办展工作效率和相关丰富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各个单次活动资源的浪费;三是通过展览现场对观众采访,近距离感受名家书画艺术的魅力,也能通过“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让无法到达现场的艺术爱好者一睹名家作品“芳容”;四是通过“数字化”储存、传播,方便人们下载、观看、研究,达到了挖掘、传承、弘扬书画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各类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书画艺术保存、传播、发展的新形式
  传统模式的书画展览从征集作品、装裱、运输、布展到开幕式,直至展期结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而一般在展览结束后就“偃旗息鼓”,没有后续了。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书画展览也“插上了翅膀”,飞出了实体展厅,通过网络各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出现了永不谢幕的展览。通过技术手段,书画艺术也可以制作成数字化虚拟信息资源,可以供人们学习、交流与创新。而且大众在利用搜索引擎查询的时候,能够快速地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权威、时效性强的信息更有利于书画艺术的“数字化”发展。   在漳州市牵头举办的“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活动中,通过《闽台艺术名家》视听栏目全程采访,多形式、个性化制作,在网络上多平台推出,点击观看数量是现场参观展览人数的无数倍,达到极好的展示效果,也满足了各类受众对自己喜爱的书画名家及其艺术的学习、研究,很好地实现了艺术价值再利用。实践证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将书画乃至各类艺术带入到一个新媒体艺术时代,新媒体艺术又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创作机制和表达方式。书画艺术家们利用新媒体艺术语言对传统书画艺术进行了多样化的数字式呈现,令传统书画艺术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四、是满足人们对书画展览活动丰富多样性的需要
  “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在传统书画艺术中的运用,已经成为推动书画艺术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使传统书画艺术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从外到内,从实在物件到虚拟影像,从公共的发展到个人,从历史到现代,从经验累积到体验,从鉴赏过渡到浏览等等,促进人类在艺术世界鉴赏、运用等各类活动发展变化,减小了原作和仿真之间的距离,将创作和休闲之间联系在了一起,将艺术和生活之间存在的限制也消除了。[2]“数字化”的表达形式、存储功能以及信息传播的沟通平台构成了数字技术,这是向用户提供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还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控制。随着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对语言环境的影响,导致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被改变,促使传统书画艺术脱离传统艺术中所存在的私密性和局限性,满足了人们对丰富多样的展览活动更便捷、更主动地接受“数字化”信息的需求。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与漳州市联合主办的几场“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展览活动中,通过《闽台艺术名家》视听栏目在活动前期的展览预告信息宣传、展品网站预展、直播布展进程等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各类受众群体对展览的兴趣、探究等心理,引发大量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在展览期间到场观展,大大提升了活动宣传效果,实现了办展目的。值得提及的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顺应形势发展,专门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影像传播委员会,据了解,其目的就是为满足人们对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视听化需求,旨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视频内容、活动打造,着力将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做到专业化、趣味化、全面化,用影像把文化記录,用传播把文化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提升年轻一代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五、结束语
  近年来,福建文化建设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积极探索,乘着“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落地的东风,福建文化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也在不断扩大。“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确立“数字化”记录及影视宣传推广传播作为项目内容之一,可谓引领书画艺术站在福建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潮头,有助于抢救保护全省书画名家珍贵资源和创新开展书画保护传承,有助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助于让人民群众更好、更多、更便捷地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吴乐天.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时代责任担当[J].东方收藏,2019(10).
  [2]李海静.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化特点[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1).
  作者简介:张先进,漳州电视台记者,“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展览活动的策划者、执行者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高雅之物的象征物,在佳人才俊修身进德的四艺之学中居于首位,以其清微淡远,中和绝妙的声响,备受推崇。而在元人爱情剧中,古琴常常作为才子佳人之间互诉爱慕之情的媒介,因而产生了特有的古琴叙事模式,体现了古人委婉含蓄的恋爱表达,有着特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古琴 元人爱情剧 古琴叙事模式  元人剧作整体上以通俗见称,其曲词宾白吸收大量口语方言,读起来晓畅浅显,自然通达,堪称俗
期刊
摘 要: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进而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本文主要是对沈阳市老年大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此项调查为未来我国老年大学音乐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老年大学 音乐教育 现状  一、引言  中
期刊
摘 要:电影《网络迷踪》摆脱了传统胶片的镜头语言与运镜方式,以一种全新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视荧幕、社交媒体界面组合拼贴蒙太奇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近乎老套的悬疑推理与家庭伦理喜剧故事。作为2018年一部好莱坞主流投资公司的极低成本商业影片,在商业上和专业口碑上,该片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同时,该片似乎也预示着一种全新“融屏”类型片时代的来临。本文试从叙事结构与镜头语言上,分析该影片的当下定位与主要
期刊
【摘要】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从社会主义先锋美学的视角剖析了俄国“构成主义”艺术与中国“85美术新潮”的关联,将后者纳入到全球艺术运动中重新思考,以谷文达、黄永砯及徐冰等艺术家的装置艺术转变为线索,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内蕴批判美学与传统审美的双重维度。但同时,“错误书写”“概念艺术”及“伪汉字”等表现手法背后存在转型与审美兼容问题,其实质上传达着对“空”与“无”的审美,但这种审美态度是立足于东西
期刊
【摘要】 电影作为台湾电影人杨德昌的思维方式,照瞩的是社会现实的瓦解崩塌与人们尊严的重塑过程,其作品《恐怖分子》和《一一》展现出“景观社会”(居伊·德波)与“拟真”统治(鲍德里亚)的喧嚣。杨德昌的影像书写从“异轨”逐渐走向“构境”,通过拒斥媒介提供的单一指向来还原对话的可能性,从而对抗和征服由景观所造成的社会冷漠和人的异化。在现代性与本土化语境的交叉地带,杨德昌超越他的历史身份作出的是超时代的文本
期刊
【摘要】 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剧作家和导演,麦克唐纳的作品经久不衰,并引发批评家热议。麦克唐纳特殊的创作经历——从舞台剧作家转而从事影片导演,给研究者提供了更多关于戏剧和电影比较的解读空间,尤其从其获奖作品《枕头人》与《三块广告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麦克唐纳风格的完美演绎,同时对戏剧电影两种艺术会有更深领悟。  【关键词】 马丁·麦克唐纳;《枕头人》;《三块广告牌》;比较  [中图分类号]J90 [
期刊
摘 要:“中国学派”水墨动画的符号表征,并非仅仅是叙事层面的能指通向意指的推论性符号表征,而更多的是从形式符号到情感体验的表象性符号表征。文章以“中国学派”水墨动画代表作《牧笛》、《山水情》两部作品为例,结合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从水墨造型、古典音乐以及叙事文本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水墨动画的独特符号表征。  关键词:水墨动画 符号学美学 情感符号 幻象  “中国学派”是相对于外国动画创作流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德国著名作曲家拉亨曼的创作思维入手,对1966年他所提出的《新音乐音响类型》一文中音响分类类别进行简述梳理,并进一步对于他创作的观念进行阐释。  关键词:创作思维 音响维度 音响类别 结构 音色  一、作曲家生平介绍  赫尔缪特·弗里德里希·拉亨曼(HelmutFriedrich Lachenmann),是德国最著名的当代作曲家之一,他1935年11月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个基督
期刊
秦嗣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1968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先后畢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
期刊
【摘要】 2019年出现了两部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现象级影片:《婚姻故事》与《82年生的金智英》。两部电影都展现了现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碰触到的重重暗礁,引发了大众对“已婚女性生存处境”话题的热烈讨论。本文借鉴福柯的权力理论,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在现代规训社会中所存在的话语权的缺失、“他者化”的身份建构以及在职场中遭遇的性别藩篱,来探寻当下女性的困境。  【关键词】 现代女性;婚姻家庭;福柯;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