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都市报为前锋的纸媒进入发展的繁荣时期,受众广,发行量大,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做大做强为口号,以追求读者覆盖面为目标,这一情形延续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媒逐渐进入了“式微”阶段。
高新科技的发展给新媒体带来生机,伴随而来的是媒体融合的快速前进和不可逆转的媒体技术进步。仍然以都市报为鲜明特征的纸媒辉煌不再,守着纸媒的传统媒体工作者不断地提出质疑,纸媒应该如何继续?有人认为,新媒体将取代纸媒,诸多纸媒连续多年发行量下降的事实,也从侧面不断地印证着新媒体的后发优势。也有人认为,纸媒并不是被新媒体取代,而是在新的条件下与新媒体共同发展。作为一个纸媒工作者,本人赞同后一种观点。
首先,纸媒可以作为一个传统而长期存在
我们称之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属于真正的“传统”。就像毛笔书法一样,随着打字机的诞生和电脑的应用,毛笔书法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却将长期存在。同样,纸媒的阅读也将作为一种传统阅读方式而长期存在,总有一些人始终迷恋纸质阅读。“书”的内涵,从简牍到丝棉到纸,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在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不会随着媒体的形式变迁而彻底消失。
其次,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消灭一种载体而发展另一种载体,而是多种载体的有机融合
今天,响应国家大力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都在努力提高自身媒体融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代表着主流媒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融媒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以集约方式将全部媒体资源有机盘活,实现共享,发挥各类媒体的最大效能,并在发展中迅速实现优胜劣汰。报纸、杂志、图书、网络、手机客户端、电视影像,以及人工智能等等一系统我们称之为媒体的各类载体形式,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在融媒体平台中发挥作用。这正是当今的媒体形态,从现在走向未来,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着螺旋渐进式的上升。
最后,纸媒工作者要经历从“粗放”到“集约”的思维转变
如前所述,以都市报为代表的纸媒经历过辉煌的发展阶段,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突袭下,似乎还没有做好自身的调整。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纸媒都走过做大做强、寻求大众化、包罗万象的发展道路,即使是在纸媒最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依然存在着大量纸媒以低调的姿态,精心地走着自己“偏安一隅”的小众化、专业化、精致化道路,这也许是今天很多纸媒应该学习的一种方式。首先,我们需要多少纸媒?其次,一种纸媒应该有多大的读者覆盖空间?再次,一个媒体应该有多大的信息含量?在这一系列的试问中可以得出结论:并非体量越大越好,并非含量越多越好,并非读者群越杂越好。无论是对新媒体将纸媒压缩到较小空间这一现实而言,还是对纸媒自身发展规律而言,纸媒都应该经历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从粗统的扩展式的思维,转为走精致的專业化道路。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传统媒体经历着剧烈的阵痛。有的在竞争中做着求生的努力,有的在失败中选择了放弃,也有的在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媒体大融合、大发展、大淘汰、大转型中走上理性的道路。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从经验出发,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把一个媒体办成了“被需要”,还是“多余人”?在媒体竞争中,首先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不被需要的媒体。一个纸媒在新媒体发展中如果成为了“多余人”,不能从新的媒体环境中得到养份而发展,那就得断臂疗毒,义无返顾地走上转型之路。
二、我们是否具备开放性的发展能力?真正的融媒体发展,不是摒弃哪一种媒体,而是让资源共生共存,合理配置,发挥功效。在融媒体发展阶段,纸媒如果继续作为封闭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就很难与其他资源进行融合。能否不断地与客观环境相互融入,成为合作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天的纸媒需要具备开放性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读者路线,走专业化、小众化道路。当新媒体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被大量使用时,纸媒从一部分人的阅读视野中消失,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但同时,还有另一部分人依然在阅读纸媒。这正是纸媒今天要为之努力的核心读者群。在媒体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做大做强才是好的,而规模收缩则是令人沮丧的现象。但事实上,传统媒体曾经努力强调的“信息量大”,已被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所取代,曾经强调的“时效性强”,已然转变为新媒体的以分、以秒为单位来论时效。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纸媒,如果再以读者的数量多少论英雄,似乎已落后于这个时代了。回到质量为本、内容为王的根基上,纸媒是否可以用传统精耕细作的精神,认真努力地走一条精准的道路,真正成为一部分人的需要?而不是希求回到10年或20年前,以风起云涌的态势,保持纸媒一方独大的大众化优势,那是不符合媒体现状和媒体发展规律的。
总之,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希望看到纸媒在新时代以其正确的发展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最终,很可能是我们不再强调纸媒或新媒体的差异和区别,而是期待看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巨浪之后,一个繁荣蓬勃的新兴媒体业态正在产生。
高新科技的发展给新媒体带来生机,伴随而来的是媒体融合的快速前进和不可逆转的媒体技术进步。仍然以都市报为鲜明特征的纸媒辉煌不再,守着纸媒的传统媒体工作者不断地提出质疑,纸媒应该如何继续?有人认为,新媒体将取代纸媒,诸多纸媒连续多年发行量下降的事实,也从侧面不断地印证着新媒体的后发优势。也有人认为,纸媒并不是被新媒体取代,而是在新的条件下与新媒体共同发展。作为一个纸媒工作者,本人赞同后一种观点。
首先,纸媒可以作为一个传统而长期存在
我们称之为传统媒体的纸媒,属于真正的“传统”。就像毛笔书法一样,随着打字机的诞生和电脑的应用,毛笔书法失去了实用功能,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却将长期存在。同样,纸媒的阅读也将作为一种传统阅读方式而长期存在,总有一些人始终迷恋纸质阅读。“书”的内涵,从简牍到丝棉到纸,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在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不会随着媒体的形式变迁而彻底消失。
其次,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消灭一种载体而发展另一种载体,而是多种载体的有机融合
今天,响应国家大力加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都在努力提高自身媒体融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代表着主流媒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融媒体平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以集约方式将全部媒体资源有机盘活,实现共享,发挥各类媒体的最大效能,并在发展中迅速实现优胜劣汰。报纸、杂志、图书、网络、手机客户端、电视影像,以及人工智能等等一系统我们称之为媒体的各类载体形式,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将在融媒体平台中发挥作用。这正是当今的媒体形态,从现在走向未来,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着螺旋渐进式的上升。
最后,纸媒工作者要经历从“粗放”到“集约”的思维转变
如前所述,以都市报为代表的纸媒经历过辉煌的发展阶段,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突袭下,似乎还没有做好自身的调整。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纸媒都走过做大做强、寻求大众化、包罗万象的发展道路,即使是在纸媒最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依然存在着大量纸媒以低调的姿态,精心地走着自己“偏安一隅”的小众化、专业化、精致化道路,这也许是今天很多纸媒应该学习的一种方式。首先,我们需要多少纸媒?其次,一种纸媒应该有多大的读者覆盖空间?再次,一个媒体应该有多大的信息含量?在这一系列的试问中可以得出结论:并非体量越大越好,并非含量越多越好,并非读者群越杂越好。无论是对新媒体将纸媒压缩到较小空间这一现实而言,还是对纸媒自身发展规律而言,纸媒都应该经历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从粗统的扩展式的思维,转为走精致的專业化道路。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传统媒体经历着剧烈的阵痛。有的在竞争中做着求生的努力,有的在失败中选择了放弃,也有的在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媒体大融合、大发展、大淘汰、大转型中走上理性的道路。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从经验出发,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们把一个媒体办成了“被需要”,还是“多余人”?在媒体竞争中,首先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不被需要的媒体。一个纸媒在新媒体发展中如果成为了“多余人”,不能从新的媒体环境中得到养份而发展,那就得断臂疗毒,义无返顾地走上转型之路。
二、我们是否具备开放性的发展能力?真正的融媒体发展,不是摒弃哪一种媒体,而是让资源共生共存,合理配置,发挥功效。在融媒体发展阶段,纸媒如果继续作为封闭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就很难与其他资源进行融合。能否不断地与客观环境相互融入,成为合作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天的纸媒需要具备开放性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读者路线,走专业化、小众化道路。当新媒体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被大量使用时,纸媒从一部分人的阅读视野中消失,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但同时,还有另一部分人依然在阅读纸媒。这正是纸媒今天要为之努力的核心读者群。在媒体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有一个惯性思维,认为做大做强才是好的,而规模收缩则是令人沮丧的现象。但事实上,传统媒体曾经努力强调的“信息量大”,已被新媒体的海量信息所取代,曾经强调的“时效性强”,已然转变为新媒体的以分、以秒为单位来论时效。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纸媒,如果再以读者的数量多少论英雄,似乎已落后于这个时代了。回到质量为本、内容为王的根基上,纸媒是否可以用传统精耕细作的精神,认真努力地走一条精准的道路,真正成为一部分人的需要?而不是希求回到10年或20年前,以风起云涌的态势,保持纸媒一方独大的大众化优势,那是不符合媒体现状和媒体发展规律的。
总之,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希望看到纸媒在新时代以其正确的发展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最终,很可能是我们不再强调纸媒或新媒体的差异和区别,而是期待看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巨浪之后,一个繁荣蓬勃的新兴媒体业态正在产生。