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不仅能使学生认识自己习作的优缺点,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
【关键词】 评语 情感性 文化性 幽默性 鼓励性
作文评价无疑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很显然,新课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写作情感与写作能力的双向发展及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理念,注重作文评语的有效性,从而科学有效地从实质上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写评语时是这样做的:
1 关注评语的情感性
我曾经被学生作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所感动:
小时候,总喜欢坐着自行车去“兜风”。风吹过脸颊的感觉,真是十分的惬意。在爸爸的自行车上,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间,那是我让出的,同样也是爸爸让出的,可是那空间又被填得满满的,它是我对爸爸的爱,同样也填满了爸爸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
读过之后,我沉默良久,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我在评语中写道:小说写得情真意切,饱含深情。作者娓娓而叙,将“如山的父爱”渲染得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其流畅的文笔,无限的感恩挚情,更是将一曲父爱的颂歌、“坚强”的交响曲弹奏得精彩绝伦。父爱如山,它没有修饰,没有言语,却始终耸立在你的生命之源,伴随着你走过每一条坎坷而孤独的路程……诚然,“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更改的轮回,过多的喟叹只能弱化现在的幸福,毕竟珍惜和铭记才是让生命得以永恒的前提。思念亲人的时候,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其实,这段话与其说是写给学生的,倒不如说是在提醒我自己,学会珍惜和感恩,也许这是我和学生之间一次美妙的情感契合。
2 关注评语的文化性
一条好的评语应该具有文学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精神愉悦的审美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不忘,且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教师也是一个文章高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之,如果学生的作文文采斐然,而教师的评语却干瘪无味,那是极不相称的。我所教授的音乐班的学生有感于”旭日阳刚”的一举成名,在文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在当今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许多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奋斗的目标,迷失了精神追求……而我们从“旭日阳刚”身上看到了执着与理想的力量,看到了乐观奋进的动力,更看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追求。我们喜欢他们的苍桑的歌声,究其实质,是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了奋斗的影子,从而振奋起自己实现目标的动力,我在评语中写到:诚然,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专业的水准,没有华丽的歌喉,没有奢侈的装扮。但他们有勤勉的付出,有积极的心态,更有火热的激情,怒放的生命,所以他们在屡遭艰难挫折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可见,只要我们不停止追随理想的脚步,我们应该能迎来自己生命旅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3 关注评语的幽默性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有一男生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学生必不乐意看,也就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乐于接受。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就不可以放点“盐”呢?有个学生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一逗到底,老师在文后这样写道:“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感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了我们在文字中应有的位置?”想想,这位学生还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吗?
4 关注评语的鼓励性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这是一位小学老师给后来成为伟大文学家的茅盾所写的一篇作文上的总批(见《茅盾全集·第十四卷》附录《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时,茅盾才十二三岁,就读于浙江桐乡乌镇植材小学。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小作者如何天资聪颖和老先生如何独具慧眼,单就文章本身质量而言,所写批语显然有点言过其实,夸饰褒扬溢于题外。我想,老先生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激发学生信心,调动写作热情;而老先生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无非是自觉遵循着“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教学之道。
“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年薪过百万的管理人员斯瓦伯的管理之道。在记者问及他有什么本事使得老板愿意付给他超过百万的年薪时,他回答说:“我对钢铁懂得并不多。我最大的本事就是能鼓舞起员工,而鼓舞员工的最好办法就是赞赏与鼓励。”“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企业管理之道如此,教育之道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也应该像老先生一样充分挖掘学生习作的长处与优点,并予以充分的甚至放大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作文兴趣。
然而,像这样激发学生信心,调动写作热情的鼓励性评语,现在我们又能见到多少?又有几许人敢鼓励得如此激奋人心?常常见到的是,赞扬肯定的后面,不忘来个“但是……;”即使偶尔读到一两篇的确优秀的文章,也会想方设法,挑点毛病。至于对那些文质皆次的作文所下的名副其实的评语,以及说的恨铁不成钢的“打棍子”话,一叠作文簿上更是屡见不鲜。以前,笔者在翻阅学生作文时曾发现这么一例:“画龙不点睛,画蛇偏添足。”我想,这样的评语,不论如何确切属实,其客观结果除了彻底扼杀学生作文兴趣之外,还有何益?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在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眼光落在与教师水平相同甚至更高的一条线上,难免找不到“添足”之笔。殊不知,十全十美的东西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我认为,对待学生的习作应有一种对待维纳斯塑像般的宽容,不能因为她的断臂而否认这一形象的“完美”。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则寓言,老北风想把人们的衣服脱掉,于是板着面孔使劲地刮着,风刮得越大,人们的衣服穿得越多,裹得越紧;而春风却不这样,她轻轻地吹拂,带着暖意,带着温馨,于是人们敞开了胸怀。我们的评语不也应该像那轻轻吹拂的春风吗?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诚,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作文评语流动起来,掘一方孩子期待的交流地,使其不再是教师一人之下的一口井水,而好像是汇聚了江河湖泊里的鲜活的水。无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评语 情感性 文化性 幽默性 鼓励性
作文评价无疑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很显然,新课标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写作情感与写作能力的双向发展及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理念,注重作文评语的有效性,从而科学有效地从实质上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写评语时是这样做的:
1 关注评语的情感性
我曾经被学生作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所感动:
小时候,总喜欢坐着自行车去“兜风”。风吹过脸颊的感觉,真是十分的惬意。在爸爸的自行车上,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间,那是我让出的,同样也是爸爸让出的,可是那空间又被填得满满的,它是我对爸爸的爱,同样也填满了爸爸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
读过之后,我沉默良久,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我在评语中写道:小说写得情真意切,饱含深情。作者娓娓而叙,将“如山的父爱”渲染得感人肺腑,令人动容。其流畅的文笔,无限的感恩挚情,更是将一曲父爱的颂歌、“坚强”的交响曲弹奏得精彩绝伦。父爱如山,它没有修饰,没有言语,却始终耸立在你的生命之源,伴随着你走过每一条坎坷而孤独的路程……诚然,“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更改的轮回,过多的喟叹只能弱化现在的幸福,毕竟珍惜和铭记才是让生命得以永恒的前提。思念亲人的时候,想想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其实,这段话与其说是写给学生的,倒不如说是在提醒我自己,学会珍惜和感恩,也许这是我和学生之间一次美妙的情感契合。
2 关注评语的文化性
一条好的评语应该具有文学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精神愉悦的审美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不忘,且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教师也是一个文章高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之,如果学生的作文文采斐然,而教师的评语却干瘪无味,那是极不相称的。我所教授的音乐班的学生有感于”旭日阳刚”的一举成名,在文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在当今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许多人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奋斗的目标,迷失了精神追求……而我们从“旭日阳刚”身上看到了执着与理想的力量,看到了乐观奋进的动力,更看到了平凡人不平凡的追求。我们喜欢他们的苍桑的歌声,究其实质,是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了奋斗的影子,从而振奋起自己实现目标的动力,我在评语中写到:诚然,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专业的水准,没有华丽的歌喉,没有奢侈的装扮。但他们有勤勉的付出,有积极的心态,更有火热的激情,怒放的生命,所以他们在屡遭艰难挫折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可见,只要我们不停止追随理想的脚步,我们应该能迎来自己生命旅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3 关注评语的幽默性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有一男生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学生必不乐意看,也就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乐于接受。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络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什么就不可以放点“盐”呢?有个学生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一逗到底,老师在文后这样写道:“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感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了我们在文字中应有的位置?”想想,这位学生还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吗?
4 关注评语的鼓励性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这是一位小学老师给后来成为伟大文学家的茅盾所写的一篇作文上的总批(见《茅盾全集·第十四卷》附录《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时,茅盾才十二三岁,就读于浙江桐乡乌镇植材小学。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小作者如何天资聪颖和老先生如何独具慧眼,单就文章本身质量而言,所写批语显然有点言过其实,夸饰褒扬溢于题外。我想,老先生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激发学生信心,调动写作热情;而老先生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无非是自觉遵循着“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教学之道。
“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年薪过百万的管理人员斯瓦伯的管理之道。在记者问及他有什么本事使得老板愿意付给他超过百万的年薪时,他回答说:“我对钢铁懂得并不多。我最大的本事就是能鼓舞起员工,而鼓舞员工的最好办法就是赞赏与鼓励。”“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企业管理之道如此,教育之道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也应该像老先生一样充分挖掘学生习作的长处与优点,并予以充分的甚至放大的肯定与赞许,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作文兴趣。
然而,像这样激发学生信心,调动写作热情的鼓励性评语,现在我们又能见到多少?又有几许人敢鼓励得如此激奋人心?常常见到的是,赞扬肯定的后面,不忘来个“但是……;”即使偶尔读到一两篇的确优秀的文章,也会想方设法,挑点毛病。至于对那些文质皆次的作文所下的名副其实的评语,以及说的恨铁不成钢的“打棍子”话,一叠作文簿上更是屡见不鲜。以前,笔者在翻阅学生作文时曾发现这么一例:“画龙不点睛,画蛇偏添足。”我想,这样的评语,不论如何确切属实,其客观结果除了彻底扼杀学生作文兴趣之外,还有何益?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在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眼光落在与教师水平相同甚至更高的一条线上,难免找不到“添足”之笔。殊不知,十全十美的东西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我认为,对待学生的习作应有一种对待维纳斯塑像般的宽容,不能因为她的断臂而否认这一形象的“完美”。由此,我想到了这样一则寓言,老北风想把人们的衣服脱掉,于是板着面孔使劲地刮着,风刮得越大,人们的衣服穿得越多,裹得越紧;而春风却不这样,她轻轻地吹拂,带着暖意,带着温馨,于是人们敞开了胸怀。我们的评语不也应该像那轻轻吹拂的春风吗?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诚,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作文评语流动起来,掘一方孩子期待的交流地,使其不再是教师一人之下的一口井水,而好像是汇聚了江河湖泊里的鲜活的水。无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