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所涉及的问题要比改造校舍等物质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更复杂。物质资源的配置,只要有财力,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完成。而人力资源的配置所涉及的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设计时,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要作现状判断
要进行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首先就要清楚当前的现状是什么,促进均衡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的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历史上就存在的。我们现在要解决问题,既要关注历史的问题,更应关注现实的问题,即关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均衡问题。
我们对当前教育不均衡的程度是在加大还是在逐步缩小要有所判断。我认为,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拉大了差距。当前,东西部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加大,明显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是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等诸多不均衡问题在教育上的表现。那么,这个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大的?拉大的历程是什么?深入分析上述情况,有助于我们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思路。
各地的情况各不一样,各地对现状的判断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
二、要作背景和原因分析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的加剧,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这一点无须赘述。
2、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源由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向强势地区、有利于吸纳资源的地区流动。
3、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们仅以小区域内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为例。如江苏有些县级市里,乡镇是一级财政,教师工资中有一部分是由乡镇财政发放的,有些地方这部分工资占教师总工资的比例还很大。这不仅使县城和乡镇之间教师收入有差距,而且各乡镇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也很大。这种工资待遇的差异必然影响教师资源的分布。
4、对教师身份定位的模糊
有一段时间,我们对市场经济下教育属性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教师身份的定位是值得商榷的。教师的身份是公务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如果把教师的身份定位成专业技术人员,那么教师就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教育是公共服务领域,不是经济领域,教育资源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政府对此应加以干预。有一段时间东部大城市到西部到处挖人,这一点是不规范的、不合理的竞争。
三、要研究具体策略
我们要研究促进均衡的具体策略。在进行策略设计时,首先应坚持公平的原则,不再人为加剧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其次,要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看这些措施的利弊是什么,还需要采取什么配套措施。
当前各地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有两点基础性的举措值得我们肯定:(1)统一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来看,劳动力的价格影响资源配置的取向。(2)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单纯把现在好的教师派到差的学校,差的学校的教师水平不提升,那么这一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也很难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提升了,差距就必然缩小了。
综观各地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具体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做法:
1、大范围流动
这种做法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设定一个人员流动时限和比例,“人走关系动”,以辽宁沈阳市为代表。多年以来,我国教9币资源配置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通过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来调整,在短期内很难见效。大范围流动,可以在短期内使教师资源实现相对的均衡;但教师流动量大了以后,会涉及各种利益的矛盾、组织内成员关系的磨合等后续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2、部分流动
这种做法以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为代表。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有流动意识,鼓励有发展欲望的部分教师有序流动。这种流动涉及范围小一些。这种做法产生的问题相对少一些。
3、存量稳定,增量流动
江苏有些地方的做法是:现有教师不流动,新增教师流动。这样涉及的各种利益的矛盾可能不会很大;但要实现均衡,其时间、历程可能会比较长,短期内见效比较慢。
4、组织内部流动
有些地区采用集团式、结对子、共同体等形式,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组合起来,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动,但人员在组织内部统筹调配。这种做法有的在短期内会见效,但可能带来的矛盾也会比较大。
四、要进行制度设计
现在各地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一些做法,大多还只是政府采取的一种行政措施,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造成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促进均衡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把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制度设计要分近期和远期来进行。
近期的制度设计主要应针对政府政策造成的不均衡的问题进行调整。经济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均衡问题不好解决,但政策造成的不均衡问题,是可以通过制度调整和制度设计来解决的。政府在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时,要尽可能达到让社会比较认可的均衡程度。让大家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学校和学校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均衡状况,要让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均衡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能实现。
从远期的制度设计看,有几个问题要考虑:
1、政府要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服务
学校之间究竟均衡到什么程度,这是相对的。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个样、一个水平,但政府要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服务。
2、政府要对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估
政府的制度设计要全面。政府进行相同的资源配置后,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是有高低,政府就要对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估。美国政府对薄弱校在两年之内给予资金倾斜;两年后对该校进行评估,如果该校还没有改变,就不再给其优惠;六年后如果该校仍然办不好,那么政府就会将其撤销。资源配置的公平不是保护落后,而应是动态地、积极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3、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在长时期内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有激励机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激励机制与机制设计理论的三位奠基人,这提醒我们要更关注激励机制的设计。我们要从制度设计、信息的生成、博弈原理等方面,把一些行政性的要求和教师个人的内在发展结合起来。
4、制度设计应是理性的选择
要考虑制度设计的长远效果。有些措施在短期肯定会有效,但长期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效果。比如:当年实行民办教师转公办的政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这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值得探讨。我们在选择一种政策和制度的时候,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更要有一种长远的目光、理性的思维。
5、搞好制度设计是对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已经把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写入大会报告。教育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也要以此为重心。
一、要作现状判断
要进行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首先就要清楚当前的现状是什么,促进均衡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的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历史上就存在的。我们现在要解决问题,既要关注历史的问题,更应关注现实的问题,即关注现阶段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均衡问题。
我们对当前教育不均衡的程度是在加大还是在逐步缩小要有所判断。我认为,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就是拉大了差距。当前,东西部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加大,明显是由市场经济造成的,是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等诸多不均衡问题在教育上的表现。那么,这个差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拉大的?拉大的历程是什么?深入分析上述情况,有助于我们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思路。
各地的情况各不一样,各地对现状的判断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
二、要作背景和原因分析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的加剧,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这一点无须赘述。
2、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
市场经济背景下资源由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向强势地区、有利于吸纳资源的地区流动。
3、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们仅以小区域内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为例。如江苏有些县级市里,乡镇是一级财政,教师工资中有一部分是由乡镇财政发放的,有些地方这部分工资占教师总工资的比例还很大。这不仅使县城和乡镇之间教师收入有差距,而且各乡镇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也很大。这种工资待遇的差异必然影响教师资源的分布。
4、对教师身份定位的模糊
有一段时间,我们对市场经济下教育属性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对教师身份的定位是值得商榷的。教师的身份是公务员,还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如果把教师的身份定位成专业技术人员,那么教师就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教育是公共服务领域,不是经济领域,教育资源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政府对此应加以干预。有一段时间东部大城市到西部到处挖人,这一点是不规范的、不合理的竞争。
三、要研究具体策略
我们要研究促进均衡的具体策略。在进行策略设计时,首先应坚持公平的原则,不再人为加剧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其次,要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看这些措施的利弊是什么,还需要采取什么配套措施。
当前各地在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有两点基础性的举措值得我们肯定:(1)统一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来看,劳动力的价格影响资源配置的取向。(2)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单纯把现在好的教师派到差的学校,差的学校的教师水平不提升,那么这一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也很难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提升了,差距就必然缩小了。
综观各地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具体措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做法:
1、大范围流动
这种做法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设定一个人员流动时限和比例,“人走关系动”,以辽宁沈阳市为代表。多年以来,我国教9币资源配置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通过一些比较激进的措施来调整,在短期内很难见效。大范围流动,可以在短期内使教师资源实现相对的均衡;但教师流动量大了以后,会涉及各种利益的矛盾、组织内成员关系的磨合等后续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
2、部分流动
这种做法以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为代表。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有流动意识,鼓励有发展欲望的部分教师有序流动。这种流动涉及范围小一些。这种做法产生的问题相对少一些。
3、存量稳定,增量流动
江苏有些地方的做法是:现有教师不流动,新增教师流动。这样涉及的各种利益的矛盾可能不会很大;但要实现均衡,其时间、历程可能会比较长,短期内见效比较慢。
4、组织内部流动
有些地区采用集团式、结对子、共同体等形式,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组合起来,教师的人事关系不动,但人员在组织内部统筹调配。这种做法有的在短期内会见效,但可能带来的矛盾也会比较大。
四、要进行制度设计
现在各地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一些做法,大多还只是政府采取的一种行政措施,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造成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么促进均衡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把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制度设计要分近期和远期来进行。
近期的制度设计主要应针对政府政策造成的不均衡的问题进行调整。经济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均衡问题不好解决,但政策造成的不均衡问题,是可以通过制度调整和制度设计来解决的。政府在进行公共资源配置时,要尽可能达到让社会比较认可的均衡程度。让大家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学校和学校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均衡状况,要让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均衡的目标在现阶段应该能实现。
从远期的制度设计看,有几个问题要考虑:
1、政府要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服务
学校之间究竟均衡到什么程度,这是相对的。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个样、一个水平,但政府要按公平原则提供公共服务。
2、政府要对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估
政府的制度设计要全面。政府进行相同的资源配置后,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是有高低,政府就要对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评估。美国政府对薄弱校在两年之内给予资金倾斜;两年后对该校进行评估,如果该校还没有改变,就不再给其优惠;六年后如果该校仍然办不好,那么政府就会将其撤销。资源配置的公平不是保护落后,而应是动态地、积极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3、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在长时期内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有激励机制。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激励机制与机制设计理论的三位奠基人,这提醒我们要更关注激励机制的设计。我们要从制度设计、信息的生成、博弈原理等方面,把一些行政性的要求和教师个人的内在发展结合起来。
4、制度设计应是理性的选择
要考虑制度设计的长远效果。有些措施在短期肯定会有效,但长期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效果。比如:当年实行民办教师转公办的政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这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值得探讨。我们在选择一种政策和制度的时候,要有解决现实问题的紧迫感,更要有一种长远的目光、理性的思维。
5、搞好制度设计是对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已经把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写入大会报告。教育行政管理机制的改革也要以此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