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贫富差距也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农村城镇化也指日可待。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相结合
关键词:
贫富差距;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6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这样一个问题。根据1978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我国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16,城乡合计,没有超过0.31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4577,已经超出了世界的4.0的纪录。
1 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根据库斯列斯的倒U型的理论统计结果,他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处在市场转型、工业发展初期的时候,它的贫富差距都很快。进一步解释,工业化以前,贫富差距都不大,但是市场和工业化最大的时期,贫富差距达到最大化。但是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现在认为是3000美元的时期,它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其真正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因为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随着国家的富有,就会把财产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转移做社会福利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它相对来说就会缓和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
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比例,其背后的原因是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后期,是中国农村改革最迅速的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是市场演进的一种改革。随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市场演进,从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价格体制来看,市场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解决了初次分配的问题。但是财产的分配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分配,我国在市场竞争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下,第一次竞争分配的结果现象比较突出,由其他的配套现象而完成的多次分配环节就没有完成,所以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初次分配环节的问题,有福利环节、高额累进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2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城乡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三农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从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200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也明确列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的部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我国是区域差距很大的国家,贫困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在这个收入范围之内,由于产业结构、历史、环境的原因,多数是收入低一些的群体。但是现在,城市多数人的收入还是比农村人的收入要高,城乡差异很大。而要解决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一条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的渠道。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中层和中下层的人,对政府补贴、增收和减负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而在后农业税费时代,农村基本建设还面临着资金支持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止是一个远景,它还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要以自己村庄作为建设对象,建立一个钱生钱的村庄机制和让人的思想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机制,农民普遍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政府就应该真正通过公共财政支出途径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或基础条件,搞好交通、通讯、水利、环境和其他生活设施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道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八亿农民,如何让这一股巨大的潜在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实践能力。我认为从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业不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而是现代农业,使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农业,我们需要加大投资于乡村职业教育中,培养一代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2)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实现农地集约化、农业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科技兴农,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实行以工促农,通过农村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开发农村市场。另外,展开农业产业化和工業化的蓝图,为城市富余资本提供新的投资走向,吸收一大批知识和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领域实现就业,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2.2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另一渠道
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力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属于典型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措施。
把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劳动力,他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一方面供给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增加,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那么留在农村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入就会增长。
(2)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发展停滞,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再加上各种负担,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很低。“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取决于农村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村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社会净产出的必然选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农村、城市的总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是双赢之策,最终为社会带来净产出的增加,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产业部门转移,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会增加城市的聚集效应,促进新城市形成。同时,可以抑制城市劳动力价格上涨,保持我国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
2.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1)农民进城打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积累了一些资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回到家乡创办乡镇企业,带动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另外,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对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主张建设中小城镇,主要是指县城,因为农民来大城市代价很高,而乡镇规模太小,但进入县城,代价就小多了,首先离家近,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要考虑,还方便照顾家,所以尽管赚钱少,农民也觉得合适。这样,让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成为城市人,享受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提高工资标准,让农民工增收,城市必须为他们准备好两样必需品——就业与保障,这样使得他们有选择城市居住的可能。同时,不忘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所以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在高科技时代、高技术时代和高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中国贫富差距分化的现象和国际的影响结合一起,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更剧烈了,而且贫富差距在世界总的格局的影响下,由于企业在高科技技术下能够垄断高技术的人变少,致使能够进入和不进入这个群体的界限就会变得很清楚,虽然一些国家,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做得很好,如果不采用教育的手段,将会形成很大的贫富差距。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就要实行贸易规则的全球化,国企与外资、外企、独资企业的差距因为竞争的劣势,差距也会明显拉大,而且对弱势群体的打击会更大,因为中国的农业操作技术水平相对来说对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产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市场价格,至使中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会减弱,这样农民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差距就会更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中国的劳动、医疗保险制度有待提高,中国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佳,张宏.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4).
[2]趙永乐,俞宪忠,宋成一.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4):2729.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贫富差距也日益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流,农村城镇化也指日可待。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的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的相结合
关键词:
贫富差距;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6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这样一个问题。根据1978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我国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16,城乡合计,没有超过0.31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4577,已经超出了世界的4.0的纪录。
1 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根据库斯列斯的倒U型的理论统计结果,他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处在市场转型、工业发展初期的时候,它的贫富差距都很快。进一步解释,工业化以前,贫富差距都不大,但是市场和工业化最大的时期,贫富差距达到最大化。但是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现在认为是3000美元的时期,它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其真正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因为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随着国家的富有,就会把财产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转移做社会福利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它相对来说就会缓和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
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比例,其背后的原因是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后期,是中国农村改革最迅速的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是市场演进的一种改革。随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市场演进,从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价格体制来看,市场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解决了初次分配的问题。但是财产的分配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分配,我国在市场竞争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下,第一次竞争分配的结果现象比较突出,由其他的配套现象而完成的多次分配环节就没有完成,所以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初次分配环节的问题,有福利环节、高额累进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2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城乡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三农政策。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从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到200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也明确列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的部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我国是区域差距很大的国家,贫困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在这个收入范围之内,由于产业结构、历史、环境的原因,多数是收入低一些的群体。但是现在,城市多数人的收入还是比农村人的收入要高,城乡差异很大。而要解决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一条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的渠道。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中层和中下层的人,对政府补贴、增收和减负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要求,而在后农业税费时代,农村基本建设还面临着资金支持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止是一个远景,它还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要以自己村庄作为建设对象,建立一个钱生钱的村庄机制和让人的思想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机制,农民普遍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政府就应该真正通过公共财政支出途径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或基础条件,搞好交通、通讯、水利、环境和其他生活设施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道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八亿农民,如何让这一股巨大的潜在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实践能力。我认为从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下乡,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业不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而是现代农业,使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农业,我们需要加大投资于乡村职业教育中,培养一代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2)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实现农地集约化、农业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科技兴农,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实行以工促农,通过农村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开发农村市场。另外,展开农业产业化和工業化的蓝图,为城市富余资本提供新的投资走向,吸收一大批知识和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领域实现就业,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2.2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另一渠道
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力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属于典型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措施。
把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劳动力,他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一方面供给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增加,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那么留在农村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入就会增长。
(2)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发展停滞,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再加上各种负担,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很低。“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取决于农村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村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社会净产出的必然选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农村、城市的总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是双赢之策,最终为社会带来净产出的增加,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产业部门转移,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会增加城市的聚集效应,促进新城市形成。同时,可以抑制城市劳动力价格上涨,保持我国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
2.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1)农民进城打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积累了一些资金,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回到家乡创办乡镇企业,带动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另外,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对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主张建设中小城镇,主要是指县城,因为农民来大城市代价很高,而乡镇规模太小,但进入县城,代价就小多了,首先离家近,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要考虑,还方便照顾家,所以尽管赚钱少,农民也觉得合适。这样,让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成为城市人,享受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提高工资标准,让农民工增收,城市必须为他们准备好两样必需品——就业与保障,这样使得他们有选择城市居住的可能。同时,不忘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所以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在高科技时代、高技术时代和高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中国贫富差距分化的现象和国际的影响结合一起,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更剧烈了,而且贫富差距在世界总的格局的影响下,由于企业在高科技技术下能够垄断高技术的人变少,致使能够进入和不进入这个群体的界限就会变得很清楚,虽然一些国家,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做得很好,如果不采用教育的手段,将会形成很大的贫富差距。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就要实行贸易规则的全球化,国企与外资、外企、独资企业的差距因为竞争的劣势,差距也会明显拉大,而且对弱势群体的打击会更大,因为中国的农业操作技术水平相对来说对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产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市场价格,至使中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会减弱,这样农民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差距就会更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中国的劳动、医疗保险制度有待提高,中国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佳,张宏.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4).
[2]趙永乐,俞宪忠,宋成一.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